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園
-
2 # 巴蜀風情線
謝謝邀請,我是四川人,過年是親人團圓的節日。也是祭祀祖先和故去親人的一種緬懷之情。春節更多是感受鄉音鄉情鄉愁。巴蜀大地歷來尊崇漢文化,也是漢文化發祥地之一。春節年味濃厚。每年臘月家家戶戶殺年豬,雞鴨魚肉樣樣俱全。打掃庭院,迎接除夕。春節掛春聯,貼福字,迎財神。敬灶王爺。拿著紙錢鞭炮和祭祀用的食物到故去的親人墳前拜祭!放鞭炮。然後才能回家吃飯。除夕夜必須守歲。用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大年初一的早上給未成年的孩子發壓歲錢,封好話。穿新衣!大年初二才能走親訪友,一直到正日十五元霄節後,春節才算過完。正月初各地有耍綵船,舞龍舞獅走村竄寨討彩頭,迎財神等習俗。正月十五鬧元霄(燈節)正月十六登高!以示步步高昇,生活幸福之意!
-
3 # Jellromia
我老家是內蒙古武川縣,縣城歷史悠久,每年大年三十晚上要用木材捆一大捆或是用炭壘一大堆來隆旺火接神仙,貼旺氣沖天,期望一年紅紅火火,三十晚上12點或是初一凌晨4點開始放鞭炮隆旺火迎神,初一晚上再隆一次專迎財神。隆完的炭火要鏟回爐灶煮一鍋雞蛋,代表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
4 # 賓至如歸之日常
我的老家在廣西鄉下,過年時,老家必做的事情有貼對聯、包粽子、訪親友、賞文藝。
1.貼對聯。現在對聯商業化越來越濃,有的家庭為了省時,直接到街、圩上買。但是,有一些書法愛好者還是沿襲了老祖宗的習慣,喜歡文墨氣息,堅持用手寫對聯。我們這裡有些社群會邀請書法愛好者、書法專家,組織開展義務寫春聯活動。這受到很多群眾(特別是中老年人)的喜愛。
2.包粽子。北有餃子南有粽。粽子依然還是承載著祭拜祖先和神靈的功能,尤其是除夕當天到正月初一,祭祀桌上都擺著粽子。我們這裡,有些活動有包粽子比賽,大部分是女性參賽,偶有一兩個男性參與。當然,現在粽子也可以買了,似乎會包粽子的人越來越少了。
3.訪親友。這個很是講究。一般出嫁的女兒不能在正月初一回家,但是現在住得越來越近,甚至和自己孃家是隔壁,也不論這些習俗了。但不管正月初一回不回孃家,都不能哭泣。有的家庭比較注重習俗,不給外嫁的女兒回,有的是怕女兒家搶了自家的福氣,可能也有其他說法,仁者見仁吧。訪親友一般拿的是臘肉、臘腸、粽子等,還有要給晚輩發紅包。訪親友的習俗一直都在延續,但是唯一不足的是現在有攀比紅包大小的現象。看來還是要強化移風易俗,樹文明新風啊。
4.賞文藝。有的村委(社群)會在春節期間組織文藝匯演,節目根據情況設定。這個活動開展需要比較有組織性的,而且還有必要的經費,建議兄弟村委或者兄弟鄉鎮可以聯合組織開展。
還有的是組織趣味活動,比如拔河比賽、籃球比賽、套活鴨、矇眼敲鑼等等。
以上是隻是我發現的家鄉年味。
回覆列表
