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酒熟梅子青
-
2 # 豫南媽媽
莫須有”殺掉了岳飛,“意欲”殺掉了于謙。兩位都是忠臣良將,辛辛苦苦為國付出,獻策獻計,勞神費心無怨無悔,一生清廉。
于謙被殺之後,按例應該抄家,可當抄家的官員到于謙家裡時,才發現這是一項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為于謙家裡什麼也沒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沒有多餘的錢, 抄家的官員萬沒料到,一個從一品的大官家裡竟然如此窮困,
看的這個段落讓我熱淚盈眶,多麼好的一個官員,為什麼要招人陷害,喪失生命。
-
3 # 西瓜蘋果糖葫蘆
看《明朝這些事兒》感覺和《雪中悍刀行》有部分內容很相似,張居正和悍刀行中張鉅鹿理想一樣!性格一樣!最後結局也很相似!看兩本書有穿越感覺!
-
4 # 張海壠
精彩的部分非常多,以個人視角列舉幾個,其一徐階參嚴世蕃的那個片段,高手過招,歎為觀止。雙方都是洞察人性,掌控全域性的高手,讓人讀之膜拜;其二張居正鬥高拱,又是高手過招,整個過程如果不是作者二次解讀根本看不明白;還有于謙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王朝於危難之際;還有朱厚照的“威猛”大將軍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的情節。
-
5 # 我愛紅燒肉吃完再減肥
1當年明月用很生活化的語言,接地氣的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2作者有含金量非常有個性,有觀點,有自己的見解,不是照搬照抄,感覺很有水平,3有深度,有細節,沒有長篇大論絮絮叨叨
-
6 # 歪脖老樟樹
看過有五年多了吧具體的忘記了,幾個還是一個皇帝童年的一些事有點深刻,所以說童年的種子需要我們悉心栽種才會開出美麗大方的夢想之花!
-
7 # 拾光影視君
《明超那些事兒》李如鬆、麻貴指揮的兩次抗倭援朝戰爭,是我最深刻的。兩次波瀾壯闊的大戰在作者的描寫下酣暢淋漓。其中不乏調侃和嬉笑怒罵讓這場大徵又不顯得很嚴肅。然而最重要的是,作者以他的能力將這場淹沒於明朝雲雲歷史中的戰爭重新抽出來展現在人們眼前。至少我是這樣,才開始重新思考這場戰爭的。我們要知道,在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踏入了北韓的領土,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御外寇於國門外,最終打出了大明王朝的軍威和尊嚴。愚以為,他們的光輝不亞於123年前的甲午黃海魂,以及72年前抗日英魂。“義武奮揚,跳梁者雖遠必誅!”附我大明朝的帝王們!
-
8 # 山山電影
其實于謙並不需要皇帝的所謂嘉許,因為這些所謂的天子似乎並沒有評價于謙的資格。明英宗之前有過無數的皇帝,在他之後還會有很多,而於謙是獨一無二的。
人們不會忘記,正是這個人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保衛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從小滿懷以身許國的志向,經歷數十年的磨礪和考驗,從一個孤燈下苦讀的學子成長為國家的棟樑。
他身居高位,卻清廉正直,在他幾十年的官場生涯中沒有貪過汙、受過賄,雖然生活並不寬裕,卻從未濫用手中的權力,在貧寒中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懼困難和風險,在國家最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承擔天下興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這個汙濁的世界上,能夠乾乾淨淨度過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欽佩的。
而如果他還能做出一些成就,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個偉大的人。
于謙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石灰吟
千錘百煉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
9 # 開心果暖洋洋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我看了三遍,書很厚,書籍字非常小,內容非常多,裡面的故事精彩有趣,看得津津有昧,愛不釋手,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
10 # 職場隨想
在下認為:殉道一篇,震古爍今!
故事背景:魏忠賢掌握了朝政大權,開始對東林黨人下手,一步一步抓了很多人,左光斗即是其中一個,為了營救他,想了很多辦法,終於得到一個機會,一個學生喬裝打扮去看了看他。
一、有師如此,夫復何求?
