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源說

    非常認同“不要給別人發超過十秒的長語音”這個觀點。

    我是比較不喜歡給我發語音的那種,所以我一般也不會給別人發語音。說實話,我認為給別人發語音是比較自私的表現。

    1.發語音只是方便了自已

    發語音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因為打字比較麻煩,而且速度也比發語音更慢。發語音在很多不方便打字的環境下,還特別方便。

    發語音也不用考慮有的字不會打,不會寫,不會拼的狀況,只要會說就行了。所以總有一些人喜歡跟別人發語音作為交流溝通的方式。

    我在工作中,經常需要對外溝通,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上來就是一通語音,一條接一條的,我提醒對方發文字,對方也無動於衷,真的很鬱悶,真的特別不喜歡。

    2.發語音真的是麻煩了別人

    需要溝通的事情,相對語音來說,文字更直接,一目瞭然,容易理解。用文字會表達的更清楚,看文字的速度也會更快。

    聽語音真的是挺浪費時間的。人多的時候可能不方便,噪雜的環境還聽不清,普通話如果不標準,還可能聽不懂。為了弄明白一條語音裡說的是什麼,可能還要重複的聽。

    個人觀點:不要為了自已的方便而讓別人不方便,有效的溝通就是要讓別人更快,更直接,更容易的理解自已想要表達的。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寶貴的,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

    不要給自已找藉口,不喜歡、不會、不方便打字,現在用語音直接轉文字再給對方傳送訊息的方法還是很方便的。

  • 2 # 月亮妹兒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就我個人非常贊同以上說法,說實話,我覺得人在忙的時候,如果有人給你發語音,你會感覺莫名的煩躁,不開啟聽,就不知道對方說的是什麼,如果開啟聽了,有時候還聽不清楚,於是吧音量開到最大,但由於有些人地方口音太重,你還是聽不明白,可想而知,這是你的心情了,當然對於不會打字的老年人,完全可以理解發語音交流。

    對於年輕人來說,都回打字,建議更別人微信交流的時候儘量打字,因為你打字,對方收到你的資訊看一眼,就非常清楚你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不是停下手頭的活,調大音量,豎起耳朵,仔細聽你在表達什麼。相對來說,打字哼容易被人接受,快速的明白你所傳遞的意思!

  • 3 # 墨言有聲

    非常贊同你的觀點。

    首先,從習慣上來說,人們獲取資訊的途徑首先是看,其次才選擇聽。髮長語音,由於不符合習慣,人家不由自主就會產生反感。

    當然,發語音比發文字要快捷方便,但這種快捷方便主要是傳送者,而不是接受者。你方便了,但沒有站在對方角度考慮,顯得就有些自私了,而自私的人從來都是不受人待見的。

    其次,就資訊傳播速度而言,一個人說話的正常語速是每秒3.3個字,十秒33個字,一分鐘大約200字,而正常閱讀的速度要快一倍,每秒6.6個字,十秒是66個字,一分鐘大約400字。所以十秒語音的資訊量要遠遠少於閱讀十秒的文字。

    再次,發語音比較隨意,不會字斟句酌,而文字就比較鄭重,這也反映了一個人對別人的態度。你不重視別人,人家自然也不會把你當回事兒,尊重都是相互的。

    最後一點,只要是中中國人,文字都是相通的,發出來誰都明白,而語音就有方言土語之分,你一口方言,或者語音模糊,口齒不清,容易耽誤事兒是不是?

    所以綜上所述,傳送資訊儘量不要語音,還是文字最好。

  • 4 # 水天17

    "社交中10秒以上的資訊不要發語音,要發文字"。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不能一概而論,何況至多這算是道德層面的事情。

    語音和文字,對於資訊接收者來說,有完全不同的效率。探討正常的社交交往,10秒以上的資訊用文字表述,則表述來的更直接。對於資訊接受者來說,也能夠節省時間。現代人的時間都是很寶貴的。對於資訊傳送者來說,用語音表述一件事情比文字來的更直接更方便。但是並不是所有人的表述能力,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說明一件事情,有的事情可能只用幾個字就可以表達明白。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歷:當用語音說明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少去逐字斟酌這件事情應該怎樣簡潔的去表達。但是在用文字傳送資訊的時候,往往會對於事情怎樣表述要經過更長時間的大腦加工。這樣的文字資訊傳送給接收方之後,接收方能很快的在第一時間接收到對方發來的資訊的核心內容。所以強調10秒以上的音訊資訊用文字來表述。

    首先,是對資訊接受者時間使用上的一種尊重。

    再有,對於資訊的轉發來說文字更加方便快捷。當接收者接收多人多方語音資訊的時候,對方發來的可能僅僅是一句不關痛癢的問候語,而聽語音的人會白白耗費寶貴的時間,更多的時候人們來不及或沒有時間、沒有耐心去逐一聽完每條每個資訊的語音,這往往會造成應接收的重要資訊的遺漏和處理不及時,對於社交中溝通的雙方來講都是一種損失。如果說以前的語音表達更加快捷方便。那麼如今的語音轉文字軟體比比皆是,比如說訊飛軟體。利用軟體說話轉文字的速度比單純的打字要快很多倍,所以用文字來代替語音去表述一件事情已經變得非常容易。

