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幻想家的起點

    “孔顏之樂”出自孔子和顏淵。如孔子所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這種“樂”是把道德或道義作為人生最高的價值取向,當獲得了這樣的道德境界,就有一種精神上自足的愉悅,而對個人功利上的利弊得失不去計較,雖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也不會改變這種道德的精神上自足的愉悅。

    孔子並不完全拒絕富貴,如他說:“富而可求也,誰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但是孔子畢竟是“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即把道德或道義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取向。因此,“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顏淵之樂,也不是樂其貧,而是同樣把道德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取向。

  • 2 # 使用者1769680715264

    後世所說的 孔顏之樂 是指鳶飛魚躍"境界、"無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萬物各得其所"境界。

    緒論 宋明理學“孔顏之樂”問題的源起及研究概況,“孔顏之樂”和“樂”的幾種含義,宋明理學“孔顏之樂”問題提出的原因,宋明理學“孔顏之樂”問題的研究概況。

    1、朱熹認為"孔顏之樂"包括三個方面和三個層次:"鳶飛魚躍"境界、"無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萬物各得其所"境界。

    對於如何求得"孔顏之樂",朱熹在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統的"無意必固我"、"內外交相養"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於至極的"致中和"方法.

    2、與天地萬物同體境界。這種境界認為:“孔顏之樂”境界主要是與天地萬物同體之樂。其方法是直接從心上去體認“仁”、“時”、“道”、“自然”,往往不透過其它間接的手段而直指人與天地渾融一體的最高境界,以天地自然作為理想境界的標準。

    其最主要的特徵直接、自然、活潑、灑落、自由。持此觀點的 要有邵雍、程顥、謝良佐、陳獻章。

    3、宋代理學中佔主流的觀點認為“孔顏之樂”是與“理”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是不斷地透過內在的“持敬”和外在“格物窮理”,由生而熟,最終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與“理”合一的境界。

    這種方法的主要特徵則是嚴肅、敬畏、警覺乃至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主要人物有程頤、朱熹、陳埴、曹端和胡居仁。

    4、與事功合一的境界認為“孔顏之樂”存在於“博施濟眾”的事業之中,不可離事而言“樂”。其主要特點是憂樂合一,樂便在憂中,甚至認為“憂”便是“樂”。其代表人物有張載、王漸逵等。

    5、以王守仁為代表的一派認為“孔顏之樂”是每個人心中自然、自有之樂,是“心”原本具有狀態,是情與“性”即“良知”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透過“致良知”,按照自己內在的本心(本性)去做。

  • 3 # 使用者8178039722882

    孔子注重品德修養,主張安貧樂道,他和弟子顏回,可以說是儒家安貧樂道精神的代表。在人們的慾望被大大刺激的今天,這種孔顏之樂,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好像已經與社會格格不入了。

    《論語.述而》中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只要有粗菜淡飯可以充飢,有口水喝,彎起膀子當枕頭,靠在上面美美睡一覺,這樣的人生其樂無窮,孔子已經做到不受物質環境的影響,他把功名富貴比作浮雲,雲聚雲散只是一場虛榮夢境而已。

    在《論語.雍也》中,孔子讚歎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幾句看起來挺簡單,但是真能做到,身體力行,那就不簡單了。“一簞食”就是很簡單的飯,像現在的快餐,盒飯;那時候沒有自來水,他水也買不起,只能喝一點涼水,住在貧民區的陋巷裡。人要是處在環境中,心裡一定會有很多的憂愁煩惱,但顏回還是不改其樂,還是那麼自在快樂,心境淡然,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這就是著名的“孔顏之樂”,那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怎麼才能達到這種超然物外的境界呢?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他們已經認識到天地萬物與我同體,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已經放下了“我執”,達到了“無我”的境界。人只要能放下心中執著的這個“我”,那就與所有的人、事、物都沒有對立了,只有統一,那還會有什麼煩惱和痛苦可言呢?剩下的就只有逍遙自在和與天地同樂了。

    二,孔子所主張的“仁道”,其實就是我們真心本性,他所倡導和踐行的倫理道德,符合我們的自性,符合天道規律,所以孔子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說孔顏之樂,也是一種本性之樂,是我們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喜悅和快樂。這種快樂,好似我們學佛後充滿法喜的那種快樂,對一切事物了了分明,沒有任何障礙,心裡是一種很透亮,很輕鬆的感覺。這種快樂,也只可意會,不好言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三,孔子和顏回都有一顆悲天憫人的慈悲心,他們是以推行仁道、濟世利人為人生目標,他們周遊列國,只不過為了施展自己的抱負,為了利國利民,並不是為了貪圖富貴榮華,如果只為功名富貴,那對孔子他們來說,實在太簡單不過了。

    其實平常生活中,如果我們做過義工或者做過公益、慈善,或者樂於幫助別人的朋友,多少都會感悟到一點這種快樂,這種因為利益他人而得到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而透過物質享受、刺激慾望所帶來的快樂,那不是真樂,那種快樂是短暫虛無的,是帶有後遺症的,真正覺悟的人,絕對不會追求物質的享受,更談不上什麼嫉妒、攀比,根本就不存在這些方面的煩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高效學習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