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管理魔法堂
-
2 # 給點陽光就燦爛1971
我們制定一個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規範的完成任務,達成目標。而在國內,制度的制定者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完成目標,二是便於管理,員工方面,主要考慮的是能接受的底線。早晚會制度,一來可以節約管理者大量的管理時間,二來加強了監督效果,三來便於隨時掌握工作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四來可向領導和員工表示自己的全程參與,給領導認真的好感,給員工監督的效果。這樣的制度在現實中對管理者來說,確實能收到短期的效果,但長期來看,效果會逐漸減退。一是容易養成管理者的官僚主義,忽視工作中的具體細節;二是容易養成員工的應付思想,導致制度最終流於形式。每天早晨走在大街上,各單位排隊做操、喊口號的何其多,但真正用心者幾何?所以說,這樣的制度,短期或能取得一定效果,長期來看,必將流於形式。一個不考慮員工的利益,不注重從根本上調動員工積極性的制度,註定是不會長久的,因為員工才是具體的執行者。以教育和科研為例,缺少了心的投入,再多的口號,再整齊的佇列,也很難取得工作的突破。
我們定一個制度的目的往往是控制,要求員工如何如何,制度的受益者往往是管理者。這樣的制度即使被強制的執行落地,也不見得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一般來說,執行早晚會制度,是為督核員工一天的工作計劃安排以及計劃的執行落地情況,目的是為了管控員工的日常工作,以及督促工作目標的達成。這種會議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來制定的,是以管理控制為導向的。這種制度對提升員工的自我工作管理是有好處的,但是它有很多的問題。
這個制度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考慮制度執行主體:員工的利益需求。員工每天做工作計劃、工作總結、進行工作的彙報,這都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這個員工參加這種溝通會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如果沒有好處,他們對參加這個早晚會就不會太情願,因為對他來說這是一種約束、是在浪費時間,沒有益的事誰也不願意幹,特別是長期要進行的事。這種會議對他們來說實際是一種負擔,會議的現場往往是形式上的。
如果要想引起員工的早晚會的參與熱情,這個會議一定要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這個會議怎麼樣,他們才會願意參與。首先,會議要對他們有幫助,幫助他們解決今天可能存在或已出現的問題,既這個會議制度不應該是單向的,不能只要求員工做計劃與總結的彙報,讓員工只是成為一個被質詢者,而應該對管理者也應有一些要求,如管理者在工作質詢瞭解之後,應該有一個動作:看你就今天的工作,有什麼障礙或困難嗎?有什麼需要我支援?如果員工提出支援需求,管理者要給予支援解決,幫助員工完成當天計劃、達成目標。這樣員工在會議中得到了利益,他就會願意參加這樣的會議。
其次:員工是很煩形式化的工作的,因為這會消耗他們的時間,特別是對於一些緊急、重要工作的人員,他們的時間很寶貴,如果這種會議對它沒有什麼幫助,或者和他的工作根本不相關,他就會很煩。所以對於制度規則的制定,一定要考慮每個個體的性質特徵,會議溝通的群體應該有工作相關性,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打破部門界限。
不管是做什麼工作,都要考慮各相關者的利益需求,沒有利益就難以得到有效的團隊配合,短時間可以,長時間不行,一定會出問題,合作是為了共贏,而不是讓你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