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遺產君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鞏固南北邊防,派鄭和下西洋,清理大運河,修編《永樂大典》,使明朝逐漸經濟繁榮,國力昌盛,達到了明朝建立以來的第一個高潮。

    朱棣的帝位不是靠繼承而來的,而是靠“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奪來的。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病死,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封朱棣等所有叔字輩的為藩王,這些藩王擁兵自重,各霸一方。

    朱允炆登基後,來自這些藩王的威脅越來越大,於是首要任務就是削藩,除燕王朱棣外,其他的藩王全部廢為庶人,朱棣對“乳臭未乾”的朱允炆繼位本來就非常不爽,現在朱允炆正磨刀霍霍,來勢洶洶,欲置自己於死地,朱棣豈能善罷甘休,他帶領八百勇士以尊祖訓,為國“靖難”為名,誓死出征,開始了靖難之役,反擊朱允炆進攻。經過四年的殊死搏鬥,終於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權,建文帝下落不明。

    只要是皇帝,個個都心狠手辣,絕不留活口,那朱棣為什麼不殺建文帝?有可能朱棣殺了建文帝,怕留下弒君的罪名封鎖了訊息,而慌說他失蹤了,這種說法我是認同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鑽皇宮的地道跑了,然後出家了,或者隨鄭和到東南亞國家去了,反正就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也罷,朱棣也不計較了,只要不添亂就行了。朱棣肯定想殺建文帝,只是找不到人,怎麼殺,皇帝只有一個,一山不容二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不見心不煩,朱棣只當建文帝已死,然後專心搞他的經濟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了他的宏偉目標“永樂盛典”。

  • 2 # 璽言春秋

    永樂十六年三月,帶著急促的腳步朱棣走進了北京的慶壽寺,他要向他的老朋友——姚廣孝告別。曾經一手促成朱棣奪得皇位的這個天下第一謀士此時已經無力迎接朱棣。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姚廣孝向朱棣提出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個要求‘釋放溥洽’。

    溥洽,建文帝的主錄僧。據說是他安排建文帝出逃。儘管一直被朱棣關押,但他一直嚴守著建文帝下落的秘密。這也給了當時和後來的野史作者們提供了無數想象的空間,有說在朱元璋駕崩前就給朱允炆留下一個錦盒裡邊裝著袈裟、度牒、剃刀和逃跑路線圖;有說建文帝一直在暗中注視著朱棣到底怎麼治理這龐大的帝國,一旦發現他不適合治理這個帝國就會重新豎起大旗奪回自己的皇位……之所以野史一致認為朱棣沒有殺建文帝,一是因為這才有足夠的創作空間;二是無論如何朱棣也不會讓自己背上弒君篡位的民聲。

    朱棣為自己起兵找到的理由就是鑽了《皇明祖訓》的空子‘朝無正臣,內有奸佞,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他只用了兩頭‘朝無正臣,內有奸佞,統領鎮兵討平之。’。所以說他自認的起兵的合法性就是清除皇帝身邊的奸佞,為國靖難。相比於建文帝給前線將領的不要讓自己背上殺害叔叔罪名的命令,這個弒君篡位的名頭是朱棣無論如何也不敢背上的。

    所以我們看到李景隆和谷王當了叛徒,開啟京師城門迎接朱棣大軍的時候,他只是控制了外城而不敢接近皇城。他在等待,等待建文帝投降或者殉國。可是等來等去卻等到了一個坐立不安的訊息,皇宮起火了但卻沒有找到皇帝的屍體。這也就是我們看到的明史中的記載‘帝不知所終’。

    可無論建文帝最後的結果如何,出於統治合法性以及穩固的需要,朱棣都不可能也不會殺了建文帝。所以我們看到的無論正史野史都堅持此種說法。

  • 3 # 龍支子

    當一場血淋淋的弒君篡位大戲,被硬生生裝扮成輕描淡寫的靖難之役時,司馬遷們視為生命的“君舉必書”這一歷史操守已經死了,留給我們的只是編纂好的劇本。

    所謂的靖難之役實際上已經是故事中的情節了,一切都是按照劇情的設計在發展,當然也就不存在殺不殺的問題。

    按照編劇們的構想,建文帝朱允炆最好是“被下落不明”,這應該是朱棣最理想的結果。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在亂軍之中被部下所殺,朱棣則難逃弒君之罪,其歷史汙點將無法更改,這樣的結果絕不是朱棣想要的。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被生擒活捉,則更為麻煩。

    因為燕王朱棣起兵是以《皇明祖訓》中“清君側,靖國難”的相關內容,雖然沒有經過皇帝的徵召,舉兵過程原則上免不了謀反的嫌疑,但還有機會獲得諒解,即“清君側”後的五日內離京,將帝位還給朱允炆,如此還可以馬馬虎虎應付祖訓。

    現在“君側”已經清了,那就回去繼續當燕王吧。

    但這樣的劇情顯然不在設計的範圍之內。

    然而,出乎預料的情節又來了,就在朱棣進入京城的時候,宮中的一把莫名大火將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文件以及起居注都燒了個一乾二淨,據說是建文帝朱允炆舉火自焚。

    劇情至此,也就只好演下去,在宮中內應的指認下,朱棣拉住一位不知道男女的焦屍之手,落淚哭泣道:“傻小子,何必如此呢!”然後以天子禮葬之。

    這樣的劇情發展,讓朱棣很尷尬,畢竟有君臣名份,在三綱五常的倫理體系中,君為臣剛,皇帝朱允炆的意外結局,怎麼說都是因為自己的軍事行動造成的,間接弒君的罪名無論如何都免不了。

    好在知道此事細節的人不多,也算得上是一筆糊塗賬,“被下落不明”還有操作的空間。

    於是在經過一系列大清洗後,大明王朝的文化種子和知識精英被悉數滅族,最多者被滅十族,剩下的文臣們再也無人敢書寫“燕賊篡位”的歷史了,至此,明王朝具有歷史傳承又堅守秉筆直書史德的史官基本絕種,代之而起的是一群歌功頌德的編劇。

    在未來的幾十年中,這些編劇們妙筆生花,編造出各種版本尋找建文帝下落的故事,不僅走遍了國內的名山大川,還以史無前例的大航海壯舉跨國尋找,最終也沒尋找出個結果,至今成謎!

  • 4 # 彩雲東昇戴寶山

    朱棣被建文帝削藩逼反,但是他雖然想殺君篡位也只能藏在心裡,行動上的理由是清君側保大明。要想登基必須幹掉建文帝,絕對不能明著幹掉,只理想的就是讓他消失,消失還不行,還要證明他確實死了,而且還不能是被害死的,這樣的死法有兩種,一是上吊,二是自焚。上吊判定自殺還要經過驗屍,而燒死驗不了屍,因此要選擇燒死。燒死的人判斷不了是否是真身,就為以後失蹤埋下了伏筆。天下很難有這樣的巧合正合朱棣的心思。因此基本斷定建文帝就是被朱棣先殺後焚的。政權鬥爭是無情的,歷史上殺父,殺兄弟篡位的早有先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胃竇黏膜充血水腫,吃什麼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