左光斗是坐著的,因為他筋骨盡脫。任何親人看到都會失聲痛哭。
聽到哭聲,左光斗只有一句話:此何地也,而汝前來!
你如此輕率,萬一出了事,將來國家的事情誰來管!?”
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想的還是國家!
“你還不走?!再不走,我自己殺了你 !”
再不走,恐怕自身難保,老師的心思學生明白,大家都明白。
二、有學生如此,夫復何求!
二十年後,揚州。
史可法站在城頭眺望城外的清軍,雪很大,史可法卻一直站在外面,他的部下幾次勸他進屋躲雪,他的回覆總是同一句話:
“我不能對不起我的老師,我不能對不起我的老師(愧於吾師)!”
看到這裡,我們明白了,史可法就是看望左光斗的學生,他繼承了師傅的衣缽,把生命留給了這片自己深愛的土地。面對生死,毫不畏懼,心中只有國家,沒有自己!
有時候我們會感慨,是什麼樣的緣分讓這麼優秀的兩個人成為了師生,又或者因為是師生,所以他們同樣的心懷天下。
三、有友如此,夫復何求!
左光斗死後,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先後被害。
活著的人,只剩下顧大章。
顧大章之所以忍辱負重,活到今天,不是心存僥倖,不是投機取巧。
他早就想死了,和其他五位捨生取義的同志一起,光榮地死去,但他不能死。
當楊漣把絕筆交給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再屬於他自己,他知道自己有義務活下去,有義務把這裡發生的一切,把邪惡的醜陋,正義的光輝,告訴世上所有的人。
所以他隱忍、等待,不為偷生,只為永存。
正如那天夜裡,他對燕大俠所說的話:
“我要把凶手的姓名傳播於天下(播之天下),等到來日世道清明,他們一個都跑不掉(斷無遺種)!”
一天之後,他用殘廢的手(三個指頭已被打掉)寫下了自己的遺書,並於當晚自縊而死。
楊漣,當日你交付於我之重任,我已完成。
我幾乎是把原文搬過來的,作者珠玉在前,實在不忍過多增刪。而且原文才有那種氣魄!
四、何謂氣節?
我說不出來, 但是明朝那些事兒,把它寫了出來。
-
11 # 唐燏00
其實作者當年明月所寫的《明朝那些事兒》這部鉅著,哪段文字都精彩絕倫,哪段故事都拍案叫絕。就像講故事一樣,沒有一點牽強做作的地方,可見作者底蘊深厚,思路新奇,又無邪僻。《明朝那些事兒》是真正從客觀的視角描繪歷史,用新穎別緻的分析來解讀歷史,摒棄啦歷代史官為帝王將相所編制的家譜式記錄。
當然,《明朝那些事兒》得作者當年明月,終於第一個擺脫啦所有文人墨客做文章虎頭蛇尾的通病,就四大名著而言,開頭部分都非常精彩,精彩絕倫的程度以至讓讀者窒息,可是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四大名著到最後收口都有種快速終結應付了事的敷衍,所以,《明朝那些事兒》自始至終都不急不徐,勢頭不減,應該說,正是作者當年明月,與生自帶統籌兼顧的如水靜心,確實優秀於人,才有充裕的耐心完成這部波瀾壯闊整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
應該說,這不只是作者當年明月的戲說江湖,也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和三百六十行形形色色的文學小說。
此書總的來說,非常值得一讀。其和所有歷史類書籍一樣,娓娓而談一個事實就是,歷史永遠都是換湯不換藥的重演,但不論如何,歷史怎樣變幻無窮,是浪花淘盡英雄,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一無所有,我們都要好好的珍惜當下今非昔比的快樂時光,感恩這個時代。
-
12 # 三工是誰
“六月十四日,他出奇不意的從洪都的水關進攻,然而等待他的是早已守候在那裡的長矛隊。漢軍士兵剛接近水關,守軍就用特製的長矛穿過鐵柵攻擊他們,刺死刺傷不計其數,漢軍拼死用手抓住刺出的長矛,才算暫時穩定住了局勢,此時裡面的守軍的長矛刺擊停頓了下來,漢軍大喜,以為守軍已經逃跑,誰知過了一會,裡面又開始用長矛向外刺,漢軍習以為常,仍舊用手去抓,誰知一抓便慘叫起來,細看才發現,守軍將長矛和鐵鉤在火上烤紅後,再用來刺擊漢軍。
原來剛才是去加熱了。”
這是《明朝那些事兒》第十一章描寫洪都之戰的一段原文摘抄。大家不覺得,最後那一句“原來剛才去加熱了”令人拍案叫絕、忍俊不禁嗎?
