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俺)系客家人,至今老家大門(建於清朝)仍書“牆開大地(地名),系自襄陽”。客家人聚族而居,外人很難混入,因而血統也相對純正,你看現廣府人還是廣府人,潮州人(河洛人)還是潮州人,畲族還是畲族,那些說客家人是畲族的是磚家(磚頭的磚)。我們那二世祖三兄弟分支,一支遷江西(後人有來尋祖)。一支遷廣東化州(不瞭解,不知道有沒有後人)。十二世時(清朝),有五人遷臺灣苗粟(只一人留後)己發展到幾百人(後人有來尋根)。客家先民篳路藍縷,不斷遷移尋求發展。跟畲族一毛關係都沒有。附一篇美籍江仁臺博士寫的文章《方言與官語》感興趣的可以認真看一下,理順一下歷史的脈絡,或許能解決一些疑惑。客家人,廣府人,潮州河洛都是血濃於水的炎黃子孫。附:
方言與官語
一、 序言
一種語言的形成至成熟,與部落及方國的出現,有密切的關連。生活的溝通與命令的傳達,都須要一種共同的語言。生活多樣化與政治制度複雜化後,語言和文字也隨著豐富和完善起來。各部落和方國間競爭的結果,優勝劣敗,勝者的語言變為官語,敗者的語言則成為方言或消失。中國境內方言很多,目前存在的方言,在古代大多是方國的官語。在方國被併吞或取代後,方國的官語則淪為方言,戰勝者的方言則往往成為官語。此外,官語為強勢語言,各種方言即使存在,也會受官語的影響而區域性改變。
中國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燦爛輝煌,各諸侯國的官語,也發展得相當成熟。秦始皇統一天下,雖統一了文字,但語言卻無法在短期內統一,於是秦語成為官語,其他諸侯國的官語則成為方言。
秦亡,劉邦(人稱沛公)自徐州沛縣起兵。楚漢相爭,劉邦打敗項羽,建
立漢朝後,由於劉邦及主要幹部都講以齊魯語為基礎的徐州語,於是徐州語自然取代秦語而成為漢朝的官語。兩漢有四百餘年天下,前漢有文景之治及漢武帝的文治武功,罷百家獨尊儒,征服南匈奴,驅走北匈奴,關河西四郡,通西域,敗韓設樂浪等四郡,滅南越及閩越,後漢有明章之治。以徐州方言為基礎的漢官語,流傳很廣。司馬氏滅三國,建晉定都洛陽,以春秋時晉語及戰國時韓魏語為基礎的洛陽方言為官語。以徐州方言為基礎的漢官語,則再度成為方言。
二、 河洛語
西晉末永嘉之亂,匈奴、羯起兵攻入洛陽,黃河流域洛陽附近地區(簡稱河洛地區)陷入大亂,許多河洛士族和民眾逃至東晉首都建業(今南京),投奔東晉。東晉攻府將大部份難民用船運出長江口南下,安置在東南沿海人跡較少之處,北起舟山群島,中至溫州沿海,南至福建泉州和廣東潮州一帶。這些難民後裔,仍講河洛語。目前在臺灣以泉、漳方言為基礎的閩南語即為河洛語的一支。翻開福建省地圖,在泉州旁,可找到晉江、洛陽鎮和洛陽橋,與晉及洛陽的關係不言可喻。此外,歷史上閩南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主要的方國,因此閩南語在福建應是外來語,是南遷的河洛語一支。同理,歷史上臺灣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主要的方國,臺灣話也是外來語。
三、 客家語
據清華史學系羅香林老校友1950 年在香港發表的「客家源流考」記載,客家人分佈除集中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外,廣西、湖南、四川和臺灣有許多客家人定居,江北的河南、湖北、安徽、山西和陜西也有少量的客家人定居。有趣的是,山東、江蘇和浙江並沒有記載有客家人聚集定居。筆者的推論是,山東和蘇北的青州和徐州地區,是客家先祖的原居地,客家人回到青徐地區,則變為「自家人」了,不是客居。江蘇南部屬吳地,浙江屬越地,在江南開發很早,客家人無法進入聚居。江北河南、湖北、安徽、山西和陜西的客家人則是在漢朝隨漢家統治集團由青徐地區遷至江北各地。譬如,漢末諸葛亮即是從山東琅琊遷至河南南陽。徐和丘是客家人中的兩大姓,徐姓先祖居於徐州附近的東海,丘姓先祖住在山東臨淄附近的營丘。這也可當作青徐地區是客家人先祖原居地的左證。此外,客家話與山東話的我,都叫「俺」,山東人對客家話多能聽懂一些,也有蛛絲馬跡可尋。因此,客家話應源自以齊魯語為基礎的徐州語,也就是漢朝的官語。由於漢朝為盛世有四百多年天下,漢朝官語流行很廣,講漢朝官語的後裔客家人,也人數眾多,分佈很廣。客家語很古樸,譬如吃早餐叫「食朝」,吃午餐叫「食晝」,吃晚餐叫「食夜」。此外,所有由口進入的都用「食」字,譬如吃飯叫「食飯」,喝茶叫「食茶」,喝酒叫「食酒」,抽菸叫「食煙」。文法簡單易學。
