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川書法

    謝謝了。這個問題從古至今都存在,偏道不偏道只有靠時間去驗證。學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偏好,私事,別人的見解他也未必去聽。但書法是有道的,張芝義之唐四家孫過庭顛張醉素等等,他們是真愛書法,視書法為生命。別無它求。從繼承,發揚到探索用盡心血,萬興在大浪淘沙中在歷史長河中留有一席之地,趙字是繼承與發揚的典範,汲取古法精華來實現自我的蘿想,為攀登而努力。這種純真追求完美精神的人己不多見,時代所致可以諒解,沙石過後金子就是金子。是金子也不一定發光,孫過庭是萬興中的萬興,若不是好事者留下他的書譜,他也就是無數無數愛好者的一員罷了。總之書法是養眼的不是扎眼的,願書法愛好者好自為之。

  • 2 # 松風閣書法日講

    對於書法來說,判斷傳統和當代是否銜接的標誌就在於,書法之“法”是否存在。

    只要“法”存在,那麼一切很好說。但是如果“法”不在了,那麼就說明書法傳統和當代之間出現了斷層。斷層就意味著不理解,傳統觀念的人看不懂現在的人,現在的人也看不懂、甚至瞧不起傳統,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說,中國書法的傳統當然和現如今我們大多數人學習書法的方式相偏離了。因為從書法的“法度”所在來說,很多人學習書法早就拋棄了“法”,甚至開始相信“我書造意本無法”。

    然而沒有“法”的書法是很難想象的。

    法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法,意味著一定的約束,一定的束縛,也即規矩。

    這其實跟我們放風箏一樣,風箏要想飛起來,飛得高,飛的遠,沒有手裡那根線是萬萬不可能的。表面上看起來風箏線是束縛了風箏,讓它沒有辦法飛的更高,更遠。但實際上去掉那根風箏線,風箏就會立刻斷掉。

    所以,在中國書法中,法度存在的意義也是這樣。

    有了一定約束,那麼書法自然就會更加嚴謹,更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就好像同樣是走一百米的路程,在鋼絲繩上走和在平地上走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兩者也存在很大的區別。

    雖然這樣強調“法”的約束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書法的難度驟然上升,而且還有炫技的嫌疑。但沒有法度的書法註定是不會常久的。

    因此,無論在什麼時候,對於傳統書法法度的學習、掌握,都應該是學習書法最為重要的一點。

    但是,如果從一門藝術發展、演進的角度來說,中國書法如果僅僅繼承傳統,不想著如何去適應社會變化,注入新鮮血液,這是萬萬不可的。

    所以,我們其實需要對書法的“法度”做一個調整,也就是說,隨著時代的發展,法度這一個尺度要適當的放寬調整,要隨著時代的審美向前進步。

    以往古代人學習書法,最功利、最實用的價值就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求取功名。所以,中國書法的審美也一度是功利導向型的。考試卷子上,考生唯一可以書寫的書體就是楷書,而且還是小楷。

    那麼科舉考試的卷面風格我們不用多想就知道,肯定是求美觀大方即可,而考官也不會在意你在這方面下了多少功夫,傾注多少感情的。

    所以,到了科舉考試鼎盛時期的明清兩代,科舉所用之書體幾乎成為約定俗稱的慣例,即館閣體來書寫。

    這當然和王羲之等人在魏晉時期開創的二王書法、晉唐筆法是相違背的。二王魏晉講求筆法的細膩、情感的妥帖真實、用筆的流暢、瀟灑。

    而館閣體則將這一切抹殺掉,力求從簡,因為考場上寫字那是沒有時間細琢磨的,必須要求短時間內寫好。所以,館閣體的細節就不會那麼真實。

    但館閣體存在於中國書法上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還是有不少人寫的館閣體是非常好的,儼然已經成為書法中重要的傳統之一,其風貌、面目皆有可取之處。

    但是現代社會,我們已經沒有了科舉考試那樣的硬性規定,所以書法中館閣體所統治下的書寫已經漸漸轉變為真正純粹的藝術,成為一種為了書寫而書寫的藝術,而不是當年為了功名而書寫的藝術。

    因此,這個時候我們學習、瞭解書法,就必然會調整,而不能像以往那樣,侷限於傳統館閣體之中。

    從這一角度來說,現如今我們的學習書法之路當然偏離了古人的學習宗旨。畢竟現在我們處的環境、學習動機、思想觀點已經全然不同了。

  • 3 # 詩夜城主

    關於“如今的書法學習之路是否偏離了古人的學習宗旨?”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面來講,其一:當今書協的“人群結構”,其二:民間書法愛好者的學習態度,簡單來說當今學習書法的人就兩類人,那就是“書協與民間”,只要分析這兩類人學習書法的態度和目的,就知道如今的書法學習之路是否偏離了古人的學習宗旨,

    首先我們來談談當今書協的“人群結構”,也就是在書協的都是些什麼人,很明顯,在書協裡的幾乎都是名人,比如,企業家或者娛樂明星,他們的書法被稱之為“名人書法”,那麼人們對名人書法的態度如何呢?估計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噓聲一片”,名人自身的名氣比書法的實際水平還要大,

    為何會這樣呢?因為“名人書法”就是用來“炒作”自身名氣的書法,從而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近段時間經常看到有關“某某明星的書法水平如何”?的話題,這倒是沒什麼,只是有些人還信誓旦旦的渲染說“好好好”,卻又沒具體說明好在哪?我在這裡只想說一句“親,學習書法是很消耗時間和精力的,一個不是以書法為職業的書法家,其書法水平能有多好呢?”欺騙三歲小孩差不多,

    接著我們談談民間書法愛好者的學習態度吧,據說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學習“二田”的書法,這問題又來了,“二田”書法可以和“二王”書法相比嗎?為何古代書法大家的書法不學,卻要學習一些不入流的書法呢?這是為了迎合奉承“二田”的名氣,還是真不知道什麼叫書法呢?

    綜上所述,如今的書法學習之路完全偏離了古人的學習宗旨。古人學習書法是為了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為了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所以說在清代以前所有的書家都是在學習“二王”或者古代前輩們的書法,以至於出現了很多有真才實學的書法名家,他們都是規規矩矩的繼承和傳承書法的“用筆、結體、章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祖先氏族社會中,母系和父系是怎樣演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