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往後餘生131418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紀末,這個幾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奴人於350年左右進入了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征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的突厥人國度。阿蘭人的滅亡350年,當時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奴軍戰於頓河沿岸,卻音慘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餘部最終臣服於匈奴。匈奴在西方史書第一次出現即伴隨著阿蘭國的滅亡,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動。滅亡阿蘭國後,匈奴在頓河流域附逼留了幾年,然後在他們年邁的國王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開動他們極具毀滅性的鐵蹄,踏向西方。對日耳曼民族的征服374年時,位於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東哥特王國是一個成立不久的國家。它遼濶的疆土東起至頓河,與阿蘭人接壤;西至德聶特河與西哥特人為鄰;南起黑海北至德聶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匈奴聯同被征服的阿蘭人,大軍進入東哥特領土,被曾被東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機造反,內亂以致東哥特人屢戰屢敗,終於475年投降。 東哥特人減國後,匈奴人接著繼續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聶斯特河為險,布兵防守,試圖擊匈奴軍於半渡。匈奴軍一邊在河對岸作勢佯攻,大部卻從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這邊西哥特人在河岸構築工事備戰正酣,卻不料被攔腰一頓痛打,數十萬人馬渡過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境內,並於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由此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沒法控制管轄下的諸侯和領土。 匈奴人再征服北方的諸日耳曼部落,奪取了匈牙利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盡入匈奴人之手。對拜占庭和色雷斯各省的進攻395年冬,匈奴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奴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後對色雷斯連年侵擾。431年,東羅馬帝國不得已,答應每年向匈奴交納頁稅,並允許他們在境內的幾個城鎮同進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殺死與自己共同掌政的兄弟而大權獨攬。他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不久他將目光投向了拜占庭,逼使東羅馬繳納更多的貢稅,並且不繼插手西羅馬帝國的外交事務。羅馬自然無法滿足這年年高升的貢稅,匈奴人則以此為藉口於441年向拜占庭宣戰,大肆洗劫巴爾幹半島,442年才被東羅馬的阿斯帕爾將軍阻截於色雷斯地區,被迫後撒。 443年,匈奴攻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東羅馬全軍覆沒,不得已籤城下之盟,與匈奴訂立和約。阿提拉的統治時期,盛極時的匈奴帝國由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國的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對西羅馬的侵略和匈奴帝國的瓦解羅馬軍隊在教皇里奧一世的率領下,打敗阿提拉帶領的匈奴人。451年,在義大利本土,入侵的匈奴人被擊退。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西羅馬帝國,他帶著大約十萬名戰士渡過了萊茵河。在向前推進的一百英里內,匈奴軍團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織了一支高盧羅馬軍團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阿提拉終於被打敗。儘管匈奴人的戰力沒有被完全毀滅,這埸戰役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它阻止了整個基督教的覆滅和遊牧民族控制歐洲的嚴重後果。 45 3年,阿提拉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奴帝國面臨著崩潰的邊綠。異族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系為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奴帝國最終由於汪逹爾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怎麼理解“接受不了最差的我,就不值得擁有最好的我”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