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CRX890

    1、封建勢力根深蒂固,阻撓資本主義發展。2、沒有發動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不能從中獲得直接的利益。

  • 2 # 郭子驛

    明代中後期的江南,是當時中華帝國最發達繁華的地區,並且在絲織業和棉織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僱傭關係,到了清代,江寧、蘇州、鎮江等地更是出現大包買商,在廣東,有冶鐵業、鑄鐵業……種種資本主義萌芽現象,卻沒有把中國帶上現代化道路,為何?

    一、產業結構的偏頗

    英國的現代化道路是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奠定的,科學技術的理論突破應用到現實社會大生產來,帶動了以煤鐵革命開端的一系列生產大爆炸,從此走上了現代化的強國道路。英國工業化雖是從棉紡織業等輕工業開始的,卻是在煤鐵為燃料的帶動下擴大再生產,使得原本以生產生活資料為主的產業結構迅速轉變,生產資料生產的比重迅速上升,並且成為主體。

    江南當時雖然是中華帝國最為富饒的地區,商業也最為繁華,但是當時江南工業結構偏重以紡織業為主的是輕工業,重工業比例偏輕。到了後期,這樣的結構也沒有實現突破。沒有工業結構上的突破,主要是因為新興的生產技術沒有運用到生產上來。中國的土壤上並不能出現以煤鐵革命帶動的工業化道路。

    由於以輕工業為主,加之江南地區人口密集,人口增長速度快,勞動力充足,人們會自然而然地增加勞動密力集程度來滿足當時生產的需要,當時生產率的提高,不是依靠生產技術突破帶動,而是依靠增加勞動人口,自然就不需要從山西等地輸入煤鐵資源,沒有煤鐵的輸入,也就沒有技術上的重大的突破,於是當時的產業結構沒有創造性的突破,還是停留在小農一家一戶、僱工進行簡單手工生產的生產上。

    儘管中國幅員遼大,某種意義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廣大的市場之一,可是長期小農一家一戶的經濟模式,廣大人民群眾對市場需求很少,加之很多百姓生活本來就貧困,更沒有多餘的貨幣進行交換,也無力購買商品,沒有市場,動力就更加少。本國的市場沒有好好利用,更別用說擴充海外市場的擴充套件。

    二、政策設計的缺陷

    當時的土地政策也是制約帝國走向現代化的原因之一。在中華帝國裡,土地可以任意轉讓或出賣。由於中國社會中的“以末致財,用本守業”的文化傳統,使得具有貨幣財富的地主和工商業者競相購買土地,而不投資於工商業,加之中國官本位思想特別嚴重,許多富裕了的商人,多將資本投入官場,以謀求子孫後代地位和名譽的提升,以至於限制了生產的擴大化。

    中國古代市場是由政府製造出來的,在明中葉以前,中國政府利用折變政策最大限度地剝削農民,如要求生產糧食的農民以棉布來納稅,政府從中漁利。封建政府對鹽鐵實行專制專賣,農民不得與市場聯絡。明中葉以前,中國政府官員的年俸收入以糧食為主,官員要變賣手中糧食。

    明中葉以後,實物地租變為貨幣地租,農民變賣產品或發展家庭副業來換取納稅用的金銀;政府官員收入貨幣化,他們的糧食以及布匹消費由市場來獲得,明中葉後,宮廷、官僚與軍隊是棉布最大的買主。繁華的廣州十三行就是為了滿足帝國奢侈的朝貢貿易享受才能得以在海禁政策中倖存。可見,中國古代的商品生產與貿易發展主要是為了滿足政府官僚的奢侈生活需求,而對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對社會整體進步影響不大,其力量的增長受制於政府行政的命令。例如:鄭和下西洋的戛然而止。

    雖說當時人身依附關係等以慢慢解除,但是政府的種種設計,還是為當時現代化道路設下一個有一個的難關。商人儘管有巨大的財富,卻沒有法律上平等的地位,並時刻處於政府的嚴密控制之下。許多的僱工封建束縛之中 , 要負擔沉重的苛稅與差役, 人身受一定程度的控制, 也不存在有關法律的保障,這些都嚴重製約了人們的積極性。

    制度設計的缺陷也制約著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推行“禁榷制度”, 限制商業發展用, 嚴重窒礙了 商品經濟的發展;實行海禁政策, 阻撓對外貿易,中國既喪失了開發海外市場的機會,也失去了學習海外先進技術實現技術突破的大好時機。加強礦冶管轄,限制民間開礦,以至於煤鐵革命很難爆發。重徵商稅抑制民間商業,嚴行官營制度,民營企業少有發展機會。

    當時中國內部經濟結構的缺陷,沒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加之政府制度的種種限制,致使中國無法走上現代化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手柱間千手扉間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