殘酷血腥的戰爭、刀光劍影的殺伐,因為這一句話讓閱讀者突然輕鬆愉悅起來。
講歷史的書很多,大多數都是“板著臉”,嚴謹、刻板、一絲不苟。像《明朝那些事兒》這樣一部歷史科普書,不脫離歷史真相的戲謔和娓娓道來還真不多見。
-
13 # 張家門生
第陸卷 第七章 了不起的敵人
作者義憤填膺的痛斥努爾哈赤的燒殺搶掠式征服
……之後的事情比較雷同,城內的十幾萬人口被努爾哈赤全數打包帶走,有錢、有奴隸、有糧食,空白填補了,糧食保證了,矛盾緩和了。 但他留下的,是一片徹底的白地,是無數被搶走口糧而餓死的平民,是無數家破人亡的慘劇,痛苦、無助。 無論什麼角度、什麼立場、什麼觀點、什麼利益、什麼目的、什麼動機、什麼想法、什麼情感、什麼理念、都應該承認一點,至少一點: 這是搶掠,是自私、無情、帶給無數人痛苦的搶掠。 〖征服的榮光背後,是無數的悲泣與哀嚎。——本人語〗
第柒卷 第十八章 天才的計劃
黃道周絕不妥協的精神,萬古長存
……(崇禎擬與皇太極議和)
崇禎願意和談,因為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過了幾個月,在他的暗中指使下,楊嗣昌正式提出,建議與清朝和談。……但把這件事最終攪黃的,是最後出場的人,一個人——黃道周。
……(楊嗣昌與黃道周關於議和的大辯論,攪黃了和談)
這種行為,說得好聽點,叫堅持原則,說得不好聽,叫不識時務,明朝最後妥協的機會,就這樣被一群不識時務的人拒絕了。 十年前,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曾經很討厭黃道周,討厭這個固執、不識時務的人,我始終認為,他的決策是完全錯誤的。 直到我知道了黃道周的結局七年後,當清軍入關時,在家賦閒的黃道周再次出山,輔佐唐王。 ……這時黃道周站出來,他說,戰亦亡,不戰亦亡,與其坐而待斃,何如出關迎敵。 唐王很高興,說你去北伐吧,然後他說,我沒有兵給你。 黃道周說,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後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鄉、同學、學生,招來了一千多人,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號,1645),黃道周出師北伐,他的軍隊沒有經驗,從未上過戰場,甚至沒有武器,他們擁有的最大殺傷力武器,叫做鋤頭、扁擔。所以這支軍隊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擔軍”。 黃道周的妻子隨同出征,她召集了許多婦女,一同前往作戰,這支部隊連扁擔都沒有,史稱“夫人軍”。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這是自尋死路。 然而黃道周堅定地向前進發,明知必死無疑。正如當年他拒絕和談,絕不妥協。 三個月後,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軍,打了這支隊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後一仗。 結果毫無懸念,武器的批判沒能代替批判的武器,黃道周全軍覆沒。黃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無數人輪番出面勸他投降,他嚴辭拒絕。 三個月後,他在南京就義,死後衣中留有血書,內容共十六字: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落款:大明孤臣黃道周正如當年的他,不識時務,絕不妥協。 有人曾對我說,文明的滅絕是正常的,因為麻煩太多,天災人禍、內鬥外鬥,所以四大文明滅了三個,只有中國文明流傳至今,實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確實如此,往近了說,從鴉片戰爭起,全世界強國(連不強的都來湊熱鬧)欺負我們,連打帶搶帶燒帶殺,還攤上個“量中華之物力”配合人家亂搞的慈禧,打是打不過,搞發展搞不了(洋務),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軟不行,硬也不行,識時務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們終究沒有亡,挺過英法聯軍,挺過甲午戰爭,挺過八國聯軍,挺過抗日,終究沒有亡。 