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戲探索機
-
2 # 楊角風發作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孫策孫堅孫權,兩代三人霸佔江東多年,為何逐鹿天下,卻是繼曹丕、劉備之後最後一個稱帝的呢?
首先孫權和曹丕劉備不一樣,東吳的政府在合法性上是存在問題的。別管曹丕是不是篡位,明面上是劉協讓位給他的,是繼承的正統。而劉備那就更清楚了,人家是中山靖王之後,蜀漢就是打著繼承正統的旗號建立起來的。有兩個正統在,而且那個時候的人也比較看重這個,反觀孫權名不正言不順,稱王稱帝就坐實了自己的狼子野心。所以孫權這個皇帝當得還是比較彆扭的,也是他那麼晚稱帝的一個原因。
其次問題提到東吳的實力不比蜀漢差這是不完全正確,準確的說蜀漢鼎盛時期的實力還是比吳國要強的。公元219年赤壁之戰後,曹操兵敗撤出荊州中心地帶,而劉備佔據了荊州的大部分郡城。而後入川清掃了劉璋的益州,短短几年,劉備從一個讓人追著打的小老鼠,變成了人見人怕大老虎。漢中之戰又逼退了曹操,握住了橋頭堡,這個時期的蜀漢已經起勢,加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曹操幾乎成為了第二個袁紹。這也是為什麼東吳偷襲荊州之後,劉備敢和孫權在夷陵打這一仗,劉備還是有些底氣的,所以談到稱帝,孫權沒有底氣。
因為夷陵之戰,孫權在知道蜀吳之戰不可避免的時候也是急得原地打轉,他哪裡知道陸遜能在損失極少兵力的情況下擊退劉備。劉備那是你死我幹活的架勢,萬一輸了孫家兩代的基業就毀於一旦,倘若慘勝,那就是給曹操吞併自己的機會。所以孫權不但沒有稱帝,還向曹魏稱臣,目的就是從中斡旋,儘可能地把握機會,將自己能受到的損失最小化。我都是你的臣子了,我都跪在你面前了,你看我所守護的領土捱打了,你就算不幫我,也不能偷襲我吧。別說,這一手對剛剛登基的曹丕還挺管用,當皇上的最放不下的就是面子,不打笑臉人嘛。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江東內部阻力太大,江東有名望的大族都以漢為正統。即使知道了曹丕是篡漢,寧可肯定劉協讓位,也不相信孫權稱帝可以守護他們的利益。最初孫家父子來江東可不是那麼順利的,那都是帶著兵馬一點一點把人打服的。像劉繇、王朗這些東漢官吏倒臺後,強勢的孫家隻手遮天,江東大族這才口服心不服的擁戴孫氏。孫策死後,孫權年紀小小就上位主持大局,為了穩定局勢,放出了更多的權力給這些江東大族,此為緩兵之計,孫權需要時間培養自己的核心政治集團。
但是恰恰也是這個原因,江東大族滲透到東吳的骨頭裡,就好比陸遜,當年孫策為了打壓不聽話的大家族,陸家就被清洗過一次,可是孫權倘若不用陸遜,沒準夷陵之戰都撐不過去。
這些因素也成為孫權稱帝道路上的阻力,對此要不同化,要不打斷重接。在當時那個時期重新洗牌是不可能的,必然會引起激烈的內部反抗,以及人才的斷層,外有國賊虎視眈眈,此時內亂怕是還沒等再站起來就死得透透的了。
所以孫權遲遲不稱帝還是有原因的,出於對政權合法性、實力對比、情勢所迫、內部國情等種種條件的考慮。最終孫權稱帝的時間為公元229年,比曹丕和劉備都晚了好幾年,不過孫權252年才死,也當了23年皇帝了。而曹丕在位6年,劉備才3年,這麼一看孫權也算是後來者居上。
總之,孫權之所以遲遲不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當然等最後三國疆域已定,孫權還是稱了帝,此時,已經沒有多大阻力了。
-
3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公元229年夏四月,孫權終於在武昌南郊稱“大吳皇帝”,改年號為“黃龍”。所謂“三國時代”,嚴格來說從此才算正式開始(此前孫權只稱“吳王”,還是曹丕封的)。
其實,孫權何嘗不想早日稱帝?雖說早年孫策以逆臣袁術部曲身份,逐漢官而居江東,本來沒有堂堂正正的名分。但時過境遷,就當時的江東形勢而言,孫權面南背北早已萬事俱備。
早在公元223年的夏天,江東群臣就上表請求孫權“即帝位”了。在這些人中的領銜者就包括大將軍陸遜。這實際上就是陸遜代表江東大族尊奉孫權為“正統”,相較於陸康之世吳郡陸氏對孫氏的態度真有云泥之別。
只不過孫權一不像魏文帝曹丕有從漢獻帝那裡“禪位”的合法性,二不如蜀漢昭烈帝劉備有“中山靖王之後”的漢室血流,故而躊躇再三不敢稱帝。
