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譚綠獅
-
2 # 傳道智慧
簡單說一下。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這種態度被稱為“愛智”。自從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許多人開始覺醒,並且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何去何從。的確,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哲學不能烘麵包,但是能使麵包增加甜味。換言之,哲學不能當飯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愛好智慧正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讓我們保持開放的心靈。
哲學可用三句話來描述:
哲學就是培養智慧;
哲學就是發現真理;
哲學就是印證價值。
-
3 # 戌丁
哲學就是對人的一種精神指導。
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人除了依耐物質而生存,還離不開精神指引,否則人會迷失在物質當中而逐漸腐朽,哲學就是提供精神指引,讓人們時刻警醒不要在物慾當中迷失自我。
-
4 # 思維圈兒
我覺得文學作品沒有什麼更具可讀性而言,既然流傳至今,自是有其獨特的藝術。都是傳統的處世,修身,教育藝術,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培養高尚品格。《增廣賢文》涵蓋了道家思想,始終讓我們做好人。在現今這個浮躁喧囂的社會,很難找到清淨之地。
-
5 # 公子追歡
我理解的哲學就是辯證地看待世界規律,這個範圍太廣了,比如老祖宗留下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等,都可以看做是哲學的範疇。
-
6 # 鈿森先生
增廣賢文講的是處世哲學,你說哲學是什麼?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哲學,先搞清哲學什麼。哲學按其詞彙追源有“追尋智慧”的意思。 “哲”字起源很早,其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中國先哲注重自然規律和人之間的關係,以及相互影響的關係。
儒家思想主導六徳(智、信、誠、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道家思想主導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有辯證法因素論和無神論傾向。
墨家思想主導兼愛、非攻、尚賢、天志、明鬼、非命、非樂、書葬、節用。思想以兼愛為主,尚賢和節用為主要支點構成。
法家思想主導人性論的主張,法家看來,趨利避害是古往今來人固有本性,所以必須在人性的基礎上建立誠信和義利觀念和規則。
而早期西方哲學通過希臘神話的形式解答自然(既神)和人的關係。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得以拜託宗教神話,開始追求自然知識和人的關係。
說的這裡,我們也能夠理解哲學的定義了。哲學按照定義來說,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等普遍基本問題的總體認識,方法論是人類根據世界觀形成的認識世界的方法。
我們已經知道了哲學是什麼,那再來看看《增廣賢文》是不是處世哲學。
《增廣賢文》是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修定完成的,全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二是談命運,三是《增廣賢文》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 。
《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增廣賢文》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鬥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增廣賢文》也有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親情被金錢汙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增廣賢文》可以說是濃縮了各種哲學思想的語錄彙編。它從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現象,又從人性視角拓展思考於讀者面前。至於《增廣賢文》是不是處世哲學,小編的看法是有其糟粕,有其精華,因人而定,因事而判。總之《曾管賢文》是一本十分值得觀看悅讀的好書,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思想的註腳,也都能感悟領略到不同的認知和觀點。
-
7 # 雲龍256013933
古書《增廣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佈滿了陷阱和危機。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增廣賢文》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鬥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雲龍對作品的評價,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增廣賢文》也不例外。由於時代和歷史的侷限,必然打上那個時代的印記。不少內容反映了封建倫理和道德觀念,甚至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宿命論的色彩;有的內容以個人為中心,反映了當時及時下人們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思想;有的反映了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制度下小市民階層得過且過、畏縮苟安的心理和避禍厭世的消極人生哲學;有的在當時社會不失為對社會現象的正確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鑑的意義;還有一些內容含義比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確的理解,就會變成錯誤的東西。這些都是不符合時代精神的,我們要在閱讀時採取批判的態度,明察揚棄,批判繼承,吸取其有營養的成分,古為今用。
雲龍講什麼是哲學,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一般具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雲龍講,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總是:從感知具體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體。“理知抽象性的具體”就是通常所說的“智慧”或“哲知”。進一步地各種哲知形成了理論系統就產生了“哲學”或稱“智慧之學”。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爭議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雲龍講,形而上的思考是哲學發展的本質。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還不瞭解,打雷閃電、山洪暴發等自然現象激起了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認識,這便是宗教的早期雛形,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哲學解釋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學產生於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
雲龍講,在古代,哲學研究的物件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物件。這時期的哲學研究物件,包含了具體科學的物件,哲學和科學渾然一體。
到了奴隸社會中期,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具體科學成為一門門獨立的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哲學的研究物件縮小了,並具體化了,在哲學內形成了各種具體的哲學學科: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
隨著資本主義的確立,產生了近代實證科學,各門具體科學紛紛從哲學中獨立出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哲學研究物件又縮小了。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存在的,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它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
認識論和發展觀的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重點問題。
在當代,由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意識科學的獨立和迅速發展,哲學的研究物件又發生了變化。哲學不再研究世界某一範圍、領域的問題了,而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遍的規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世界的基本狀態等問題,從而形成了唯物唯心兩大派系。哲學本身只是展現思維的不同維度,並無對錯可言,可若以實踐探尋客觀世界本來面目即存在科學與不科學之分了。
-
8 # 翔蕭瑟遠飛
哲學即是智慧之學,也是人生之學,由人們自我創作,不受科學侷限,不在現實正確,是文明文化的另一種思想形式,亦在生命中產生,還在生活中成長,為理性促進的一種成熟,從知性裡概括出精闢結晶,給予人們的價值不能被忽視。
哲學之學在心,它無處不在,底處邊邊角角到大廈巔峰高層,皆人的所為,就存哲理的作用。
如果說文學可以與尋一爭者,那定是哲學,無出其二。
文學哲學自是無邊界的,無等級的,無固定的。
現代人覺著哲學難,其實不然,除了那些教條的理論,其本身不是高臺教化的東西。每一天日風星斗,你能接觸地到,這便是自己的哲學哲理。
出塵與入世,亦是一樣的。在心上,也是無明。
-
9 # 興翰國學書畫藝術
哲學就是陰陽,就是正反,就是黑白,就是內外,就是表裡,就是空有,就是前後,就是左右,就是上下,也是古今,哲學就是整個世界的整體觀!
-
10 # 誰是我知心
哲學就是人對自然界的看法和感悟,一般而言,經歷坎坷的人對於自然界感悟最深,一生順暢的人感悟比較淺薄,我們說哲學名著讓人看不懂那是因為我們沒有作者的經歷。
回覆列表
文學和哲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哲學的概念是指世界觀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等普遍基本問題的總體認識,方法論。
哲學即秩序美,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一般具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我們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總是:從感知具體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體。“理知抽象性的具體”就是通常所說的“智慧”或“哲知”。進一步地各種哲知形成了理論系統就產生了“哲學”或稱“智慧之學”。
通俗一點來說,哲學遵循的是宇宙的發展規律和社會規律、鐵須、,探尋人與自然關係、人與社會關係,人在世界中所生存的位置和所處的位置,思想上是探尋的是本質,尊重科學、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問題。而文學更多的是一種抽象式的想象的表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