    當然,凡事總會有例外。也有很多的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對於打字差點火候,但語音確真的是溝通無限。對於那些不太方便用眼睛去看,或者視力有問題的人,聽語音變成更好的選擇。身體正常的人,有些情況下語音也更能夠讓接收資訊的人,通過語氣、語調來了解對方說話的準確資訊,能夠感受到傳送資訊人的情感表達,比如戀愛中的情人間,用語音傳遞情感時,卻也是文字代替不了的一種境界。

    總之,只要我們本著尊重對方的角度,適當去選擇利用語音、還是用文字來把資訊傳遞給接收者。那麼我們就能在互相的社交之中得到彼此的尊重和信任。讓別人喜歡聽你的聲音,也喜歡看到你發來的文字,視聽感覺良好,你呈現於社交圈裡的就是立立正正的人。

  • 5 # 冷泉26

    社交,是指社會上的人際交往,包含很多內容,人們通過社交,來達到不斷的資訊溝通,豐富,發展自己,因此,社交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你這裡提出了“打字”,“語音”,估計你是想說微信交往吧。

    使用微信,是打字好,還是語音好,應該說,這完全是個人的習慣。語音或者打字,也是各有各的好處。發語音,發信息一方感覺比較快捷,對方聽到聲音會有當面談話的感覺,有親切感。對於輸入法怕麻煩,甚至對輸入法比較陌生的人,語音也比較方便。但是,打字也有打字的好處。

    應該說,人們在資訊傳遞時,更願意接收是文字,看文字,可以一目瞭然,人的大腦可以迅速處理你看到的資訊,而語音,則需要時間來聽,還要對方說話清晰,標準,特別是如果接收方年齡偏大,還容易誤聽誤判。因此對老人更應該打字。另外,在辦公場所,公共場所,最好還是打字,以免影響別人。

    所以說,語音也好,打字也罷,還是要看地點場合,看對方是誰,靈活運用,不能一概而論。

  • 6 # 莉拉香

    語音是需要點開慢慢聽的,如果場合不合適聽的話,會耽誤資訊的及時傳達,別人也無法一眼知悉你的交談目的。另外這個我認為是分生疏程度而言的。對於不太熟悉的人,如果貿然發一段長語音再夾雜著帶口音的普通話,可能別人就聽不太懂你想表達的意思。普通人說話是比較快的,但是可能思維沒有跟上,就會出現措辭斷斷續續,意思反反覆覆的情況,在社交中是比較敗好感的行為。文字的發出都會經過細心打磨,我們有更多思考的時間來思考措辭是否合適,這樣也不易犯錯誤。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敢輕易給別人發語音的,都是佔據優勢地位的人,例如老闆以及長輩之類的,因此聊天不髮長語音,打字的方式也更能凸顯對別人的尊重以及謙卑的學習態度。另一種情況就是熟人,我們對於熟人好友會更傾向於比較坦率自由的聊天方式,因此也不會拘謹地表達看法,更喜歡通過語音直接感受到好友的態度及語氣,在雙方樂意的情況下,這也是增加感情的一種方式。可以這樣總結說,打字的方式更加理性失誤少顯謙卑,語音的方式感性有餘考驗思維語言的同步性,更多的是地位的凸顯。

  • 7 # 泡泡學長

    我對“社交中,不要給別人發超過十秒的長語音,要發文字“這句話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論,任何事情一旦走了極端或者是隻留了單一的選擇,那麼結果就可能是出人意料的。正確的做法是:論情況而定。因地制宜是自古就有的道理,那麼日常的社交禮儀也同樣要”因地制宜“,禮儀只有用對了地方,才被稱之為禮儀,用錯了地方,就也只不過是個讓人討厭的行為罷了。那麼何時發文字,何時發語音呢?我做了如下總結:首先可以將資訊分為有意義與無意義兩種。無意義的資訊則指打招呼或者回應他人所用的語氣詞和禮貌用語等。比如:嗯嗯、好的、沒錯、明天見等詞語。有意義的資訊則指包含準確的,有實際用處的詞語,如時間、地點、事件等。無意義資訊在網路交談中一定要用文字發給對方。因為對方需要得到的是簡單迴應,從而確定你已得知對方所傳遞的資訊,而不是花時間去聽一條語音得到一個無意義資訊。那麼對於有意義資訊,如果要發文字,則應條理清晰,內容簡練。若發語音,則應儘量簡短,在語音開頭交代重要資訊。對於有意義資訊,文字與語音要結合使用。因為還牽扯到內容長短與易被理解的程度。如果資訊內容過多,應首選發文字,因為許多APP的語音條不能暫停,直接聽一遍,對方未必能一次性接收全部資訊,容易產生資訊遺漏等問題。但是通過電子裝置傳遞資訊,不能很好的傳遞語氣與情感,且容易出現歧義最終造成誤解,所以此時語音應被用來解釋資訊內容,或進一步提示重點。最後一個方法最簡單,很多人卻做不好。那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你發語音時,應首先考慮對方是不是方便聽,是不是願意聽,聽了能否記住,記住了又能記多久,如果對方忘記了內容,又是否願意再聽一遍。當你思考過這些問題,那麼什麼資訊該用什麼方式發,我想你會很清楚的

