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峰期的顫抖

    1.如果單從價格來看,考慮到傳統的行業利潤率,對消費者來說這些售價在1000美元以上的腳踏車或助力車很“不值”。但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眾籌階段由於還未量產化,成本(包括材料、加工、創新、機會等)還是很高的,所以要把很多不確定因素在一開始都揉進去。

    2. 再從價值的角度看,考慮到海外腳踏車文化的成熟度、大眾對於環保和健康的重視心理,結合與其他交通方式成本比及對個人身體健康、運動鍛鍊的其他投入,價值上還是“超值”的。

    3.如果從創新的角度來看,眾籌平臺上的新腳踏車大多出自於創業團隊,由於海外對於信用體系和智慧財產權的尊重,各家產品目前呈現的是百家爭鳴的健康競爭狀態。他們更擅長透過產品將團隊的價值觀和優異的設計展現給目標使用者群。

    而談到售價,兩輛配置、設計幾乎相近的新腳踏車可能會相差1000美元。

    歸其原因,這當中一方面是國內的創新性較低,相應的創新成本低很多。另一方面則是消費結構、消費心理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國外產品高出1000美金,而對於海外的使用者來說,特別早期的極客使用者其實是可以接受的。

    拿美國舉例,無論城市車還是山地車,消費者首先會有判斷的正確依據,這和國內只追求速度買山地車完全不同。其次,人們在生活方式上的認知並不是我開了一輛什麼牌子的好車,而是我騎車能為環境做出改善的貢獻。第三是美國腳踏車文化的成熟,讓人們對腳踏車有著不同的態度。

    不誇張的說,基於以上這些,海外的腳踏車標價1000美元以上,是有著足夠的底氣的。

    如果只從零部件、組裝、配送等角度出發,國內的腳踏車環境佔據著相當多的優勢。假使國內的新腳踏車創業公司準備走出海外,至少需要以下幾個前提條件:

    品質保障和認證;

    跨文化理解;

    銷售通路;

    物流;

    售後。

    基於海外腳踏車市場的成熟,新腳踏車的接受度、購買力甚至是設計都很開放,和國內相比,存在的優勢在於以下這些:

    產品分類從實用性角度趨於合理;

    人們尊重並喜歡透過騎行為環保和健康做貢獻;

    喜歡自由,腳踏車就是追求自由的一個載體;

    基礎設施完善,騎行安全有保障;

    騎行者被尊重,甚至被崇拜。(國內簡直喪盡天良)

    直觀的下結論,把這1000美元的差價全都放在設計上,真的也挺讓人沒脾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價值觀在職業定位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