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17694511088

    有漢一代,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漢王朝強盛的國力促使玉器製作工藝在東周先進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其中“漢八刀”、“遊絲毛雕”與“毛刀刻”便是此期三種極具特色的雕琢技法。本文對三者逐一淺做探討,錯漏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遊絲毛雕”,是流行於戰漢時期的一種細線紋雕琢技法 。此類細陰線形若遊絲,細如毫髮,逶迤婉轉,順暢遒勁,又被稱為“遊絲刻”或“跳刀”。其特點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閒清賞箋》中所描述的:“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根據已發表的考古資料,“遊絲毛雕”技法之雛形見於春秋晚期,但當時線紋之長度及連貫性尚不及戰漢者,主要用來構成矩形綯索紋、網格紋以填補每組單位浮雕圖案間的空白之處。“遊絲毛雕”線紋之具體形態復可細分為兩式:

    一式,較粗。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線槽邊沿規整,不見崩口,僅在彎轉之處偶見歧出線紋;為多條短凹槽連線而成的陰線痕跡,每道凹槽皆作兩頭尖淺、中間寬深的棗核形,故同條長線紋的寬窄略有不同,槽底為既相連線又大致等長弧形磨砂痕跡,這是微觀見到的典型砣痕。根據微痕推測,此式應由小型勾砣以溼砂為介質砣出,此處的勾砣是一種形制較小的鐵質砣輪,製作時先碾出多條短斷線,再於間隙處補砣,接短成長,從而形成了這般斷續相連,遒勁自然的形態。

    如北京豐臺大葆臺2號漢墓出土的一件玉舞人。白玉質,表面區域性沁成黑色。扁平體,鏤雕作舞人形態。舞人作折腰甩袖形,一臂廣袖上揚逾首垂至另一臂,另一隻手置於彎折的細腰間,長袖至下襬一側且回捲。舞人之小眼、細眉、直鼻、小口以及長裙上的花紋皆以“遊絲毛雕”技法琢出,線紋遒勁有力,斷續相連。上、下端各鑽有一圓孔,可作穿繫結綴之用。高5.2、寬2、6釐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萬五有哪些太子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