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嶽小道

    你這問題就像南北韓北北韓不分裂,中國還能統一嗎?再比如張耳這貨如果拍電視劇,主角配角他是那個角?能攪動這電視劇拍不了嗎?說的不好聽點,拍楚漢減掉張耳陳餘,這電視拍下來,觀眾都不會說什麼不滿意

  • 2 # 森林小草

    張耳和陳餘原本是秦末漢初非常要好的刎頸之交的異性兄弟,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耳,陳餘參加起義軍,後隨陳勝部屬武臣經略河北。在武臣被部下殺害後,張耳,陳餘立舊趙王后人趙歇為趙王,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大將軍。公元前2O7年,秦將章邯攻打河北,張耳被困鉅鹿,張耳使人求救陳餘,陳餘以秦軍強大,與秦軍交戰是白白讓士兵送死而回復張耳。當年十月,項羽率軍破釜沉舟打敗了秦軍,解了鉅鹿之圍。張耳就責怪陳餘見死不救,又懷疑陳餘殺害自己的兩個部將,憤怒的陳餘當即解下官印揚長而去。秦朝推翻後項羽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張耳為常山王,劉邦為漢王,而陳餘項羽只封了侯爵,在秦末張耳陳餘都是一樣的有名之人,在推翻秦朝的戰鬥中陳餘也是有大功,並不在張耳.之下。後陳餘聯齊打得張耳投奔漢王劉邦。公元前204年,韓信,張耳率軍打敗並殺死了陳餘。公元前2O3年,韓信向劉邦推薦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地。在張耳和陳餘的糾紛裡,我個人認為張耳做人過分了一點,陳餘末救張耳,陳餘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各路諸侯都是遠遠地觀望,不敢與秦軍交戰,陳餘辭職張耳也不挽留。言歸正題,其實張耳和陳餘沒有分裂,也擋不住劉邦統一天下的大勢,章邯應該是除了項羽外是當時的第二勇將,劉邦在東進的第一戰就打敗章邯他們三王嗎,象以後的英布,彭越都是秦末漢初天下的猛將英雄不都歸順了劉邦,何況張耳陳餘並沒有以上的幾位英雄出名。假設他們團結要與劉邦為敵,韓信只要幾個月頂多一年就能消滅他們。

  • 3 # 陳正有話說

    張耳,陳餘算個屁啊,他們有章邯,英布,彭越他們牛逼嗎?再者說劉邦連項羽都搞定了,搞定這兩個小嘍囉不跟玩兒似的。

    我們先看看張耳,陳餘這對好基友的愛恨情仇。

    這兩個好基友是刎頸之交,關係好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他兩還是屌絲的時候,有一次陳餘被秦朝的官吏給揍了一頓,陳餘心裡不服氣,要還手,張耳看到後,及時制止了,還把陳餘給教育了一頓,大意就是,咱哥兩以後是要幹大事的人,你現在打了秦朝的官吏,咱兩都得被抓起來,分分鐘被砍頭,為了以後的事業著想,你忍一忍。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兩人相對。裡吏嘗有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②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

    後來兩人屌絲逆襲,都成了手握兵權的一方諸侯。但是在著名的“鉅鹿之戰”時,哥兩鬧掰了。

    張耳被章邯率領的秦軍圍困在了鉅鹿,話說那時候章邯可是百戰百勝,牛逼的不可一世。陳餘一看這情況就慫了,不敢去救。後來項羽把章邯打敗了,張耳就責怪陳餘你丫咋不來救我,還懷疑是不是他殺了自己以前兩手下。陳餘一聽氣的半死,說你讓老子救你,不久是讓老子來送死嗎,然後把自己掌管軍隊的”大印”往桌上一撂,走開了。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於是趙王歇、張耳乃得出鉅鹿,謝諸侯。張耳與陳餘相見,責讓陳餘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陳澤所在。陳餘怒曰:“張-、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嚐秦軍,皆沒不出。”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餘。陳餘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哉?”乃脫解印綬,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陳餘起如廁。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陳餘還,亦望張耳不讓,遂趨出。張耳遂收其兵。陳餘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陳餘、張耳遂有卻。

    原本這只是小兩口吵架的戲碼,結果他上了一個廁所回來,沒想到張耳真把自己的大印給拿走了。這一下子真成了生死仇敵。

    項羽打敗秦國後,給諸侯封王。張耳當了王,陳餘則只是一個侯。

    張耳之國,陳餘愈益怒,曰:“張耳與餘功等也,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

    從此陳餘、張耳兩個人更是仇深似海,不共戴天。後來張耳又跟劉邦混,把陳餘殺了。

    他們兩的故事其實挺有警示意味的:

    1、 不要考驗人性,因為人性往往經不起考驗。更不拿金錢,名利,生死來考驗友情,在這些面前,友情比紙糊的還脆弱。

    2、 換位思考,張耳被困時為什麼不想一下,你讓好朋友來救你,就是讓好朋友來送死。

    3、 不要和好朋友一起創業。他們兩一路艱辛,在秦朝被打敗後,卻因為一個封王,一個只封了侯,而互相仇視對方。

    你們猜這兩誰是陳餘,誰是張耳?

  • 4 # 識小錄

    題主的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奇怪。

    張耳和陳餘的反目,雖然在間接上對劉邦起到了幫助的作用,但是也不至於有影響全域性的作用。(張耳)

    二人反目的間接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陳餘未能夠成為項羽分封中的獲利者,同時又和張耳反目,這促使陳餘投靠了齊王田榮,而田榮是最先反叛項羽的(因為他也同樣未能在項羽的分封中受益),因此齊國的叛楚,客觀上給劉邦平定三秦創造了機會。

    第二,陳餘在投靠田榮後,發兵攻打張耳,於是張耳戰敗,繼而投靠了劉邦,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強了劉邦的實力。

    那麼我們回到題目上來,如果他們沒有反目,張耳和陳餘一同被封為王,或者兩人實際上作為共同的常山王,情形又會有何不同呢?首先陳餘不會投靠齊王,但是不論他投不投靠,齊國仍舊會背叛楚國,當時給劉邦創造機會的主要就是田榮、黔布等人,陳餘對整體局勢沒有影響。(陳餘)

    其次,如果兩人未反目,張耳不至於被陳餘打敗而逃出趙國,趙國倒向哪一方也尚且是未知。但是從後來陳餘重新立趙王后,一時從屬於漢,然後背漢,繼而被韓信攻滅來看,趙國的力量在劉邦面前,也遲早會被安排得妥妥當當,不管張耳等人投不投靠,趙國遲早會被劉邦降服。

    所以綜合看來,張耳陳餘之間的恩恩怨怨,其實對整個局勢走向的影響並不那麼大,當然,影響是有的,但是絕不至於影響到最終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鴨掌蝦乾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