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評史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其實,在戰火紛爭的戰國時代,有很多的著名將軍,絕不止上述四位!

    比如說田單、龐涓、孫臏、趙奢、和樂毅等。

    但是為什麼前四名的排行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

    原因是這樣的,在當時的秦國是諸國之中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而在秦國之中的帶兵將領之中當屬白起和王翦最厲害,其他的如李信和王紇等就算了。

    而在與秦國的交戰中唯一能夠抵得住秦國軍隊的、在軍力上不相上下的國家只有趙國,而在趙國之中帶兵打仗最好的是廉頗和李牧。

    事情大概就是這樣!

    其實,四大名將的排名是按順序來的,而不是按帶兵打仗的本領來定的。

    個人愚見,在四大名將的排名之中如果按擁兵謀略來排的話,應該是李牧第一、白起第二、王翦第三,廉頗第四。

    對此很有可能有很多的人對此持不同意見,但我的見解是這樣:在當時的列國中,秦國在人口數量、軍隊人數和物質方面最為強大,更加秦國軍隊打起仗來都不要命,有“虎狼之師”的稱號,這樣的軍隊換水來指揮都好使!

    白起一生指揮作戰大小七十餘仗沒有敗績,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戰場指揮官,但是他指揮的是有“虎狼之師”稱號的秦國軍隊,如果換了其他國家的軍隊,是否有如此出色的戰績就是一個疑問了。

    李牧一生指揮作戰若干次也是沒有敗績,但他指揮的戰役行動在每一次都是以弱勝強,且屢屢獲勝。

    在這一點上,白起是比不了的,廉頗尚有不及,而王翦應該說距離更大。

    但是王翦的幸運之處就在於歷史選擇了他,在秦始皇最後統一天下的掃尾階段,正是王翦起了巨大的作用,也正是王翦擔當了橫掃六國的重擔。

    可以說,如果沒有王翦,秦始皇的統一天下的趨勢還要再推遲幾年,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王翦是秦國將領之中指揮打仗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個,除此之外別無他人。

    讓我們來看看王翦都是打出了什麼樣的戰績,公元前229年伐趙,與當時的趙國名將李牧戰於井陘,最後殺了趙國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

    公元前225年,帶兵攻打燕國,攻取了燕國的都城薊。

    公元前224年,秦國出兵二十萬,由將軍李信和蒙恬帶隊企圖滅楚,但是敗於楚國名將項燕之手,隨後秦王嬴政親自上門請王翦再度出山。

    王翦老當益壯不負使命,親率軍隊出兵伐楚,殺楚國名將項於蘄,俘獲楚王負芻,在平定楚國之後,又南征百越大勝而歸。

    王翦身為四朝的元老,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範睢、蔡澤還是呂不韋,都對他十分的尊重。

    在他再度出山滅楚後,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危險,無論秦王嬴政怎樣勸他,他都要徹底的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王翦的一生,都為秦國的統一戰爭奔波戰場,他在征伐趙國時曾與趙國名將李牧戰於井陘,敗於李牧之手,他一生的征戰雖有敗績,未能像白起和李牧那樣成為常勝將軍,但是在秦統一六國的最後掃尾階段,他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此他是當得起四大名將之一這個稱號的!

  • 2 # 十字接頭

    你和一個人發生了衝突,約一個地方,各自找兄弟,準備“講講道理”,為了保證道理講得對方能“理解”,你是喜歡一個人去面對他們的十個人,還是找15個哥們一起過去?

    自古以來,打仗沒有嫌人少的。突襲行動不算在內。常規的戰爭和戰鬥,以少勝多的例子,少之又少,要不怎麼都成了教科書裡的範例呢。

    解放戰爭,至少在中前期,解放軍的總體人數少於國軍,但在戰役或者戰鬥時,大多數情況下參戰人數多於國軍。

    何況人多都不一定打勝仗呢。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 3 # 三言二拍

    王翦,在秦昭襄王時就開始入仕,共歷四代秦王,他是從一個底層士兵一步步因功成為主將,可以說是肱骨老臣了。但是他真正輝煌的時刻還是在秦王政吞併六國的時代,六國中,他滅趙、滅燕、滅楚,他的兒子王賁滅魏、滅齊,除了南韓經歷了秦國的遠交近攻的政策,幾十年不斷被蠶食,最後只剩下一點土地,已經都可以忽略不計以外,秦國的統一戰爭幾乎都是王家在統帥,說明王翦在秦國的地位,同時在戰國曆史上更是首屈一指的。

    可能大家都覺得王翦是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了,甘茂、司馬錯、白起這些名將,商鞅、樗裡疾、魏冉這些名臣都為秦國最後吞併六國累計了資本,但是王翦做的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能夠充足的預估戰場局勢,每戰都做充足的戰前準備,力求每戰必勝,而且他以優勢兵力殲滅敵軍,有效的減少了秦國的傷亡,以有力量對付下一個國家,同時也是對本國士兵最大的保護。另外,王翦是善於利用戰場外因素打贏戰爭的將領,比如他使用離間計使得自己最大的對手,趙國名將李牧被殺,這使得秦國可以更為輕易的取得勝利,也減少了人員的傷亡,因此王翦不僅是軍事家也是戰略家。

    王翦位列四大名將,相對於與白起、廉頗、李牧三位,有著鮮明的特點,其他三位名將都是傑出的軍事家,但卻不得善終,他們身上有太多的軍人個性,重視榮譽、驕傲甚至有些單純,王翦確實一個異類,他有軍人特質,更瞭解君臣之道,更圓滑,張弛有度,應該是更有機會成為政治家的人物,但是最後選擇了激流勇退,見好就收,可見其也沒有太大野心,也算是有大智慧。

    我之前寫過關於戰國四大名將的文章,這些英雄有各自的性格特點,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我的主頁檢視。

  • 4 # 寶馬銀槍

    作為軍事家,誰不想以絕對的優勢兵力打仗呢,因為打仗的目的就是打贏,所以優勢越大把握越大,越能速戰速決!自古到今,精彩絕倫的經典戰役似乎都是以少勝多,那是因為每一次勝者一方都有個足以彪炳史冊的名將,但是即使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勝者一方在區域性做到了兵力佔優或者綜合因素例如地形天氣速度兵器戰力等因素處於相對優勢,這是戰役的根本之道,不可能出現啥都不如對方還能贏得勝利,王翦的厲害之處就在於看懂了戰役的本質,所以他要打就要處於絕對把握,當然優勢兵力也要優秀將領,否則,歷史上也不會有以少勝多的戰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駝奶的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