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會的發展歷史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基金會逐漸興起。1988年,國務院頒佈了第一部《基金會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基金會屬於社會團體,由業務主管單位、華人民銀行、民政部門三重負責管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策的逐漸開放,國家對基金會的改革提上日程。
1999年9月,國務院決定華人民銀行不再作為監管單位。同年,國務院決定相關部門開始起草《基金會管理條例》,並於2004年3月份正式頒佈實施,標誌著中國基金會領域社會化公益的開端,中國的基金會開始從政府走向社會。從2007年開始,民政部正式啟動社會組織等級評估。
2008年,中國公益元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讓大家對於救災、志願者、公益不再陌生。中國的基金會數量和資金規模實現井噴式發展。2016年,隨著慈善法的實施和全民公益時代的到來,中國的基金會迎來了社會化參與更廣泛的時代。由此可以看出,基金會發展需要兩個重要的條件:一個是自由流動的社會資源;一個是自由活動的社會空間。
中國基金會的分類
從目前的整體格局來看,盧老師將中國的基金會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典型的系統基金會,就是傳統意義上政府背景的組織或是官辦組織,比如青基會、兒基會等。
二是企業家和企業基金會,比如SEE基金會、老牛基金會等。
三是名人基金會,屬於行業內的帶頭人物推動行業整體發展,像茅以升、吳祖澤等。
四是學校教育基金會,這些基金會實際上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比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等。
五是一般化的社會力量成立的基金會,彰顯出來很大的活力和專業性,比如北京春苗兒童救助基金會。
此外還有很多種型別,包括宗教類的基金會如無錫靈山基金會等。
中國基金會的發展現狀和麵臨的挑戰
關於中國基金會的發展現狀,盧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從數量上看,中國基金會正處於快速穩定發展的階段,2004年中國基金會不足千家,發展到2016年已有超過五千家。在地域分佈上,半數以上的基金會集中在東部地區,而且越是經濟繁榮的地區,以社會力量成立的基金會佔比越大。資金方面,非公募基金會正在快速增長,不過雖然資產規模上非公募基金會與公募基金會相當,收入水平還是遠遠小於後者。
根據盧老師的觀察,中國基金會目前正面臨以下的挑戰:
中國的基金會還面臨著人員上的巨大缺口,基金會目前還屬於小眾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專職人員數量特別少,大部分基金會的專職人員都不足五十人。
官辦基金會的社會化轉型迫在眉睫,如何應對不同的社會需求,面對不同的公益行業發揮自己的優勢,是他們現在的挑戰。
對於企業基金會而言,如何權衡企業利益和基金會利益甚至實現共贏式的發展,如何開創出企業基金會獨特的效率空間,這些是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在基金會已經進入了多元競爭的社會化格局之中,如果還停留在簡單的散財式慈善或者簡單的扶貧濟困領域,那麼可能會慢慢的淹沒在巨多的基金會體系中。基金會需要品牌化,需要去啟用更多的社會參與,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去協調以及嵌入促進社會領域的發展變革的態勢已經逐漸呈現。
那麼在這個態勢的基礎上,如何做到更加快速和更加穩定的向前發展,是所有的基金會面臨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專業化和職業化逐漸成為一個重要內容,基金會要做的是夯實好自己的內部專業性體系,關注自己品牌的沉澱和成長,牢牢抓住想要解決的社會問題,而不是被資源所導向,或是被政府的外部社會環境所影響。
中國基金會的發展歷史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基金會逐漸興起。1988年,國務院頒佈了第一部《基金會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基金會屬於社會團體,由業務主管單位、華人民銀行、民政部門三重負責管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策的逐漸開放,國家對基金會的改革提上日程。
1999年9月,國務院決定華人民銀行不再作為監管單位。同年,國務院決定相關部門開始起草《基金會管理條例》,並於2004年3月份正式頒佈實施,標誌著中國基金會領域社會化公益的開端,中國的基金會開始從政府走向社會。從2007年開始,民政部正式啟動社會組織等級評估。
2008年,中國公益元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讓大家對於救災、志願者、公益不再陌生。中國的基金會數量和資金規模實現井噴式發展。2016年,隨著慈善法的實施和全民公益時代的到來,中國的基金會迎來了社會化參與更廣泛的時代。由此可以看出,基金會發展需要兩個重要的條件:一個是自由流動的社會資源;一個是自由活動的社會空間。
中國基金會的分類
從目前的整體格局來看,盧老師將中國的基金會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典型的系統基金會,就是傳統意義上政府背景的組織或是官辦組織,比如青基會、兒基會等。
二是企業家和企業基金會,比如SEE基金會、老牛基金會等。
三是名人基金會,屬於行業內的帶頭人物推動行業整體發展,像茅以升、吳祖澤等。
四是學校教育基金會,這些基金會實際上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比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等。
五是一般化的社會力量成立的基金會,彰顯出來很大的活力和專業性,比如北京春苗兒童救助基金會。
此外還有很多種型別,包括宗教類的基金會如無錫靈山基金會等。
中國基金會的發展現狀和麵臨的挑戰
關於中國基金會的發展現狀,盧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從數量上看,中國基金會正處於快速穩定發展的階段,2004年中國基金會不足千家,發展到2016年已有超過五千家。在地域分佈上,半數以上的基金會集中在東部地區,而且越是經濟繁榮的地區,以社會力量成立的基金會佔比越大。資金方面,非公募基金會正在快速增長,不過雖然資產規模上非公募基金會與公募基金會相當,收入水平還是遠遠小於後者。
根據盧老師的觀察,中國基金會目前正面臨以下的挑戰:
中國的基金會還面臨著人員上的巨大缺口,基金會目前還屬於小眾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專職人員數量特別少,大部分基金會的專職人員都不足五十人。
官辦基金會的社會化轉型迫在眉睫,如何應對不同的社會需求,面對不同的公益行業發揮自己的優勢,是他們現在的挑戰。
對於企業基金會而言,如何權衡企業利益和基金會利益甚至實現共贏式的發展,如何開創出企業基金會獨特的效率空間,這些是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在基金會已經進入了多元競爭的社會化格局之中,如果還停留在簡單的散財式慈善或者簡單的扶貧濟困領域,那麼可能會慢慢的淹沒在巨多的基金會體系中。基金會需要品牌化,需要去啟用更多的社會參與,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去協調以及嵌入促進社會領域的發展變革的態勢已經逐漸呈現。
那麼在這個態勢的基礎上,如何做到更加快速和更加穩定的向前發展,是所有的基金會面臨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專業化和職業化逐漸成為一個重要內容,基金會要做的是夯實好自己的內部專業性體系,關注自己品牌的沉澱和成長,牢牢抓住想要解決的社會問題,而不是被資源所導向,或是被政府的外部社會環境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