因為總有那麼一群不識時務的人,無論時局形勢如何,無論對手有多強大,無論希望多麼渺茫,堅持,絕不妥協。 所以我想說的是,當年的這場辯論,或許決定了大明的未來,或許黃道周並不明智,或許妥協能夠挽回危局,但不妥協的人,應該得到尊重。 面對冷酷的世間、無奈的場景,遇事妥協,不堅持到底,是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的選擇,因為妥協,退讓很現實,很有好處。 但我認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麼一兩件事,應該不妥協,至少一兩件。因為不妥協、堅持雖然不現實,很沒好處,卻是正確的。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至少有一點。
-
14 # 電影剪輯521
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我要流量
-
15 # 左手的左手
首先朱棣奪位,客觀來說真的不能怪朱允炆,他一直活在著老師,父親,爺爺,言語下,突然要他自己做主,讓朝廷文武百官都聽他的,這不是簡單的事情。他缺少為自己決定負責的勇氣和智慧。其次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1644年闖王李自成的大軍圍困北京成後,他選擇了上吊自盡。崇禎還是個很知廉恥的帝王,他活著沒有向敵人卑躬屈膝只求苟活,他死也知自去冠冕,以發覆面向祖宗請罪。
-
16 # 醫夢想開始的地方
明朝那些事,我從讀研究生開始看,現在上班9年,還會拿出來看看,有時候睡覺前還會聽一下。我個人覺得精彩的部分,朱文正堅守洪都,朱棣靖難,北京保衛戰,朱佑樘的成長之路中人性的流露,王陽明的一生,楊漣為心中信仰的犧牲,戚繼光的傳奇,盧象升和楊昌嗣,崇禎的無奈!
-
17 # 於逸水
太多太多。印象最深的是,有關嘉靖帝的一些章節。從三楊,到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和嘉靖帝鬥智鬥勇,到達自己一個士人,伸展抱負的目的。嚴嵩除外。
絕對的權力面前,大多是絕對的服從。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憑藉超群的心智,遊走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邊緣,伴君如伴虎。去完成一個士子,施展人生抱負的夙願。
回覆列表
我說個冷門點的,最精彩的我覺得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部分,不是寫明朝是如何完結的,而是以不少筆墨描寫了徐霞客對山河湖海的遊歷。王朝不是某個人的王朝,而是千千萬萬個個體的王朝,天下終究是普通人的。
這其實是很巧妙的,我認為也表達了作者對王朝更迭的看法。
這個天下,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也不是發動清君側的朱棣的,不是闖王李自成的,也不是入關的皇太極的,而是像徐霞客這樣千千萬萬普通人的。
突然想起《三國演義》楊慎的《臨江仙》中寫道: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當年明月在書中寫的頗為有趣,在最後一段更是直觀表達了對個人生活的看法,他寫道:
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
過好自己的人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就是人生的成功。
在這個意義上,體驗豐富的完整人生,就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固然是以栩栩如生的筆墨描寫了明朝那段歷史,讓我們這些對歷史並不精通的人們對那段歷史有了自己的看法。
但歷史真的能引以為鑑嗎?
很多人一廂情願認為是的。
殊不知,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就一直在重複歷史。我們重複著歷史的成功,也重複著歷史的失敗。
那麼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就是增長見聞,遇到事情能以歷史上更多的事情做參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