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理不從有情亦動
-
2 # 豬七戒愛音樂於軒瑤
謝邀!這就是傳說中的音樂感知,是你聽了很多音樂後會形成自己的音樂庫,人們欣賞音樂一般是聽熟悉的能快速產生共鳴,當聽到一段音樂後,突然發現有一兩個樂句有點耳熟,就自動調取了自身音樂庫裡的儲備來加以印證比較,所以感到好像很熟悉,也就是音樂美學裡有熟稔的概念
-
3 # 彈吉他的李成福
我們現在常聽的音樂大都屬於某類風格,一首歌的形象不僅僅是旋律部分,伴奏、唱腔等都有影響。
就像人的長相雖然各不相同,但你會發現容貌可以大概分成幾類風格,可能不認識這個人,但對這個人的長相卻有相識的感覺。
-
4 # _HappyChan_
歌曲通常由音色、音高、節奏構成。
首先,從音色的角度來說,流行歌的配樂樂器大多都離不開吉他、鼓、貝斯、鋼琴、大小提琴等樂器,而這些樂器的音色往往都是很相似的,所以讓人有了種熟悉感。
其次,音高包括了旋律、和絃、音階等音高要素。流行歌在編配的過程中很容易使用相同的和絃或和絃進行,簡單的說,就是為什麼總感覺薛之謙的歌總是一個味道(並沒有詆譭薛之謙哈),因為他經常使用相同或類似的和絃進行。
最後,節奏是歌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樂是有一定速度的,在固定速度下用不同的節奏聽起來會很不同,例如周杰倫的《說好的幸福呢》和《青花瓷》速度基本是一樣的,只是因為使用了不同的節奏、音色、音高等元素才使得兩首歌呈現了截然不同的感覺,同時也讓人有了周杰倫的熟悉感。真正好的歌手就是能用人們熟悉的感覺編配出不一樣的感受。
-
5 # 海盜老人
比如很多時候一首歌的大致和絃框架裡都是一個套路去進行寫出來的,比如1 6 4 5級寫的歌有很多,如果有那麼兩首歌曲旋律情感差不多一樣的那麼多少都會有一點相似,甚至有的好聽旋律是來自另外一首歌曲裡的某一段旋律給進化出來的,所以才會導致你聽起來的時候很相似感覺自己聽過一樣,但是不同的是每一個樂手有每一個樂手的風格,同樣的東西也許他稍微改變一下就會很好聽。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音樂永遠都是1234567這幾個音符寫出來的,世界上那麼多歌怎麼會沒有一點相似的?
-
6 # 許科雲
應"我超愛吃炸帶魚"邀答!
為什麼有的音樂旋律從沒聽過,但聽起來會感覺很熟悉?
作曲是作曲家的拿手活兒!但說拿手也不是那麼隨手拾來的,這要來源於綜合素質,基本功很重要。寫曲就象寫文章寫詩,各人都有自己的寫作習慣,各別具一格。有的作曲家喜歡深情的,對那種熱烈的樂段中,他也要寫一華彩段敘情寫景,他怎麼也不喜歡把節奏寫得象行軍曲那樣鬥志昂揚。有的人,你交給他寫情寫景的歌詞,他寫的曲,只會把單詞拆開來數歌詞一樣,大喊大叫,仰頭俯身拼命怪叫。
不代表是作曲家就可隨便寫,王立平大師接手《紅樓夢》劇本三個月未寫出一個音符,主要是他沒有找到適合他心中的感悟,在沒有旋律靈感的時候是動不了筆的,一次在河邊散步,突發靈感,找到了適合《紅樓夢》精髓的旋律,從此以後一門心意鑽進這旋律框架中,優美旋律象流水,哪怕在深夜兩點,新思路一出現,趕緊下床用筆寫下。回憶他作的曲子都是那麼優美。比如《牧羊曲》、《女兒情》、《枉凝眉》,這就是每個作曲家能不能出經典作品的綜合素質,說到底,他的創作也是來源於生活的體驗,也才能寫出原創。
再說作曲家劉文金,他的《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長城隨想》等等大作品,拉起這些曲子時都有豪壯,大氣,神韻之情,這也是一個作曲家的習性,有時也與個人風格類似。
《長城隨想》四個樂章,共三十多分鐘,第一場首演是閔惠芬大師在上海大劇院公演的,在彩排中,閔老師說這曲怎麼有合唱隊在幕後的感覺,劉文金大師說:這是副旋律,樂隊演奏主旋律和絃效果。當演奏第四樂章"遙望篇"時,閔老師說怎麼有京劇的風格?劉文金大師說,曲子旋律借鑑了"京韻大鼓"和阿炳的《聽松》風格,所以其旋律就突顯對未來充滿希望,向著光明進發的雄偉氣魄。
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文章讀多了,偷來的也有自己的風格,讓你找不到剽竊的痕跡,而不會寫曲的人才去模仿別人的加以修改,因為他借用了人家的旋律,沒有自己的特點,讓你聽來似曾聽過,可被他作了修改就又不全象了。
寫曲就是寫文章!
為什麼有的音樂旋律從沒聽過,但聽起來會感覺很熟悉?而這些歌往往會比較容易被很多人接受。那是否代表著某一些音符的組合能夠觸動大多數人產生同樣的感受?或者說僅僅是曲作者的神來之筆?
比如:韓紅的《青春》;毛不易的《消愁》;coldplay的《something just like this》。
回覆列表
哈哈哈,有的時候我也一樣哦
這個問題分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和絃的情感色彩
十二音律與聲波頻率,一個八度被人類分成12個音,所有的音調從低到高可以用一個音訊的指數函式表示,每八度之間頻率都是兩倍的關係。
兩個音的頻率之間的近似公因數越大,或者說頻率比越接近越小的整數比,兩個音的和絃就越和諧,反之,就越不和諧,越衝突。
在樂理知識裡,有不同的各式各樣的和絃,由於頻率之間的比率不同,會帶來不同的情感色彩。
例如c和絃就是由於全部的音之間都比較和諧,因此聽上去歡快而明亮,而dm和絃則稍顯沒有那麼和諧一些,則聽上去有些古老,神話,悠遠的感覺,而em和絃則會聽起來很憂傷。
中國的史記中記載,在高漸離擊築而歌的時候"忽轉變徵之音"就讓曲子變得悲壯和激憤,就是這個現象的歷史記載。
在不同的歌曲中,會使用不同的和絃組合,比如最近很流行的"4536251"的和絃組合,在和絃組合相同情況下創作的歌曲,雖然旋律不同,但是卻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第二,既視感(也叫錯視感)
這個在心理學上有,就是你會覺得你有一幕的情景經歷過,或者在哪見過,特別熟悉,其實音樂有的時候也會這樣,只不過比較少見。
比較玄學的一種說法是在夢中腦電波思考時,有一部分會發生量子隧穿效應,從而進入平行宇宙,看到在別的宇宙已經發生了的事情,而大腦記住了那一幕……當然這個過於玄學,不建議輕信。
大概就是這麼兩種原因。
當然還和你自身處在什麼樣的生活環境裡有關係,如果和曲作者的心裡環境特別像,那就可以說是知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