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真美
-
2 # 黔山逢春
稻麥菽黍稷為五穀。上肢下肢為四體。意思是懶惰,不勞動的人連莊稼都辨認不清。這是農耕社會鄙視那些文秀才和好吃懶做的人的話。現在即使你不必去親自種莊稼,但你不能脫禽生活,連自己吃的是什麼都弄不清。無論何時,四體都應勤,因為一個人沒什麼資格讓人把你供起來。(脫禽應為脫離)
-
3 # 使用者6811105413811
拙見:此問題是個貶義詞,稱五穀、玉米、高糧、小米、大米、是最甚本的穀物類、如果這些農作物都分不清?可想而知、此君們又有何能,所以才有後面的!光知道吃飯、四枝發達!是一種家禽品種、不用說此君也會明白了!點是文人罵人不代髒字、一種體現!一己之言多指正。
-
4 # 望天下太平97660506
“何謂五穀”?沿襲華夏五千年農耕文化傳承習慣通稱為:稻、黍、稷、麥、菽;五種食糧作物。
“何謂四體”?凡指人的雙手、雙足,簡稱四體。
俗話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句話對現代人來講,有鼓勵性、鞭策力,還有引導性。鼓勵、鞭策、勸導人們要身體力行勤勞耕耘,到頭來會五穀豐登,豐衣足食。
-
5 # 分分鐘看世界
農業,
第一產業,
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常的三大產業是聯合國使用的分類方法: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
6 # 雲淡風清1883506
五穀在古代有有多種不同說法。《史記 天官書》、《呂代春秋》、《黃帝內經》、《孟子騰文公》等書中主要有下面兩種:
1,指稻、黍、稷、麥、菽。
2,指麻、黍、稷、麥、菽。
四體人的兩隻手,兩隻腳。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出自於《論語 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原義是我忙於耕種五穀,沒有閒工夫,怎麼知道夫子是誰?!
引申意為過慣了養尊處優生活的人,不參加勞動,不會分辨五穀,脫離生產,通常用來指那些生活懶惰,不願做事,貪圖享樂的人。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原是農耕文化時一句文明的罵人話,對現代人來說還是有鞭策力的。
我們新時代的青年絕不能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就是鼓勵大家勤勞致富,還要懂得融會貫通。
-
7 # 文化裡的中國
《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兩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和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於五種,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很大差異。
現在通常說的五穀雜糧,是指稻穀、麥子、高粱、大豆、玉米,而習慣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
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
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一直都多於南方的人口,這與小麥的推廣耕種有直接的關係。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此後至今一直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
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地區種植,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已經居絕對優勢,大麥、小麥、黍稷等糧食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範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
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相繼傳入中國,併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五穀的具體所指並不固定,華人的糧食供應也是與時俱進,五穀雜糧也泛指各種糧食作物。
-
8 # 畫月成眉
四體,指的是人身體的四個部位,即雙手和雙腳。
五穀,指的是人們耐以生存的糧食,通常指五穀雜糧,即稻、麥、黍、稷、菽。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一對成語,出自《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對於這句話的理解,自古以來是有爭議的,可謂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是認為丈人在責備子路,意思是“我手腳不停地勞作,五穀還來不及播種,哪裡顧得上你的老師在哪裡。”二是認為是荷蓧丈人的自謙,並非責備子路,意思是“我只是一個忙忙碌碌,耕耘五穀的農夫,哪裡認識你的老師。”三是認為丈人在責備孔子,意思是“不參加勞動,不認識五穀糧食的人,怎麼配得上為人師表?”
我覺得第三個理解最靠譜,最貼切,也就是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的意思。因為下文說:子路恭敬而立,丈人請子路到家,殺雞以待;子路告孔子,孔子認為丈人是隱者,讓子路回頭去找,但丈人不見了。說實話老師被人罵,是令人難堪的事,子路仍恭敬以待,令丈人由衷敬佩,將他待為座上賓。孔子認為丈人的話有深意,丈人是隱士,不是普通農夫,才會讓子路回頭去找。丈人如果不是隱士,不是罵的孔子,就不會預料到孔子會回頭找他,也不會消失。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句話雖然出自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農夫”之口,卻內涵豐富,影響深遠,對我們現代人仍然具有強大的鞭策力。它告訴我們,不管求知也好,教學也罷,都不能脫離勞動實踐,不能沒有基本的常識。否則的話,就是紙上談兵,就是教死書,讀死書,就會教出或學成百無一用的書生。另外,所謂空談誤國、理論聯絡實際,也是同樣的道理。
回覆列表
想想五體投地是個什麼狀態,去掉一體就是四體了。五穀為麥豆稻菽稷。這個成語是農耕文化的產物。罵人懶的。現代人想活下去如果沒有個好家世你不可能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沒事。四體不勤你要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