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i8605

    古代為了控制人口流動和維持社會秩序,於是頒發了通行證。西漢稱“傳”,東漢至唐稱“過所”,用木板製成常五寸,外加封木一塊,上有御史印章,即所謂的“出關之符”明朝的通行證,叫做“路引”。明朝在全國交通要道的關口和渡口分設巡檢司盤查行人,沒有政府路引不準通行。《大明律》規定,如果設有路引離開住地一百里,便作為偷渡關津論罪;如果是軍人,便作逃軍論處。軍民越過邊界,沒有路引,則作為叛逃罪處死。

    從宋代開始,腰牌成為官吏系在腰間證明其身份的證明。古代的帝王宮殿門禁森嚴,朝廷軍政臣吏、皇親國戚以及當差行走即使可以出入也須持有出入證,腰牌常用作出入宮廷備查的通行證。歷朝歷代腰牌的質地、款式、規格、銘文等雖有所區別,但""通行證""、""身份證""作用卻是相同的。

    至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視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別。在錄入身份資訊時,有時還會寫上“單位”什麼,或標示冒用身份證、不用身份證的罪過等警示語。

    明代牙牌

    明清時代的身份證,在現代考古中不時被發現。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侷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清代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

    清代官員帽子上的頂子

    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利比亞前總統卡扎菲被殺前是怎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