我是遼寧瀋陽人,我記事起過年是件非常向往而隆重的大事,很期盼,一是可以見到在遠方工作的爸爸了,其次能吃到許多平時吃不到的美味,尤其是雞鴨魚肉,紅燒蒸豬肉,這些對於上世紀五,六,七年代出生的人,平常是可望不可及的食物。記得到了臘月二十三(我們俗稱小年)年關,家家戶戶掃房除塵,意為除舊迎新,面向新年。農村開始殺豬宰羊,置辦年貨。蒸一鍋鍋的帶各類獸形的饅頭,點上紅綠點,好看又好吃。粘豆包是必蒸備的,豆餡很甜,純白糖,北方的醜臘月冷,這些在倉房戶外可儲存數日不壞,年時用鍋一熱便可食用了,過年人多,省時又珍貴,舊時細糧珍貴。哪時家家孩子多,再窮的人家也要扯幾尺布,給每個:孩子們做件新衣服,女孩子的頭花,頭繩是必不可少的,購置燈籠,蠟香,鞭炮,我家哥倆,父親回來必帶四百小鞭,一人二百,他老人家自已得備十來個二雷角。從小年起,每餐的萊漸漸豐富了起來,見肉了,有細糧吃。街上開始張燈結綵,人頭蠕動,熱鬧非凡。我家提前一天吃素,說是祖上傳下來的。三十哪天,早晨零星鞭炮聲漸漸為陣陣轟響,穿上新衣裳聚到大院中,扔著不捨得放的小鞭,大興奮了。大人們在準備著豐盛的年夜飯,大豐盛了,四涼,四熱,四炸,四炒,加之其它,足有二,三十種,擺疊滿滿大卓,尤其中間哪條肥大的紅繞魚及旁邊的蒸雞,豬走子,蹄,紅燒肉尤為顯眼,哪時的家庭主婦,人人都有拿手萊!下午三時後,戶外淨亍無人,家家吃年飯,互祝新年,老人上座受兒孫跪拜健康長壽,老人賞紅包,哪情景至今想起,熱淚盈眶,祖輩的恩德,晚輩世代銘記。年味高潮,真吃呀,真香啊,父母就怕兒孫吃少了,緊往碗裡夾,大人們一盅盅地喝著美酒,全家歡聲笑語,骨肉親情。每家側室都設靈位,擺上故去老人照片,供卓上每樣菜擺上一碟,飯罷都要到先人靈前下跪KOU頭,以示懷念!對了,家家門前都貼對聯,福字。不象現在是買的,都是自已寫的,非常有意義,是件賞心悅目的事,我願意為各家服務,顯擺自已的時機到了。晚間到曠地燒紙以慰先人,怕他們在陰間受窮,俗稱紙錢,打上錢印的疊角的黃紙上,寫上故去六親的名字,以示親情,望著堆堆火熾,我對傳宗接代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我們這個民族乃至每個家庭千年不敗,這個理念起到了信仰的力量,我想只要天地不合,華人永遠不敗。午夜,女人們都在包餃子,男人們在娛樂打牌撲克。孩子們穿上新衣服,燈籠傳動在黑暗中中如同白晝,哪個樂呀,今天難見。子時一到,天地轟鳴,鞭炮火光沖天,一陣壓過一陣,如同萬炮齊鳴。俗稱送神,這景況足足持繼半小時有餘,今天難現。響聲漸稀後開始吃餃子,一咬一丸,各種餡的,真好吃。下半夜,小小的迷糊一覺至天亮接神,鞭炮再起……。人們走出戶外拜年,過年好,過年好,這一天不知說了多少便,但每說一回都覺得新鮮親切,大人們鄰居互訪,近親朋開始串門,走動拜年。初二回孃家,姑爺們聚餐述舊,很是融洽,增進情義。初三四一般親朋相聚走動。初五俗破五,吃餃子喝酒,年基本結束。初六上班,但親朋走動至正月十五前不斷。值得一提的是十五鬧花燈,亍上路旁店前各式花燈各展姿豔,哪時的政府在這方面還是捨得花錢的,買賣家也不小氣,很隆重,眼花撩亂,象入仙境。八十年代某年,瀋陽市政府在南湖公園舉辦的毛澤東詩詞書法展,我至今不忘,書法家們的幅幅創作,想起件件精品,永垂史冊。另外,逛廟會為過年必不可少,很熱鬧,人們虔誠燒香拜佛,求佛保佑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