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網上訴電影放映員的一天
早上9點半,孫師傅正在放映當天第一場電影《桃姐》
膠片放映漸漸淡出舞臺,如今大部分操作在觸控式螢幕上完成
無論是小成本製作還是好萊塢大片,都存放在這小小的移動硬盤裡
業內人士網上訴說電影放映員苦衷 京城影院展示放映員真實生活
小窗背後的世界沒有“浪漫滿屋”
主人公多多從小就憧憬著銀幕上唯美的故事,並立志為像艾費多一樣的電影放
映師———這是義大利導演多納託雷的電影《天堂電影院》中感人的情節。電影放映員似乎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和夢想,而現實生活中這個職業卻並沒有那麼浪漫。
近日,一名叫“放映袁”的網友發了一則咆哮帖,帖子裡將作為放映員的苦處用咆哮體的形式撰寫出來,比如“一上班就見不到太陽”、“運送影片複製是體力活兒”“一部影片放映幾十遍自己都沒完整看過一遍”等,引發了網友們
的關注和迴應,大家紛紛表示要拜師學藝。
放映員的一天
朝九晚十二午飯基本靠“帶”
只見孫師傅熟練地將機器裡的氙燈點著,在觸控式螢幕上點進了伺服器,進入選單。這時已是9點40分,還有二十分鐘,這一天的第一場電影就要開始放映了。
孫師傅將要放的影片從前到後快進式檢查了一遍,又回到開頭,螢幕上顯示出兩個大字——“桃姐”。為了檢視聲音質量,孫師傅下樓推開與電影院連線的小窗,聽了聽音量,沒有任何問題,這才放心地回到了樓上的放映間。
9點57分播放廣告,放映間的小玻璃窗上模糊的影像投射在大銀幕上變得無比清晰。
“我們一天幾乎都是在這個屋子裡度過的,片子一個接著一個放,每隔十幾二十分鐘就要去看一下機器是否正常,如此迴圈,中午吃飯基本要靠別的同事買回來插空吃。”
對觀眾來說,這個小窗似乎格外神秘,令人嚮往,但對於孫師傅這樣的放映員來說,這個透著微弱銀幕光亮、不見Sunny的小窗幾乎是他們的整個世界。
技術變遷
膠片時代複製沉重 一部大片約60斤
一本複製能放映20分鐘,一部電影需要五六本複製。複製很重,據孫師傅介紹,一般複製盤是兩本纏著一大本,一部電影要換三次複製,“這是個不小的體力活兒。一個鐵盒子裡放三卷膠片,大概有20斤重吧。如果是部大片,膠片至少有七卷,滿滿三盒,你想想有多重。”
在放映前,複製需要提前掛到機器上去,有時候需要兩臺機器換著放,一臺機器放完後,另一臺機器接著放,間隔的時間要計算好。從片盒往外拿片子的時候,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將膠片散落。“放映袁”告訴記者,老放映員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時候膠片纏得非常亂,需要剪開再一點點接起來。
耗費人力 容易聲畫不同步
膠片的使用還需要特別注意聲畫不同步的現象。“放映袁”告訴記者,掛片的時候有一個緩衝彎,緩衝彎需要放映員手動調整,大概有一個大拇指的距離。緩衝彎大了的話,聲音就會晚一些;要是小了的話,聲音就會提前一些。對於新入行的人,特別需要積累這方面的經驗。
此外,膠片時代需要更多的放映員,一個廳至少要兩個人。“放映袁”介紹說,一般一部影片一個影院只有一份複製,所以要算好時間,比如一號廳先放,一號廳放完第一本之後,拿到二號廳放。一個人準備掛片子,另一個人就需要馬上從片尾倒回片頭。
膠片還存在劃傷的危險,“如果遇到膠片劃傷或者斷掉的情況,一般先報主管進行檢查,情況嚴重的話就只能剪掉了。”
數字時代存在行動硬碟 “金鑰”保證安全
但輕易上傳和下載,使得影片的安全性無法保障,所以“金鑰”在其中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金鑰”一般在放映前三天之內會收到,生效期一般都在前一天晚上10點左右。
“一般我們都會提前看到片子,檢查一下質量,確保第二天放映沒有任何問題。”“放映袁”說。
一人負責多廳 宕機成新問題
數字技術普及之後,放映這項工作需要的人力也少了。以前兩個人才能幹的活,現在不僅一個人能搞定,而且還能負責好幾個影廳。
首都電影院總經理於超告訴記者,在新建的金融街影城專案中,設定了集中控制系統,基本是一個放映員可以負責多個廳的放映,放映員們在監視器前就能看到各個廳的情況。“大概從2002年開始,影城的數字機逐漸多了起來,在使用上也方便了很多。”孫師傅告訴記者,數字化雖然方便了,但也會有宕機的現象,雖然這種情況不經常出現,但一旦出現只能重啟機器。這時就需要跟觀眾說明一下,是裝置問題,請大家諒解。
IMAX
放映定期檢查不易需要爬三層樓高
“放映袁”所在的影城有IMAX放映廳,由於IMAX的機器比較大,因此單獨使用一個比較大的操作間,“它的發熱瓦數比較大,熱度比較高,所以有單獨的空調和加溼器。其他的機器公用一臺中央空調。”
此外,還有一項工作是必須要注意的,幕布放映機裡的氙燈使用800到1000小時要更換,不工作的時候,氙燈裡有8到10個大氣壓,工作的時候大概要20到30個大氣壓,所以這個燈泡比較危險,不要碰到、磕到,要輕拿輕放,不然會炸掉。“放映袁”透露,換燈的時候要穿防護服戴防護面罩,以防止劃傷面板。
