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有:“爾、汝(女)、彼、卿、而、若”等。
“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裡就有的,“爾、而、若”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
“爾、汝(女)、而”之間有表義差異。“爾”與“我”配對,是第二人稱代詞的通稱形式。春秋時期諸侯會盟時用“爾”稱代對方,用“我”稱代己方。
“汝(女)”與“餘(予)”配對,是賤稱形式,含有鄙賤的意義。罵人或很不客氣的時候用它稱代對方。
“卿”在古代用為第二人稱,表尊敬或愛意。
“而”表示親密的意義,常來稱代關係親近的人。 “若”在先秦文獻裡比較少見,《莊子》和漢代的《史記》裡用得較多。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引用:
1、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唐朝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
譯文:待你輩的一切都化為灰土之後,也絲毫無傷於滔滔江河的萬古奔流。
2、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唐代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
譯文:你沒聽說秦箏聲音最苦,五色琴絃纏著十三琴柱。
3、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唐代李隆基《好時光·寶髻偏宜宮樣》
譯文:我和你正當青春年少,千萬不要辜負了美好的時光。
4、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簷夜雨鈴。——清代納蘭性德《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譯文:你已自早早醒來我卻還在夢中,哭盡深更苦雨風鈴聲聲到天明。
5、若為傭耕,何富貴也。——漢代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譯文:你一個受僱耕作的人,哪來的富貴呢?
說法有:“爾、汝(女)、彼、卿、而、若”等。
“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裡就有的,“爾、而、若”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
“爾、汝(女)、而”之間有表義差異。“爾”與“我”配對,是第二人稱代詞的通稱形式。春秋時期諸侯會盟時用“爾”稱代對方,用“我”稱代己方。
“汝(女)”與“餘(予)”配對,是賤稱形式,含有鄙賤的意義。罵人或很不客氣的時候用它稱代對方。
“卿”在古代用為第二人稱,表尊敬或愛意。
“而”表示親密的意義,常來稱代關係親近的人。 “若”在先秦文獻裡比較少見,《莊子》和漢代的《史記》裡用得較多。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引用:
1、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唐朝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
譯文:待你輩的一切都化為灰土之後,也絲毫無傷於滔滔江河的萬古奔流。
2、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唐代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
譯文:你沒聽說秦箏聲音最苦,五色琴絃纏著十三琴柱。
3、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唐代李隆基《好時光·寶髻偏宜宮樣》
譯文:我和你正當青春年少,千萬不要辜負了美好的時光。
4、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簷夜雨鈴。——清代納蘭性德《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譯文:你已自早早醒來我卻還在夢中,哭盡深更苦雨風鈴聲聲到天明。
5、若為傭耕,何富貴也。——漢代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譯文:你一個受僱耕作的人,哪來的富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