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華千年史詩
-
2 # 九大掰
譚嗣同的著名政治觀點就是出賣新疆給俄國,出賣西藏給英國,換取財富,妥妥的漢奸賣國賊。幸虧老佛爺聖明,誅殺亂黨。
-
3 # 泡麵侃史
譚嗣同主要就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這是譚嗣同歷史眼界的侷限性,估計很多人還記得他那句為變法流血。
從這個層面來看,譚嗣同是一個精緻的愛國主義者,但是,他維護封建統治也是表明,他沒有看出歷史趨勢,一個悲傷的結局,是必然的。
-
4 # 龍戰於野888
梁啟超說,中華民族之真正覺醒,實自甲午一役始也。譚嗣同之死,既是那個時代民族覺醒的典型代表,又受到當時時局和個人性格共同影響所致。
譚嗣同成長的背景,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局面下,他本人能文能武,面對民族危機,尤其是甲午戰爭的戰敗,譚嗣同深以為恥,遂果敢決絕地投入到維新變法的大潮中,他與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成為那場運動的中堅力量。
譚嗣同發出了維新變法中的最強音:他猛烈抨擊封建綱常禮教,呼籲男女平等,甚至於矛頭直指封建的君主專制。這是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欲除之而後快的時局因素。
但譚嗣同之死,離不開性格的因素。譚嗣同身上具有俠士和叛逆精神,不成功則成仁。譚嗣同本來可以事先逃走,但他選擇了為中華變法而流血犧牲。這個舉動背後,也離不開他與身為保守派父親的分歧,父子意見相悖,併為此大吵過。我們有理由相信,譚嗣同的慷慨赴死,是對與父親決裂後的一種意氣用事。當然並不能因為這點,就弱化譚嗣同的犧牲精神。
譚嗣同是被用鈍刀砍了三十來下才死的,這是統治者的殘忍報復。譚嗣同死後,人頭在混亂中遺失,後來,據說北京的湖南瀏陽會館,為譚嗣同打造了一個黃金人頭,連同遺體送回瀏陽安葬。
不幸的是,譚嗣同的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盜墓賊挖掘,他們以為會找到一塊人頭大的金塊來。
但願英雄從此能永遠安息吧!
為變法,為喚醒民眾,為殉光緒皇帝,這可以算譚嗣同執意赴死的第一個原因。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譚嗣同是有機會逃跑的。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並下令抓捕維新派人士。從後來事件的發展來看,譚嗣同雖為維新派“三傑”之一,但卻並非慈禧要抓捕的主犯,因為直到抓捕進行到第四天,即9月24日,譚才被抓獲。而這幾天裡,譚嗣同大多數時間就靜靜地呆在他在北京的住處——瀏陽會館中。梁啟超逃到日本之後,在他主辦的《清議報》上曾刊登了他自己寫的《譚嗣同傳》,從中可以得知慈禧抓捕維新派人士的情景。
9月21日開始抓捕當天,梁啟超與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說話。譚嗣同的僕人得到抓捕的訊息,趕來報告,並告知兩人,康有為已逃往上海。梁啟超立即勸譚嗣同逃跑,並說認識日本使館代理公使,可求保護,但譚嗣同當時就拒絕了。譚似乎早有預感,聽到這樣的訊息並未慌張,好像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此時,他對梁啟超講要殉皇上,並說出了後來流傳很廣的那句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當時,譚嗣同還對梁啟超表達了另一個意思,大致是:我想救皇上,但已救不了了;想救南海先生(康有為),但也用不著了,所以活在世上已無事可做,只有等死。
認為自己該做的都做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看不到未來該做什麼。這算是譚嗣同執意赴死的第二個原因。
慈禧政變後第二天,9月22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坐了一天,其間他做了兩件事,一是摹仿父親的筆跡,假冒父親給他自己寫了幾封信,大罵他不該辦新政。
譚嗣同的父親叫譚繼洵,是朝廷大員,當時任湖北巡撫。不過,與兒子相反,譚繼洵反對維新變法。“百日維新”期間,他還曾被後來與他的兒子同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參劾過。
由譚嗣同這個舉動可以看出,他執意赴死應該還有這樣一層用意,即不想更多連累父親。
這一點,從後來流傳於世的他的絕命詩《獄中題壁》第一句“望門投止思張儉”也可以看出來。“望門投止”的意思是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要求收留。這個典故出自《後漢書》。張儉是漢末人,因為上書彈劾宦官而被通緝,四處躲藏。人們敬重他的為人,願意收留他,他也因此連累了很多家被滿門抄斬。譚嗣同顯然是不想學張儉,連累別人。除了父親之外,可能還怕連累大刀王五等人。
梁啟超
9月22日,譚嗣同做的第二件事是將自己的詩文手稿和家書交給梁啟超。當時譚嗣同是跑到日本使館找到的梁啟超,只要他不再離開,就完全可以避免被抓捕。梁啟超勸他留下,他再次謝絕,並說出程嬰救趙氏孤兒的故事,說“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
中國古代多輕生死重義氣的人。看“二桃殺三士”故事,我並不覺得晏子如何聰明、三位勇士如何愚蠢,反而卻為“三士”對生死的這種態度而震撼。現在的中國,這種輕死重義的行為已很難聽到了,人們為了一點點小利益而蠅營狗苟地活在這世上。但在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仍有很多這樣的死士。譚嗣同等六君子是,後來在日本蹈海而死的陳天華是,甚至汪精衛也是。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未成被捕,獄中寫《被逮口占》: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這是真正的視死如歸,何等痛快!如果當時汪精衛就被處斬了,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大漢奸。
譚嗣同執意赴死,也是受當時這種氛圍的感染吧。壯烈犧牲的想法促使他放棄
譚嗣同有這種想法不奇怪,因為他與康梁不是一類人。康梁雖然也是胸懷闊大,但更接近於文人;譚嗣同雖身材較瘦小,但他學過武術,願與江湖人士結交,更接近於武夫。
以上的幾點,是我對譚嗣同執意赴死原因的分析。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被斬首,年僅34歲。屍體躺在原地整整兩天無人過問,後來還是瀏陽會館的看門人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收了屍,並於次年將遺骸運回原籍。譚嗣同的父親後來被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