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系才能

    好學術的問題啊!我來拋磚引玉。

    先定義一下破壞投資市場,我的理解是有效市場抹去了投資行業的超額利潤。如果理解不對請指正。

    一個有效市場裡,資訊應該是透明的,包括內幕在內的所有能影響標的價格的資訊大家都知道。

    並且市場的參與者都是專業的理智的好手,可以根據已知的訊息算出投資能賺多少錢。

    那麼這樣競價加開始了。假如一個專案需要投100萬,專案方能讓我賺50萬,我覺得可以想投。

    這時題主你站出來說我只要賺40萬,專案讓題主投。那如果我不降價的話,是不是這專案就被搶了。

    那我降價了或者第三方第四方進來,利潤會很快被攤薄。底線是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因為再低就划不來了,直接存銀行得了。

    這樣,投資行業就賺不到錢了,就被破壞了。

  • 2 # 凱恩斯

    什麼是有效市場理論?核心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預測沒有用,買賣也沒有用,投資判斷也沒有用。因為價格反應資訊。有效市場理論是被動投資的理論基礎,比如巴菲特在股東大會提及的標普500指數基金的定投。正因為資訊沒有意義,所以拋開資訊,採用被動的方式來投資獲取長期收益,才變得有意義。

    但有效市場理論並沒有死扣極限完美。他將資本市場區分為強勢有效(所有資訊都反應在股價上),半強式有效(透過內幕資訊可以盈利,但是公開資訊都反應在股價上),弱勢有效(透過公開資訊和內幕資訊可以盈利,歷史資訊都反應在股價上)。有效市場理論認為所有市場都不能達到強勢有效。美股達到了半強式有效,所以散戶投資人趨向於被動投資,或者401K。而A股正在努力接近弱勢有效,那麼在A股,基本面和技術分析依然在當下是有用的。在未來,A股將越來越受到短期事件的影響。

    比如說,美聯儲降息,在7月31日晚上造成了美股下跌,但是在8月1日美股早盤是上升的,後來因為其他事件跳水。從這方面看,公開資訊對於美股的影響只有1-2個交易時。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裡面講美股的時候,每天都會提及漲跌的驅動因素,而且每天都不一樣。這就是半強式有效,所有資訊從公開一刻起影響市場,當天有效,隔天減弱。

    但是A股不同,由於尚未達到弱勢有效,我們有時候就要引入技術觀察,當一個趨勢還沒有走完,即使有什麼利空,在之前的股市,你還能看見相反的價格走勢。更離譜的,當年是更名和重組都能夠獲利。

    投資人當然不能走極端,認為有效市場理論就是說價格包含了所有資訊。非也非也。有效市場理論一樣參考了偏差,不均衡隨處可見。他只是說明了博弈最後的一種趨勢,市場最後一定是趨向於半強勢有效,但是永遠無法達到強勢有效。

    證明這一點的首先是納什均衡,就是博弈平衡,納什均衡裡面的一種就是囚徒困境。

    兩個囚徒,如果是上面這種情況,大部分情況下他們都會選擇坦白。當然有時候的確有“打死也不說”的硬漢,但在現實中這是很小的機率。

    同樣的,投資行業很多人是透過行為金融學(也就是投資心理學)來投資的,在A股,這是正確的,有時候你要去判斷大家的看法,甚至要形成投資人的一致行動。所謂技術,就是看到一個突破,投資人集體的做出了相同的買賣動作。然而,技術也有可能成為博弈點,有人逐步透過大規模資金來造技術圖形,來挖技術陷阱,從而使得技術經常失效。失效多了,市場有效性就提高了。

    所以,正是行為金融學最終反過來證明有效市場理論是正確的,而有效市場理論本身強調的是理性人假設(注意,是假設),他從來沒有硬生生的說,市場就是完全有效的。

    根據有效市場理論,半強式的有效市場有幾個套利方式:

    1、基於α的套利(橋水的做法),也就是對沖套利,比如拋補期權,比如對敲期權(這一點現階段在中國就做不到,因為風險定價在中國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2、基於β套利(先鋒的做法),也就是被動投資。

    3、一價定理套利。有效市場認為價格一定會趨同,所以,如果ETF和股票可以相互轉化,當產生差價的時候,如果量化交易者速度夠快,就可以透過計算套利。同樣的,由於A股有效性的問題,A+H一直沒有拉平溢價,而根據一價定理,最終同樣的股票應該只有一個價格。同樣人民幣的離岸和在岸,其實也遵循一價原理。小離岸拉著大在岸市場,往往離岸指明瞭在岸未來方向。

    4、基於未來預期的投資(巴菲特的做法)。如果公開資訊和歷史資訊沒有用,那麼我們就要根據預期來買賣股票,比如根據未來現金流的預計。當然內幕交易肯定是盈利方式,但是任何一個市場都認為這種盈利方式是違法的。

    以上,不要認為有效市場理論就是死板的根據有效市場的理論去套用投資,首先搞清楚你的目標市場是哪個階段的,不同階段不同的方法,其次要承認不均衡和非理性普遍存在,泡沫是會週期性產生的。

    對於A股的幾個建議:

    1、實際上如今的A股有效性在提升。比如過去上市公司改名,重組,投資人都不管好壞不加分析的湧入。而如今,忽悠式重組,或者改名並不能帶來必然的上漲。諸如前幾天阿里巴巴併購申通,反而出現了下跌,說明有很多投資人已經開始關注風險量化和估值比對,那種一哄而上靠人多力量大的投資模式未來會減少。

    2、市場對於正反面的資訊敏感度在提高。所以之前我們做了很多宏觀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宏觀面一些事件如今對於市場影響越來越顯著(散戶需要提高自己獲取資訊的能力)。

    3、去散戶化並不是市場建設的目標,而是有效性增強導致市場投資者競爭,最終規模優勢的投資者勝出的結果(聰明投資人和韭菜之間相對的博弈)。但這本身並不說明散戶不能投資。相反,巴菲特就是當年的散戶,機構亦有大量投資失敗的案例。但是投資人必須要關注投資人之間存在競爭,要麼是策略競爭,要麼是規模競爭。

    綜上,有效市場理論沒有破壞投資行業,他是一種工具,拋開有效性理論的部分投資人,會去利用投資人心理,做完全的博弈策略。但是正是這種博弈策略,最終讓市場有效性提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大空間的MPV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