四、 北京語
北京古稱燕京,北京語自然是以燕語為基礎的語言。戰國時,燕國的領域除燕州外,也包括遼東,因此即使到現在,東北語也與北京語相近。清朝入關前,建都瀋陽,即以燕語為基礎的滿州漢語為官語。大清入關後,定都北京,北京語與滿州漢語相差不多,於是北京語自然成為清朝官語。即使到現在,北京語仍是兩岸政府的官語。
五、 其他方言
陜語為以秦語為基礎的方言,四川在戰國時屬秦,因此川語近陜語,譬如陜語及川語都把小孩子叫「娃子」。雲南和貴州在三國時屬蜀漢,是在諸葛亮徵南蠻後開發的,因此該兩省的主要方言近川語。湖北語與湖南語是以楚語為基礎的方言。吳語仍存在於江蘇蘇州一帶,越語仍存在於浙江邵興與寧波一帶。廣州語源自南越國的官語。由於南越國第一代國主趙佗來自趙地(河北奠定),廣州語受趙語的影響最大。由於趙在戰國時與齊相鄰,客家語源自齊魯語,廣州語部分源自趙語,因此有些廣州語與客家語相近,譬如兩種方言都把吃飯叫「食飯」,客家語把今天叫「今本日」,廣州語叫「今日」;客家語把明天叫「天光日」,廣州語叫「天日」。福州語源自閩越國的官語,福州語與閩南語很難相通,屬不同語系,這也顯示閩南語為外來語,溫州語源自 越國的官語。古時東南雖稱為百越之地,但目前紹興語、溫州語、福州語和廣州語都各自成一語系,關連不大。
六、 結語
目前臺灣流行的三種主要語言,北京語是自清朝以來的官言,源自戰國時燕語。閩南語源自河洛語,河洛語曾經是晉朝的官語,又源自韓魏語。客家語源自徐州語,徐州語曾經是漢朝的官語,又源自齊魯語。目前在中國流的官語和方言,在春秋戰國時已成形和成熟。
涯(俺)系客家人,至今老家大門(建於清朝)仍書“牆開大地(地名),系自襄陽”。客家人聚族而居,外人很難混入,因而血統也相對純正,你看現廣府人還是廣府人,潮州人(河洛人)還是潮州人,畲族還是畲族,那些說客家人是畲族的是磚家(磚頭的磚)。我們那二世祖三兄弟分支,一支遷江西(後人有來尋祖)。一支遷廣東化州(不瞭解,不知道有沒有後人)。十二世時(清朝),有五人遷臺灣苗粟(只一人留後)己發展到幾百人(後人有來尋根)。客家先民篳路藍縷,不斷遷移尋求發展。跟畲族一毛關係都沒有。附一篇美籍江仁臺博士寫的文章《方言與官語》感興趣的可以認真看一下,理順一下歷史的脈絡,或許能解決一些疑惑。客家人,廣府人,潮州河洛都是血濃於水的炎黃子孫。附:
方言與官語
一、 序言
一種語言的形成至成熟,與部落及方國的出現,有密切的關連。生活的溝通與命令的傳達,都須要一種共同的語言。生活多樣化與政治制度複雜化後,語言和文字也隨著豐富和完善起來。各部落和方國間競爭的結果,優勝劣敗,勝者的語言變為官語,敗者的語言則成為方言或消失。中國境內方言很多,目前存在的方言,在古代大多是方國的官語。在方國被併吞或取代後,方國的官語則淪為方言,戰勝者的方言則往往成為官語。此外,官語為強勢語言,各種方言即使存在,也會受官語的影響而區域性改變。
中國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燦爛輝煌,各諸侯國的官語,也發展得相當成熟。秦始皇統一天下,雖統一了文字,但語言卻無法在短期內統一,於是秦語成為官語,其他諸侯國的官語則成為方言。
秦亡,劉邦(人稱沛公)自徐州沛縣起兵。楚漢相爭,劉邦打敗項羽,建
立漢朝後,由於劉邦及主要幹部都講以齊魯語為基礎的徐州語,於是徐州語自然取代秦語而成為漢朝的官語。兩漢有四百餘年天下,前漢有文景之治及漢武帝的文治武功,罷百家獨尊儒,征服南匈奴,驅走北匈奴,關河西四郡,通西域,敗韓設樂浪等四郡,滅南越及閩越,後漢有明章之治。以徐州方言為基礎的漢官語,流傳很廣。司馬氏滅三國,建晉定都洛陽,以春秋時晉語及戰國時韓魏語為基礎的洛陽方言為官語。以徐州方言為基礎的漢官語,則再度成為方言。
