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你識花草樹木
-
2 # 中醫兒安堂
症狀:流口水(脾虛型),口水清稀、無臭味,食慾不佳,形體消瘦,大便稀溏等。
妙方:按揉百會、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各5分鐘,運內八卦、推三關各3分鐘,摩腹(補法)5分鐘,按揉足三里、揉龜尾各3分鐘。捏脊:自長強穴向上至大椎穴3~5遍。
口角流涎,即流口水。初生兒一般在3個月以內口水比較少,3~4個月唾液腺發育逐漸成熟,唾液分泌量增加,所以開始流口水,尤其在給嬰幼兒新增米粉等澱粉類食物時,會刺激唾液腺反射性分泌,但此時寶寶吞嚥功能不健全,這樣就會出現流口水的現象。
5~6個月時唾液腺已發育成熟,唾液分泌明顯增多,但嬰幼兒口腔比較淺,且寶寶還不能及時吞嚥所分泌的唾液,因此會出現口水外流現象。一般來說口水流得最多的時期,出現在嬰幼兒的出牙期。
乳牙萌出時頂出牙齦,刺激牙齦上的神經,也可刺激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大多數寶寶能在2歲之前逐漸有效控制吞嚥動作,停止流口水。
如果寶寶到了兩三歲還在流口水,家長就要多注意了。這有可能是寶寶口腔內有炎症導致的,如鵝口瘡、牙周炎、咽炎等都有可能刺激口腔腺體分泌。
另外,還有一些重大疾病,如腦癱、面癱等神經性疾病可導致流口水,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家長如果排除這兩大類原因,那麼寶寶流涎多與脾虛有關。
中醫認為,涎與脾相關。脾具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的作用。所以,脾的運化水液,也可稱運化水溼。人體所攝入的水液需經過脾的吸收和轉化以佈散全身而發揮滋養、濡潤的作用;
同時,脾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多餘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肺和腎,透過肺和腎的作用,轉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如果脾臟受冷,不能正常運化與固攝津液,口角就會流清涎。如果流涎清稀沒有臭味的是脾胃虛寒。
治療脾虛,補脾益氣是根本,而最簡單安全的方法就是推拿法。
按摩前,媽媽要洗淨雙手,並儘量讓手部保持溫熱。
①先按揉百會(頭頂部前後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5分鐘。
②補脾經:用一手拇指自寶寶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即沿拇指橈側赤白肉際直推5分鐘。
④補腎經:一手拇指指端,自小兒小指指根向小指指尖方向推小指末節掌面之螺紋面5分鐘。
⑤運內八卦:以小兒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約2/3處半徑作圓周,以一手拇指做順時針運動3分鐘。
⑥推三關:一手握住小兒的手,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沿小兒前臂橈側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即推陽池至曲池3分鐘。
⑦摩腹:用四指或全掌摩於嬰幼兒整個腹部5分鐘。
⑨讓小兒俯臥,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揉小兒尾椎骨末端3分鐘,以產生溫熱感為度。
⑩捏脊:以拇指指面與其餘四指指面相對用力,由尾部向頸部大椎,沿小兒背部正中線以及兩旁的肌肉向上輕輕提捏3~5遍。媽媽可以每天給小兒按摩1次,每次40分鐘,5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休息2日後進行下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就會痊癒。
中醫認為:百會為諸陽之會,按揉百會穴具有安神鎮靜、昇陽通竅止痛的作用。
補脾經和按揉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的作用,主治乳食內傷、腹瀉、消化不良等症。補肺經可補益肺氣;補腎經,具有補腎益腦、溫養下元的作用;推三關,具有溫陽散寒、補氣行氣、發汗解表的作用,主治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慾不振、疳積、吐瀉等症;逆時針摩腹,能健脾止瀉,用於脾虛、寒溼性腹瀉;運內八卦能寬胸利隔、理氣化痰、行滯消食;揉龜尾,具有通調督脈之氣、提升陽氣、調理大腸的作用,既能止瀉,也能通便。
