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村小小夢
-
2 # 依農看天下
馬鈴薯黑脛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馬鈴薯的地上莖基部和地下塊莖,病症表現為切開的莖基和塊莖呈現黑褐色,嚴重時會腐爛發臭,具有一般細菌性病害的特點。馬鈴薯種塊是黑脛病菌的主要攜帶者,就是我們農民常說的“胎裡帶”,帶菌薯塊沒有明顯病症,農民朋友有們種植後,由於病症主要在地下,一開始很難發現,嚴重的不出苗,出苗後發病的,地上莖葉表現矮小、葉片萎蔫黃化等。一旦發病會造成減產,嚴重影響農民的收入。
要防治馬鈴薯黑脛病病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病後治療,二是預防,顯然第二個更為重要,接下來依農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病後治療
1、清楚已發病植株,要全株挖走,並在病薯穴內填少量生石灰,以防病害擴散。
2、使用藥劑,可全園滴灌噻黴酮100g,間隔三天共滴兩次,滴灌水不易過多。並輔助地上部分噴灑低濃度農用鏈黴素,全株噴施,著重於地上莖基部。
二、預防
1、挑選抗病能力強、抗逆性好的種薯。
2、浸種並對切薯塊的刀具進行滅菌消毒,可用低濃度殺菌劑浸種或用草木灰拌種。
3、土壤處理,有的專家說土壤中帶菌少,但依農認為提前處理土壤不可忽視,如果是重茬地塊,應用土壤殺菌劑進行消毒。種植施肥時一定要重施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最好加施農用微生物菌。
4、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控制水量,在雨後一定要及時排除種植地塊積水。
5、如農民自留種薯,一定要挑選健壯,無機械傷的馬鈴薯,並且入窖儲存時,一定要嚴格控制窖內溫度,保持在5℃以下。
-
3 # 木雨聽風
謝謝邀請,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馬鈴薯既屬於糧食,也屬於蔬菜。是糧菜兼用的一個農作物品種。馬鈴薯又叫,土豆,地蛋。在中國栽培十分普遍。由於馬鈴薯的產量高,生長期短,經濟效益高。所以深受種植馬鈴薯的農民朋友的喜愛。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有一種病害,對馬鈴薯威脅很大,而且,這個病害,在各個馬鈴薯產區都有不同程度地發生,它就是馬鈴薯黑脛病,又叫黑腳病。馬鈴薯黑脛病不但侵染田間生長期的馬鈴薯。收穫後在儲存過程中,馬鈴薯窖內如果由於溫度高,溼度大,就容易發生馬鈴薯黑脛病。一旦感染馬鈴薯黑脛病。整窖的馬鈴薯就會迅速感染造成嚴重損失。而且,一旦染病,就無藥可救。因此,在對待馬鈴薯黑脛病上,大多隻能預防。
馬鈴薯黑莖病在整個馬鈴薯生長期,包括儲存期都有可能感染病菌發病。馬鈴薯黑脛病主要危害馬鈴薯塊莖。然後向上發展,感染植株莖基部。感染黑脛病後馬鈴薯植株矮小,葉片上卷,黃化,褪綠,逐漸萎蔫而死。根莖切開可見維管束呈現褐色。薯塊染病後。用手按壓,皮肉不分離。在高溼度下,腐爛發臭,薯塊變為黑褐色。這屬於細菌性病害。這種病害,可經過昆蟲傳播,灌溉水,傷口,侵染等條件下發病。特別是在低窪地,受澇嚴重的地塊發病重。收穫後的馬鈴薯儲存窖內,如果窖內溼度大,溫度高,就容易誘發馬鈴薯塊黑脛病。在儲存過程中受感染,馬鈴薯在窖內發黑腐爛。馬鈴薯植株感染後。隨著病害蔓延。在接近地面以下變黑腐爛。植株開始出現萎蔫,然後倒伏,最後死亡。潮溼多雨的天氣,有利於馬鈴薯黑脛病的傳播。隨著氣溫升高。馬鈴薯黑脛病危害蔓延加速。馬鈴薯黑脛病發病後,由於有特殊的臭味。所以它也是地蛆,螞蟻線蟲等的食物。
怎樣防治呢?
一,對於發病嚴重的地塊。提倡輪換種植。一般,馬鈴薯黑脛病有切塊引起居多,為了防止由切口引起傳染,可採用整個小的馬鈴薯作薯種。不經過切塊,減少切塊帶來的副作用。
二,將儲存的馬鈴薯種,在準備播種前,從窖內取出,放於Sunny下晾曬。然後剔除帶病,帶傷疤的馬鈴薯。將準備切塊的馬鈴薯,放於0.2%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30分鐘。切塊用的刀具,也要經過高錳酸鉀消毒。然後對需要切塊的馬鈴薯進行切塊。切塊後,用草木灰拌種切好塊的創傷面,隨切塊隨拌種,隨播種。可減輕病害的發生。
三,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及時拔除病株,連同腐爛的母薯塊,一起拔出,帶出田外。並結合用熟石灰在原病穴處周圍撒施進行消毒。同時用600倍液40%可殺得進行噴霧防治。或者選用600倍液20%龍克菌進行葉面噴灑。在馬鈴薯出苗後,3-5個葉片及時用0.3%磷酸二氫鉀+2%春雷黴素水劑500倍液+蕓薹素內酯進行葉面均勻噴灑。每7-10天一次,可減少馬鈴薯的發病率。
回覆列表
馬鈴薯黑脛病是危害馬鈴薯的一種重要病害,它是一種維管束病害,主要危害馬鈴薯的莖基部和塊莖,常引起田間馬鈴薯缺苗斷壟和塊莖的腐爛。馬鈴薯黑脛病在馬鈴薯整個生長髮育期均可發病,具有發病早,速度快,死亡率高,防治困難的特點。
發病症狀苗期發病,主要在株高20釐米時才可表現出症狀,可見植株矮小,葉色退綠,莖基部以上部位發黑腐爛。植株莖基部維管束受害,常引起整株養分不能正常運輸,所以,植株很快萎蔫、枯死,也不能正常結出薯塊。薯塊染病,可在薯塊區域性形成柔軟的黑色孔洞,嚴重者可在收穫時腐爛,發病輕者可見小量黑斑,或無明顯症狀,但這種無明顯症狀的薯塊,卻可以帶菌傳染,是下一茬馬鈴薯的初侵染源。
發病條件高溫高溼,有利於本病細菌的繁殖和危害,氣溫較高發病嚴重,土壤通透性差排水不良有利於發病。另外,在窖藏期間,窖內通風不良,高溫高溼,有利於病菌的繁殖和危害,有爛窖的危險,也就是造成大量或整窖馬鈴薯腐爛。
帶菌種薯和田間未完全腐爛的病薯,是田間病害的初侵染源。而病菌必須透過傷口才能傳播,所以,用工具切帶菌的種薯是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
防治措施1,選用抗性品種栽種。
2,使用無菌種薯栽培,為避免切口傳染,可採用整薯栽種的方式進行栽培;栽種前,要對種薯優選劣汰,可在栽種前把留種的薯塊,提前拿出來晾曬,使帶病菌的薯塊顯出“病症”,發現後可挑出淘汰;在對種薯切塊時,儘量把工具消毒,避免交叉染病。
3,栽培前,應對種薯進行藥劑浸泡消毒處理,之後再進行栽培,發病率會降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