二、 河洛語
西晉末永嘉之亂,匈奴、羯起兵攻入洛陽,黃河流域洛陽附近地區(簡稱河洛地區)陷入大亂,許多河洛士族和民眾逃至東晉首都建業(今南京),投奔東晉。東晉攻府將大部份難民用船運出長江口南下,安置在東南沿海人跡較少之處,北起舟山群島,中至溫州沿海,南至福建泉州和廣東潮州一帶。這些難民後裔,仍講河洛語。目前在臺灣以泉、漳方言為基礎的閩南語即為河洛語的一支。翻開福建省地圖,在泉州旁,可找到晉江、洛陽鎮和洛陽橋,與晉及洛陽的關係不言可喻。此外,歷史上閩南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主要的方國,因此閩南語在福建應是外來語,是南遷的河洛語一支。同理,歷史上臺灣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主要的方國,臺灣話也是外來語。
三、 客家語
據清華史學系羅香林老校友1950 年在香港發表的「客家源流考」記載,客家人分佈除集中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外,廣西、湖南、四川和臺灣有許多客家人定居,江北的河南、湖北、安徽、山西和陜西也有少量的客家人定居。有趣的是,山東、江蘇和浙江並沒有記載有客家人聚集定居。筆者的推論是,山東和蘇北的青州和徐州地區,是客家先祖的原居地,客家人回到青徐地區,則變為「自家人」了,不是客居。江蘇南部屬吳地,浙江屬越地,在江南開發很早,客家人無法進入聚居。江北河南、湖北、安徽、山西和陜西的客家人則是在漢朝隨漢家統治集團由青徐地區遷至江北各地。譬如,漢末諸葛亮即是從山東琅琊遷至河南南陽。徐和丘是客家人中的兩大姓,徐姓先祖居於徐州附近的東海,丘姓先祖住在山東臨淄附近的營丘。這也可當作青徐地區是客家人先祖原居地的左證。此外,客家話與山東話的我,都叫「俺」,山東人對客家話多能聽懂一些,也有蛛絲馬跡可尋。因此,客家話應源自以齊魯語為基礎的徐州語,也就是漢朝的官語。由於漢朝為盛世有四百多年天下,漢朝官語流行很廣,講漢朝官語的後裔客家人,也人數眾多,分佈很廣。客家語很古樸,譬如吃早餐叫「食朝」,吃午餐叫「食晝」,吃晚餐叫「食夜」。此外,所有由口進入的都用「食」字,譬如吃飯叫「食飯」,喝茶叫「食茶」,喝酒叫「食酒」,抽菸叫「食煙」。文法簡單易學。
四、 北京語
北京古稱燕京,北京語自然是以燕語為基礎的語言。戰國時,燕國的領域除燕州外,也包括遼東,因此即使到現在,東北語也與北京語相近。清朝入關前,建都瀋陽,即以燕語為基礎的滿州漢語為官語。大清入關後,定都北京,北京語與滿州漢語相差不多,於是北京語自然成為清朝官語。即使到現在,北京語仍是兩岸政府的官語。
五、 其他方言
陜語為以秦語為基礎的方言,四川在戰國時屬秦,因此川語近陜語,譬如陜語及川語都把小孩子叫「娃子」。雲南和貴州在三國時屬蜀漢,是在諸葛亮徵南蠻後開發的,因此該兩省的主要方言近川語。湖北語與湖南語是以楚語為基礎的方言。吳語仍存在於江蘇蘇州一帶,越語仍存在於浙江邵興與寧波一帶。廣州語源自南越國的官語。由於南越國第一代國主趙佗來自趙地(河北奠定),廣州語受趙語的影響最大。由於趙在戰國時與齊相鄰,客家語源自齊魯語,廣州語部分源自趙語,因此有些廣州語與客家語相近,譬如兩種方言都把吃飯叫「食飯」,客家語把今天叫「今本日」,廣州語叫「今日」;客家語把明天叫「天光日」,廣州語叫「天日」。福州語源自閩越國的官語,福州語與閩南語很難相通,屬不同語系,這也顯示閩南語為外來語,溫州語源自 越國的官語。古時東南雖稱為百越之地,但目前紹興語、溫州語、福州語和廣州語都各自成一語系,關連不大。
六、 結語
目前臺灣流行的三種主要語言,北京語是自清朝以來的官言,源自戰國時燕語。閩南語源自河洛語,河洛語曾經是晉朝的官語,又源自韓魏語。客家語源自徐州語,徐州語曾經是漢朝的官語,又源自齊魯語。目前在中國流的官語和方言,在春秋戰國時已成形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