和其他治療手段一樣,嬰幼兒按摩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或一次治療就手到病除,需要家長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
脾虛還與飲食不節制有關,寶寶三餐無規律、暴飲暴食、過量吃甜食及生冷油膩的食物,都會導致脾虛。這裡也給家長推薦四味藥膳,以配合按摩法。
1.益智仁茯苓粥
材料:益智仁30克,白茯苓30克。
做法:兩味藥材烘乾後一併研為細末。大米(或糯米)50克淘淨後煮成稀粥,待粥將熟時,調入上述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每次趁熱服食,每日早晚各1次,連用3~5日。
2.紅棗竹葉陳皮湯
材料:紅棗5枚,陳皮、竹葉各5克。
做法:紅棗、陳皮、竹葉洗淨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20分鐘後即可。每日1次,分2次飲服,連服3~5劑。
3.燈芯石膏梔子粥
材料:燈芯草6克,石膏10克,梔子3克。
做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後放入鍋中煎煮,30分鐘後去渣取汁,加入粳米30克,共煮成粥,每日2次服食。
4.菱角湯
材料:菱角70克,生薑30克。
做法:菱角和生薑一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沸後再煮片刻即成。飲湯吃菱角,每日1劑,分早晚食用,連用7~10日為1個療程。
-
3 # 教你識花草樹木
寶寶小嬰兒時期流口水也稱流涎,大多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口腔深度的增加,流口水的現象會逐漸消失,孩子長到2~3歲時,頜骨發育完善並逐漸學會吞嚥過多的唾液,就不會再流口水了。
如果小孩長到三歲仍口水多,就屬於病態,應該去醫院檢查診療的。兩歲多的孩子頜骨發育還不是很完善,不需擔心。但是流口水期間一定注意孩子的口腔衛生,以及嘴唇周圍的口水疹,多加護理。
你家2歲的寶寶大便次數多,多到多少次,大便是否成型,這個你沒說清楚!
飲食不當、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受涼、天氣變化等都可能造成寶寶大便次數多!
建議先看醫生排除疾病,注意寶寶腹部保暖,適量給寶寶吃一點益生菌調理腸道菌群,注意寶寶飲食搭配和衛生。
祝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
4 # 中醫兒安堂
症狀:流口水(脾虛型),口水清稀、無臭味,食慾不佳,形體消瘦,大便稀溏等。
妙方:按揉百會、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各5分鐘,運內八卦、推三關各3分鐘,摩腹(補法)5分鐘,按揉足三里、揉龜尾各3分鐘。捏脊:自長強穴向上至大椎穴3~5遍。
口角流涎,即流口水。初生兒一般在3個月以內口水比較少,3~4個月唾液腺發育逐漸成熟,唾液分泌量增加,所以開始流口水,尤其在給嬰幼兒新增米粉等澱粉類食物時,會刺激唾液腺反射性分泌,但此時寶寶吞嚥功能不健全,這樣就會出現流口水的現象。
5~6個月時唾液腺已發育成熟,唾液分泌明顯增多,但嬰幼兒口腔比較淺,且寶寶還不能及時吞嚥所分泌的唾液,因此會出現口水外流現象。一般來說口水流得最多的時期,出現在嬰幼兒的出牙期。
乳牙萌出時頂出牙齦,刺激牙齦上的神經,也可刺激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大多數寶寶能在2歲之前逐漸有效控制吞嚥動作,停止流口水。
如果寶寶到了兩三歲還在流口水,家長就要多注意了。這有可能是寶寶口腔內有炎症導致的,如鵝口瘡、牙周炎、咽炎等都有可能刺激口腔腺體分泌。
另外,還有一些重大疾病,如腦癱、面癱等神經性疾病可導致流口水,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家長如果排除這兩大類原因,那麼寶寶流涎多與脾虛有關。
中醫認為,涎與脾相關。脾具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的作用。所以,脾的運化水液,也可稱運化水溼。人體所攝入的水液需經過脾的吸收和轉化以佈散全身而發揮滋養、濡潤的作用;
同時,脾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多餘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肺和腎,透過肺和腎的作用,轉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如果脾臟受冷,不能正常運化與固攝津液,口角就會流清涎。如果流涎清稀沒有臭味的是脾胃虛寒。
治療脾虛,補脾益氣是根本,而最簡單安全的方法就是推拿法。
按摩前,媽媽要洗淨雙手,並儘量讓手部保持溫熱。