  • 8 # 陸小溜溜

    在社交中,不要給人發超過十秒的語音,要發文字,我認為要看場合,在重要的工作和學習中,確實是這樣。

    髮長語音會影響資訊的傳達。第一種情況,如果對方正在上課、開會,那麼即使他可以時不時看一眼手機,他也沒法知道你在說什麼。你可能會說微信可以轉換文字啊,但是機器就是機器,親身經歷,它的斷句很有問題,識別方言的能力也不強,如果背景嘈雜說話含糊的話,那麼轉換出來的文字一定會讓人云裡霧裡。第二種情況,就是你發的語音是關於工作、通知等重要資訊,那麼語音會降低資訊傳達的效率。對方如果第一遍沒聽清,他需要重新聽一遍,是很浪費時間的。語音提高了你的效率,但是降低了對方的效率。文字就會好很多,對方能夠快速提取重要資訊。

    是否發語音,我覺得要看具體的情境,工作學習的場合,我認為是比較嚴肅的,就需要正式的文字,甚至需要用檔案的形式,因為在所有表達方式裡,書面表達永遠是最正式的。如果只是和朋友之間的聊天、娛樂,我認為發語音是很好的,可以更好地表達情感,拉近距離。

  • 9 # 伊一影視推薦

    首先,我是非常贊同這個觀點。

    雖然現在一些社交平臺是越來越普遍了,在以前人們都是使用是手機簡訊和打電話的,後來隨著微信的普及,人們打字聊天代替了一切,甚至可以打視訊電話。但是在和別人微信聊天時最好不要輕易發語音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跟他們還不是很熟,你發語音就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

    微信聊天的時候,其實是有一個“社交潛規則”的,只不過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這個潛規則就是,和不怎麼熟的朋友們聊天時,最好不要發語音,這是最基本的一點常識。因為你給對方發語音,很容易會讓對方感覺到你的“不禮貌”,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褻瀆”。不然你敢跟你的上司發超過30秒的語音嗎?刷屏式的嗎?所以語音只適合關係很要好的朋友,家人之間頻繁互發;而對於普通朋友們來說,打字更具有儀式感,也能夠給對方一種尊重。

    二、發語音對於自己來說,的確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但是對於對方來說,卻無異於一種“折磨”。

    說難聽點,你只不過是在方便你自己,而並沒有考慮到對方是否方便,對方所處的環境是否適合發語音,很多人說那你可以翻譯成文字嘛,天呀,你說的方言呀,怎麼去翻譯?又不是老人,為什麼要這樣?

    三、更多的人都討厭頻繁發“長語音”的行為。

    什麼是長語音?其實一般來說,超過30秒的語音,並且還是刷屏式的傳送方式,這就很令人厭惡了。

    首先,頻繁地髮長語音的行為,本身就會讓對方感覺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人天生對於文字的一種敏感,而你偏偏去發語音。

    所以無論你跟對方是怎麼樣的關係,都不要隨意經常給人家打長語音的,沒有人有空閒有心情去聽你那些刷屏式的語音,即使聽了,你知道給別人造成多大困擾嗎?看著都頭疼呀。

  • 10 # 托馬斯在羅馬

    一、發語音資訊對方可能不方便接收

    對方沒有選擇打電話或者發語音,而使用發文字資訊的方式,那可能說明對方不方便使用語音資訊。他可能正在和很多人當面交流,你的語音資訊發過去,他怎麼接收呢?有人說微信有語音資訊轉文字資訊的功能,但那僅限於普通話,如果普通話不標準,那就轉不清楚了。為了別人的方便,還是回覆文字資訊比較合適。

    二、發語音資訊會花費對方更多的時間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當你看到微信群裡那一排語音資訊時,一定是很頭疼的。你要一條一條挨著聽才能瞭解聊的是什麼。而如果是文字資訊,那幾秒鐘就可以看明白了。如果你選擇給對方發語音資訊,那就意味著要讓對方花更多的時間來接收。現在的生活節奏那麼快,時間那麼珍貴,還是文字資訊給對方省點時間吧。

    三、語音資訊不是給誰都能發

    如果你留意一下,就會發現聊天發語音,要不就是因為雙方很熟悉,要不就是因為發信息的是領導。領導給下屬是可以直接發語音資訊的,而下屬給領導則不能輕易發語音資訊。熟悉的朋友之間可以直接發語音資訊,而不很熟悉的人一般不能發語音資訊。所以,為了保險起見,你最好還是選擇文字資訊的形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德經》探討系列之,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