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孔子的得意門人,以德行堅稱。亦稱顏淵後世也稱作“顏叔”,“顏生”。他貧而好學,篤於存亡,雖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年三十二死,後人稱為“復聖”。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而著稱。對於 “仰之彌高”的孔門哲理,他堅守先生“不恥下問”的教悔,一起畢生精力“研之彌堅”,“欲罷不能”,深得孔子的讚賞。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顏回(前521-前481),字淵,一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都城(今曲阜)人。系顏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卻能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性格恬靜,聰明過人,長於深思。聽孔子所講的許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聞一知十”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
同行網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顏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孔子的得意門人,以德行堅稱。亦稱顏淵後世也稱作“顏叔”,“顏生”。他貧而好學,篤於存亡,雖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年三十二死,後人稱為“復聖”。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而著稱。對於 “仰之彌高”的孔門哲理,他堅守先生“不恥下問”的教悔,一起畢生精力“研之彌堅”,“欲罷不能”,深得孔子的讚賞。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顏回(前521-前481),字淵,一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都城(今曲阜)人。系顏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卻能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性格恬靜,聰明過人,長於深思。聽孔子所講的許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聞一知十”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
同行網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顏回(前521-前481),字淵,一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都城(今曲阜)人。系顏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卻能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性格恬靜,聰明過人,長於深思。聽孔子所講的許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聞一知十”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