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沙湖畔一小魚

    解放前,華人深受宗法制影響,給長輩拜年是要磕頭的。這頭也不是白磕的,長輩會給你紅包的。現代21世紀了,拜年給長輩磕頭,我覺得應該不會。但是必須給長輩拜年、送上新春的祝福!長輩也會給晚輩派發紅包的。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傳承下去,但是也應該要與時俱進、適時更新。

  • 2 # 6才高半鬥6

    不能,下跪磕頭等習俗帶有濃厚的封建等級色彩,而當代社會強調的是平等,故下跪磕頭明顯有悖當今社會價值觀。其實早在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政府便已明令禁止下跪磕頭等禮節,將之改為握手禮,稱呼也從老爺大人變為先生。

  • 3 # 帶著你去果園旅行

    孝敬父母,關愛親朋,主要還應該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在平時的相處和交往中。真的關係好,也不會因為磕頭還是不磕頭而爭論。

    地方習俗不同,不可一概而言。不同的地域磕頭的意義和物件不同,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吧。

    古代流傳下來的很多習俗,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何為精華何為糟粕,理解各異。有人說磕頭存在這麼長時間了,存在合理,這個觀點也不全面。,如裹小腳都幾百年了,不能說存在即合理。關鍵還是大家能互相理解,願意以磕頭形式拜年的,歡迎,不願意磕頭拜年的,也不勉強,大不必因此而彼此互相勉強對方尊重自己的習俗。

  • 4 # 自由的風2021

    現在我們那兒仍然這樣,不接受也沒有辦法,家裡老的逼著去,再說了,你不去可別人來了,你能不去回禮嗎?就當是一年一次的禮節了。

  • 5 # 沅汰

    我們俗稱的“磕頭”在古代禮儀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周禮·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其中“稽首”和“頓首”都算是我們現在俗說的“磕頭”。區別就是“稽首”禮更重,叩頭觸地,頭要在地上多停留一會兒;“頓首”禮則只要叩頭觸到地就可以。

    “稽首”禮在古代常用於臣子拜見君主。後來範圍擴大到子拜父,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天拜神,拜師,拜墓。“頓首”則用於下級對上級,小輩對晚輩的敬禮,比如官員之間拜迎拜送,民間拜賀、拜望、拜別等。嚴格說起來所謂古代的“磕頭”講究應用的場合,不同的禮儀類別,以級行禮雙方的身份,並沒有說要用於某個特定的節日。所以說春節要磕頭拜年不是能不能接受的問題,是有沒有禮儀來源的問題。如果非要磕頭拜年,那麼這麼做的根據是什麼?

    再有就是南北朝之前古代沒有高坐具,都是席地而坐。所以行拜禮很方便。現在都坐沙發、椅子,如果要行拜禮還要先站起來再跪下顯得很突兀。再則古代進屋要脫鞋,室內有席子,現在一般即便在房間也要穿拖鞋,非要讓人家在地面上跪下來,這才是真的無禮。

    而且古代行禮都要有還禮。比如大禹在陽城塗山大會諸侯時,諸侯向大禹行稽首禮,大禹也同樣稽首還禮。那麼現在如果要求別人磕頭拜年,受禮者準備怎麼還禮呢?

  • 6 # 博古玩收藏

    拜年,心懷感恩是最溫暖的儀式感

    過新年,穿新衣。

    春節期間禮節繁雜而嚴苛,新年不許說粗話不許剪頭不許掃地不許哭,孩提時代的我們對於這一切懵懵懂懂,最開心的便是有新衣服可穿。

    漂漂亮亮的新衣在頭一天晚上疊好放在床頭,一大早便迫不及待地穿著到處招搖,有時候還會一個人對著鏡子可勁兒地傻笑。

    當然,由於長輩的重視,即使再頑皮的淘氣包也會嚴格地遵守各種各樣的規矩,因為父母說了只有乖乖聽話的孩子才會有紅包。

    其實,無論是各種各樣的禮儀,還是長輩對孩子鄭重其事的教誨,都滿含著華人感恩的情懷:對天地神明的敬畏、對祖先的追思,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感激。

    這不是“迷信”,而是一種深埋在華人骨子裡的知恩圖報的美德。

    而拜年,便成為了人與人之間回饋感恩最好的儀式。

    直到現在回鄉拜年的時候,母親還和我嘮叨著:

    當年你上大學,你大舅幫襯了不少,你過年的時候多給他買瓶好酒;

    你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多陪他們說說話,老人家有些忌口的東西不要隨便買;

    隔壁家的張大娘,當年家裡困難的時候,沒少幫助過我們家,你回來的時候也去給她拜個年……

    如此種種,那些人與人之間,在大都市裡只靠手機電腦聯絡,變得有些冷冰冰的情感,一到春節,便融化成了令人感動的脈脈溫情。

    也因為這樣,華人才會對春節如此親近,因為有它在即使相隔再遠、許久不見,只要面對面輕輕道一聲:“新年好!”彼此間的情感便會在瞬間交融。

    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拜年,這也許是春節裡最溫暖的儀式感了。

    春節是華人最高的儀式感,有它在我們才能找到家的方向。

  • 7 # 鄉村劉肉段

    春節拜年磕頭這種拜年方式你還能接受嗎?為什麼?

    小時候磕頭沒覺得什麼,大了對於這種磕頭拜年的方式還是很有牴觸的。

    過去過節給長輩磕頭是一種禮節,以前這種禮節是很重的,比如第一次見到的長輩要行拜理,過年過節也要給長輩磕頭,現在除了少數一些地方至今還有這樣的習俗,多數已經不行磕頭這樣的禮節了。

    記得小時候過年的時候確實要給家裡的爺爺奶奶磕頭的,那時候磕頭都是家裡大人要求的,覺得磕頭才能顯示出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順。現在家裡的大人也都不要求給長輩拜年必須要磕頭了,而且長輩也不讓磕頭了。據說家裡的長輩沒有到一定的年齡是不準小輩磕頭的,這樣會折壽。

    小的時候給家裡的長輩拜年磕頭倒黴覺得什麼,不過慢慢長大之後就很不情願這種方式,雖然到我們這輩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了,但是農村老一輩的兄弟姐妹很多,也有很多長輩根本見都很少見,雖然是親戚但是根本不怎麼親也很少走動,拜年說上幾句祝福的話也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磕頭呢。

    不過,家裡要是有上了年紀的長輩,像我奶奶已經80多了,雖然沒人要求我磕頭我也總是在過年的時候給奶奶磕上幾個響頭,希望奶奶健康長壽。

  • 8 # 如聞海中歌

    接受與不接受全靠自己了,認為這種磕頭有損尊嚴的就不磕頭,如果覺得無所謂磕頭只是表達對祖輩的敬重那就磕頭。沒必要糾結,也不用把這個事當成負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楊藝要以周蘇紅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