回覆列表
  • 1 # Fz雲

    有人說,善惡其實只在人的一瞬間。我們身處人間,雙腳踏著地獄,卻舉手也能碰到天堂。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一瞬之間。

  • 2 # 荔枝美圖分享

    加害者的心理、受害者的心理、加害者與受害者家屬的心理……當發生傷害案的時候,這個社會到底有沒有人在真正關心這些?那些積攢起來的、強大的恨意,那些身在這些恨意之中的人,如何能得到救贖?當臺灣已然在探討這些深刻議題的時候,大陸的電視劇,又在做些什麼……

  • 3 # 小宅煲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4,又創下了臺灣片的新高,這部電視劇能火原因在於它敢揭露社會黑暗一面的現狀,而且它取自真實的社會題材,講到了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槍殺案兇手給他的家人帶來的影響;給為犯罪兇手辯護的律師;弟弟精神分裂症姐姐的無助,這幾個故事讓我們反思當今的社會,怎麼樣才是好人?

    賈靜雯飾演的是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因為一場槍殺案她的孩子成了受害者,失去孩子的他整天沉浸在悲痛中,用工作來麻痺自己。後來丈夫的出軌更加讓她崩潰,對婚姻更加失去了資訊。她的大女兒也跟她產生了很大的矛盾,生活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

    作為當時槍殺案的兇手李曉明給父母帶來了無線的痛苦,他們不止要面對兒子要判刑的痛苦,還要面對那些因為槍殺案去世的家人們。他們的責罵聲讓李曉明的父母在這座城市活不下去,妹妹也改名換姓。李曉明也一直逃避見父母,不肯告訴他們原因。

    給犯罪兇手辯護的律師也頂著巨大的壓力,別人罵他是幫兇,罵他沒良心。更是因為這件事被人潑了糞便。其實他也是想了解兇手殺人的動力,因為在這現實的社會更加也不會有人幫他們。一個殺人兇手給他人帶來了痛苦,也給自己的家庭帶來了痛苦,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減少這樣類似事件的發生。

    而在另外一個家庭裡,弟弟因為拍電影的失敗,整個人變得奇奇怪怪,甚至綁架幼兒園的孩子,把整個事情搞得很嚴重。後來被強制送進了精神病院,被確診為精神分裂。姐姐即將結婚,但是因為弟弟的病怕男方家人介意,姐姐又該如何?

    在當今的社會總有陰暗的一面,我們又該如何去看待?《我們與惡的距離》向我們揭示了這種現象。這部電視劇雖然只有10集,但是特別的火,我們期待它的更新。

  • 4 # 虞姬奈若何

    《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被引進來了,這部片子能達到9.5的豆瓣評分,也是有道理的。

    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主演,劇集圍繞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除了題材、劇情這些顯而易見的優勢之外,這部劇更值得探究的是對於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和立體呈現。

    受害者家屬應該怎樣面對變故之後的生活?加害者家屬應該如何被對待?律師為什麼要為加害者做辯護?面對輿論洪流,媒體應該堅持什麼樣的立場?挖掘加害者背後的故事究竟有沒有意義?

    一個無差別殺人案的故事在第一集就慢慢展開,隨著情節的推動露出一角一線。實際上,從第一集我也就可以發現,針對這個案件,電視劇主要佈局了四個視角: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律師/媒體等相對中立的群體,加害者。

    受害者家屬一部分是激憤的,是可以對著加害者辯護律師做出潑糞舉動的,另一部分則是男女主角這樣,將傷痛掩蓋在忙碌之下,過著看似正常的生活,實際上已經千瘡百孔搖搖欲墜。比較戳人的情節是,爸爸昭國進入兒子房間後,鏡頭以爸爸的視角對兒子的生活痕跡進行審視:落在地板上的玩具汽車,擺在桌子上的模型,以及擺放著的全家福……一點一點都是過去幸福的見證,把如今的表面剋制撕裂開來,露出傷口。

    除此之外,劇集對加害者家屬的境況做了一定的刻畫,案件發生之後他們的生活也徹底被改變。他們曾想過賠償,但後來卻發現那麼多條人命他們根本賠不了,只能逃避、麻痺。剛巧最近在看是枝裕和的《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書中在講述同為無差別殺人案件題材電影《距離》時曾提到一個觀點,加害者家屬具有非黑非白的二重性——兼具加害者和受害者的性質,他們很難喚起普通人情感上的共鳴。(不知道主創團隊是不是對此部片子也有所借鑑)那麼,加害者家屬如何自處也就成了一個可以探究的問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加害者辯護律師代表的是相對中立的視角,他不被人理解卻依然有自己的堅持,為的是保障加害者權益,希望加害者不在輿論中“被妖魔化”,同時挖掘背後的原因。估計到後面,媒體的定位也會與此大致相同。

    挖掘加害背後的故事是否有意義?是枝裕和的書中也提到一個觀點“孕育這個加害者的是我們的社會”。以此來看,如果背後的故事具有社會意義,能夠為社會提供一些預防措施,那麼也是有價值的。至於電視劇中的加害者李曉明似乎還不想對外自白,也就有了後續的劇情發展。

    P個S:賈靜雯好美,不愧是我們的童年女神。

  • 5 # 語文教育二班06號

    騰訊影片買下了豆瓣影片9.5分的臺劇重磅之作《我們與惡的距離》,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

    這部劇看簡介就能知道,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這是一個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當事件發生,我們應該怎麼面對怎麼選擇。

    這部劇以2年前李曉明劇院槍擊案為線索,展開了各種認為,排鋪了各種各樣的線人,有在事件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也有李曉明作為兇手的的家人房。

    二是這部電視劇它讓我們真正定義或者是更加模糊了惡的意義,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正義,其實我們會發現,根本就無法衡量,根本就沒有定義,我們眼裡似乎是簡單的,非黑即白,大家看到一個事件只要受害者和施害者,本片的另一個角色王郅,作為刑事案件的律師,一直為社會“毒瘤”辯護,讓社會對他的輿論謾罵很多,但他一直堅持,甚至跟妻子要離婚。

    這個角色爭議很大,我們會無非理解他,包括他的妻子,我們作為一個人,只是想保護自己愛的人,對於犯人是憤怒,是害怕,是排斥。但是王郅看到了更多,想到了更多,他希望從犯人行為上去看到犯罪更深層次的內容。

    善後和預防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部劇當之無愧的9.5分!很值得一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突然很流行的古法黃金飾品跟我們平常接觸的足金有啥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