業內人士網上訴電影放映員的一天
早上9點半,孫師傅正在放映當天第一場電影《桃姐》
膠片放映漸漸淡出舞臺,如今大部分操作在觸控式螢幕上完成
無論是小成本製作還是好萊塢大片,都存放在這小小的移動硬盤裡
業內人士網上訴說電影放映員苦衷 京城影院展示放映員真實生活
小窗背後的世界沒有“浪漫滿屋”
主人公多多從小就憧憬著銀幕上唯美的故事,並立志為像艾費多一樣的電影放
映師———這是義大利導演多納託雷的電影《天堂電影院》中感人的情節。電影放映員似乎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和夢想,而現實生活中這個職業卻並沒有那麼浪漫。
近日,一名叫“放映袁”的網友發了一則咆哮帖,帖子裡將作為放映員的苦處用咆哮體的形式撰寫出來,比如“一上班就見不到太陽”、“運送影片複製是體力活兒”“一部影片放映幾十遍自己都沒完整看過一遍”等,引發了網友們
的關注和迴應,大家紛紛表示要拜師學藝。
放映員的一天
朝九晚十二午飯基本靠“帶”
只見孫師傅熟練地將機器裡的氙燈點著,在觸控式螢幕上點進了伺服器,進入選單。這時已是9點40分,還有二十分鐘,這一天的第一場電影就要開始放映了。
孫師傅將要放的影片從前到後快進式檢查了一遍,又回到開頭,螢幕上顯示出兩個大字——“桃姐”。為了檢視聲音質量,孫師傅下樓推開與電影院連線的小窗,聽了聽音量,沒有任何問題,這才放心地回到了樓上的放映間。
9點57分播放廣告,放映間的小玻璃窗上模糊的影像投射在大銀幕上變得無比清晰。
“我們一天幾乎都是在這個屋子裡度過的,片子一個接著一個放,每隔十幾二十分鐘就要去看一下機器是否正常,如此迴圈,中午吃飯基本要靠別的同事買回來插空吃。”
對觀眾來說,這個小窗似乎格外神秘,令人嚮往,但對於孫師傅這樣的放映員來說,這個透著微弱銀幕光亮、不見Sunny的小窗幾乎是他們的整個世界。
技術變遷
膠片時代複製沉重 一部大片約60斤
一本複製能放映20分鐘,一部電影需要五六本複製。複製很重,據孫師傅介紹,一般複製盤是兩本纏著一大本,一部電影要換三次複製,“這是個不小的體力活兒。一個鐵盒子裡放三卷膠片,大概有20斤重吧。如果是部大片,膠片至少有七卷,滿滿三盒,你想想有多重。”
在放映前,複製需要提前掛到機器上去,有時候需要兩臺機器換著放,一臺機器放完後,另一臺機器接著放,間隔的時間要計算好。從片盒往外拿片子的時候,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將膠片散落。“放映袁”告訴記者,老放映員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時候膠片纏得非常亂,需要剪開再一點點接起來。
耗費人力 容易聲畫不同步
膠片的使用還需要特別注意聲畫不同步的現象。“放映袁”告訴記者,掛片的時候有一個緩衝彎,緩衝彎需要放映員手動調整,大概有一個大拇指的距離。緩衝彎大了的話,聲音就會晚一些;要是小了的話,聲音就會提前一些。對於新入行的人,特別需要積累這方面的經驗。
此外,膠片時代需要更多的放映員,一個廳至少要兩個人。“放映袁”介紹說,一般一部影片一個影院只有一份複製,所以要算好時間,比如一號廳先放,一號廳放完第一本之後,拿到二號廳放。一個人準備掛片子,另一個人就需要馬上從片尾倒回片頭。
膠片還存在劃傷的危險,“如果遇到膠片劃傷或者斷掉的情況,一般先報主管進行檢查,情況嚴重的話就只能剪掉了。”
數字時代存在行動硬碟 “金鑰”保證安全
但輕易上傳和下載,使得影片的安全性無法保障,所以“金鑰”在其中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金鑰”一般在放映前三天之內會收到,生效期一般都在前一天晚上10點左右。
“一般我們都會提前看到片子,檢查一下質量,確保第二天放映沒有任何問題。”“放映袁”說。
一人負責多廳 宕機成新問題
數字技術普及之後,放映這項工作需要的人力也少了。以前兩個人才能幹的活,現在不僅一個人能搞定,而且還能負責好幾個影廳。
首都電影院總經理於超告訴記者,在新建的金融街影城專案中,設定了集中控制系統,基本是一個放映員可以負責多個廳的放映,放映員們在監視器前就能看到各個廳的情況。“大概從2002年開始,影城的數字機逐漸多了起來,在使用上也方便了很多。”孫師傅告訴記者,數字化雖然方便了,但也會有宕機的現象,雖然這種情況不經常出現,但一旦出現只能重啟機器。這時就需要跟觀眾說明一下,是裝置問題,請大家諒解。
IMAX
放映定期檢查不易需要爬三層樓高
“放映袁”所在的影城有IMAX放映廳,由於IMAX的機器比較大,因此單獨使用一個比較大的操作間,“它的發熱瓦數比較大,熱度比較高,所以有單獨的空調和加溼器。其他的機器公用一臺中央空調。”
此外,還有一項工作是必須要注意的,幕布放映機裡的氙燈使用800到1000小時要更換,不工作的時候,氙燈裡有8到10個大氣壓,工作的時候大概要20到30個大氣壓,所以這個燈泡比較危險,不要碰到、磕到,要輕拿輕放,不然會炸掉。“放映袁”透露,換燈的時候要穿防護服戴防護面罩,以防止劃傷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