幸而夷陵與石亭兩場大戰,陸遜都為江東取得大捷,可謂是“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後來他的孫子陸機在《辯亡論》裡就總結,正是由於這兩次大勝仗,“二邦(指魏蜀)之將,喪氣摧鋒,勢衄財匱。”
在這種有利形勢下,孫權終於下定決心,“遂躋天號,鼎峙而立”——既然“漢氏己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孫某人自然也可以坐得皇帝之位了。
-
4 # 圓桌曆史
古代稱帝講究名正言順。孫權是三個政權中最名不正言不順的。
曹魏可以說是漢祚將終,曹魏代替。
劉備也可以說是漢朝宗室,並以恢復漢室為名。
孫權的理由就很不充分,最後也是在與曹魏的戰鬥後才徹底與曹魏決裂稱帝。
-
5 # 路遙lgy
赤壁之戰前,孫權的實力確實比劉備強大的多,所以有孫劉聯合抗曹的歷史性合作。打敗了曹操,孫劉兩家都得到了很實惠的勝利果實。孫權的江東得以保全,又得到了荊州部分地區。劉備更是借荊州(南郡)之勢,很快攻入荊州南部三郡。這三個地方可是荊州的糧倉。
本來東吳周瑜要進取益州,卻英年病逝。而劉備趁勢很快幾年之內就奪取蜀地。後又取得漢中。
公元前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位稱帝建立魏國,公元前221年,劉備稱帝,稱蜀國。這時孫權的實力已經不如蜀國的劉備了。
孫權才是三國時期的奸雄,他一面一直聽命於曹操為首的漢室。他的官職都是以曹操為首的漢室封的。到了公元前222年,才被曹丕封為“吳王”。一面又與劉備實行休好,聯合對付曹操。後來,孫權接機會偷襲了荊州,把關羽的頭送給了曹操,又建議曹操稱帝。又在公元221年,命陸遜打敗了劉備於夷陵,卻馬上派人到白帝城與劉備和好。
孫權不稱帝,他是一直居安思危,擔心曹操和曹丕攻打,劉備不與自己聯合。又擔心劉備攻擊他,曹操不幫他的忙。所以孫權在不稱帝的情況下,得到了很多實惠,也得到了內部的穩定。直道公元前229年,孫權才在武昌登基稱帝,後遷都南京。孫權是在三國時期,割據勢力在位最長的人。曹操很早就說“有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的才能多厲害!
-
6 # 讀三國感悟人生
稱帝最核心的條件是自己的權威性,但是孫權對權威一直都未完全體現出來。具體體現如下:1.孫權的江東完全是哥哥孫策打下來的,他只是守江山,這個權威性不強;2.孫權自己帶領大家的戰果一直沒有拿得出手的,即使赤壁之戰也是周瑜主導的。所以,只有到了打完石亭之戰,打敗曹爽,才有了一點底氣稱帝。
-
7 # 秦東門將將
孫權稱帝,從漢末那會兒社會上仍然很重視的觀念上看,他孫家稱帝,不具有任何法理性。曹丕是禪讓,劉備是繼承劉漢,只有他孫家是個連江東都不待見的軍閥。石亭之戰,孫權大敗曹魏,中長期內魏、蜀皆不能威脅自己,所以稱帝吧。給後世開了一個口子,以後人的觀念就是,天下不再唯有德者居之,只看誰兵強馬壯爾!
回覆列表
曹操南征北戰三十餘年,統一了中國北方,論功績來說,可以說是三國最有資格當皇帝的人。曹老闆大權獨攬,出入禮儀和天子相似,把漢獻帝完全架空了,但仍然不敢越雷池一步自己當皇帝。
這是因為曹老闆清楚的知道皇帝不是那麼好當的,如果不能讓天下人信服,自己貿然稱帝,勢必會造成內部離心離德,外部勢力群起而攻之,前面袁術迅速敗亡的血淋淋教訓可就在眼前啊!
後來曹丕當皇帝採用的禪讓制,逼著漢獻帝把表面功夫做足,自己還三辭眾臣的勸進,這才勉勉強強登上大位。然而曹丕心裡還是不踏實,立刻一改他老爹打壓豪族的舉措,頒佈了討好世家大族的《九品中正制》收買人心。
劉備緊隨曹丕以後稱帝,他憑著自己漢室宗親的至尊vip身份,站出來舉起“漢賊不兩立”的大旗,表示自己為了剷除篡漢奸賊,復興漢室,只有繼承漢統,才能更好的號召天下義士一起來完成這偉大使命。劉備稱帝不會引起天下人過分反感,因為光武帝劉秀也是憑著漢室宗親的位置做了皇帝。
而孫權手上沒有漢獻帝讓皇位給他,自己也不姓劉,稱帝沒有任何的依據,自己一稱帝勢必會遭到蜀魏兩國共同興師問罪,所以孫權只好猥瑣發育,慢慢增強自身實力。
等到三國局勢平穩,吳國擁有足以自保的實力以後,孫權才終於敢稱帝了。狡猾的孫權還選了一個好時候,當時正值蜀國多次北伐,孫權就提前派人和諸葛亮搞好關係,蜀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魏國內外又正值多事之秋,不可能派出大軍伐吳,這樣一來沒有任何阻撓,孫權稱帝就成既定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