①先按揉百會(頭頂部前後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5分鐘。
②補脾經:用一手拇指自寶寶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即沿拇指橈側赤白肉際直推5分鐘。
④補腎經:一手拇指指端,自小兒小指指根向小指指尖方向推小指末節掌面之螺紋面5分鐘。
⑤運內八卦:以小兒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約2/3處半徑作圓周,以一手拇指做順時針運動3分鐘。
⑥推三關:一手握住小兒的手,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沿小兒前臂橈側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即推陽池至曲池3分鐘。
⑦摩腹:用四指或全掌摩於嬰幼兒整個腹部5分鐘。
⑨讓小兒俯臥,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揉小兒尾椎骨末端3分鐘,以產生溫熱感為度。
⑩捏脊:以拇指指面與其餘四指指面相對用力,由尾部向頸部大椎,沿小兒背部正中線以及兩旁的肌肉向上輕輕提捏3~5遍。媽媽可以每天給小兒按摩1次,每次40分鐘,5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休息2日後進行下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就會痊癒。
中醫認為:百會為諸陽之會,按揉百會穴具有安神鎮靜、昇陽通竅止痛的作用。
補脾經和按揉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的作用,主治乳食內傷、腹瀉、消化不良等症。補肺經可補益肺氣;補腎經,具有補腎益腦、溫養下元的作用;推三關,具有溫陽散寒、補氣行氣、發汗解表的作用,主治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慾不振、疳積、吐瀉等症;逆時針摩腹,能健脾止瀉,用於脾虛、寒溼性腹瀉;運內八卦能寬胸利隔、理氣化痰、行滯消食;揉龜尾,具有通調督脈之氣、提升陽氣、調理大腸的作用,既能止瀉,也能通便。
和其他治療手段一樣,嬰幼兒按摩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或一次治療就手到病除,需要家長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
脾虛還與飲食不節制有關,寶寶三餐無規律、暴飲暴食、過量吃甜食及生冷油膩的食物,都會導致脾虛。這裡也給家長推薦四味藥膳,以配合按摩法。
1.益智仁茯苓粥
材料:益智仁30克,白茯苓30克。
做法:兩味藥材烘乾後一併研為細末。大米(或糯米)50克淘淨後煮成稀粥,待粥將熟時,調入上述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每次趁熱服食,每日早晚各1次,連用3~5日。
2.紅棗竹葉陳皮湯
材料:紅棗5枚,陳皮、竹葉各5克。
做法:紅棗、陳皮、竹葉洗淨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20分鐘後即可。每日1次,分2次飲服,連服3~5劑。
3.燈芯石膏梔子粥
材料:燈芯草6克,石膏10克,梔子3克。
做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後放入鍋中煎煮,30分鐘後去渣取汁,加入粳米30克,共煮成粥,每日2次服食。
4.菱角湯
材料:菱角70克,生薑30克。
做法:菱角和生薑一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沸後再煮片刻即成。飲湯吃菱角,每日1劑,分早晚食用,連用7~10日為1個療程。
回覆列表
寶寶小嬰兒時期流口水也稱流涎,大多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口腔深度的增加,流口水的現象會逐漸消失,孩子長到2~3歲時,頜骨發育完善並逐漸學會吞嚥過多的唾液,就不會再流口水了。
如果小孩長到三歲仍口水多,就屬於病態,應該去醫院檢查診療的。兩歲多的孩子頜骨發育還不是很完善,不需擔心。但是流口水期間一定注意孩子的口腔衛生,以及嘴唇周圍的口水疹,多加護理。
你家2歲的寶寶大便次數多,多到多少次,大便是否成型,這個你沒說清楚!
飲食不當、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受涼、天氣變化等都可能造成寶寶大便次數多!
建議先看醫生排除疾病,注意寶寶腹部保暖,適量給寶寶吃一點益生菌調理腸道菌群,注意寶寶飲食搭配和衛生。
祝寶寶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