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地靈75058792

    1.縱觀全域性,並不侷限於當前。

    2.跳出問題本身,看到本質。

    3.換位思考。

    4.臨危不亂。

  • 2 # 西安交大黎荔

    有太多人將訊息等於眼界了,因為他們從各種渠道看到的東西足夠多,資訊也好、段子也好、故事也好、方法也好,林林總總,眼花繚亂的,於是,他們感覺沒有什麼是他們不知道的...... 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可是夏蟲和井蛙意識不到。很多年輕人仍然所見極其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訊息中,對社會音量最大(最大眾,最主流)的言論觀點(其滲透無所不在),沒辦法拒絕,也沒有能力拒絕,加上自我世界的建設並不完備堅固,於是無法抵抗數字海嘯的碎片式資訊,由此思維在潛移默化中被逐漸僵化,就這樣最終被迫在一個地方停滯了,思維自由被限制了。

    眼界是所見事物的範圍,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寬度或廣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主要是為了開闊眼界。因為站在不同的位置,風景亦不同。眼光有多遠,思想就有多遠。和日月星辰對話,和江河湖海晤談,和每一棵樹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鬢廝磨,才能認識到這豐富多元的世界;看到廣闊、豐富的世界,才能領悟出獨一無二的思考與見地。一個人的眼界取決於他認識到這個世界存在無數的未知,於是他敬畏那些未知。

    如果不擁有這種認知開放體系,生活在某個大都市的人,並不一定就比生活在小山村的人眼界開闊,因為他把自己生活的領域,在潛意識中當成了世界的中心。無論評價什麼,都以此作為唯一的標準,於是他把自己變成了井蛙和夜郎。最可悲的是:他還以此為驕傲和榮耀。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眼界一直停留在狹隘認知中,並習以為常地以自己的標準去妄自衡量他人,評論他人,永遠囿於自身的侷限,看的近,看的少,看的狹窄。其實,無論一個人的眼界多麼寬闊,實際上也是很片面的。每個人的價值觀,自己認為正確無比,實際上也是相對的。

  • 3 # 281公里15737933

    割據這個詞在對於什麼人在使用,對於有頭腦有決心的人可以說是格局。對於廢物騙子心裡無底的人就是自己無能為力然後找藉口當幌子。哎我這叫格局。

  • 4 # 澡雪堂主談修心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之能,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論語.述而》     

    咬文嚼字的事咱們不幹,咱們不要被文中子路的豪氣給震住了,也不要被冉求、公西華的謙虛給矇蔽了,咱們只考慮一件事情,孔老夫子為什麼會贊同曾點?格局的問題,就隱藏在孔老夫子的贊同之中。

    我們再來欣賞一段與孔老夫子本人有關的場景,兩者作下對比,看看能否挖出我們需要的東西: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2

    一個人的志向,必然會受到格局的影響,不同的格局,就會有不同的志向,這是毫無疑問的,為了將問題簡單化,咱們只把前文曾點和孔夫子的話錄下來,放到一塊做些對比:

    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我們仔細分析這兩段話,會發現同一個特點:天下太平,安居樂業,但是卻找不到任何“我”的蹤跡。

    “無我”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孔老夫子與曾點的志向,用一幅對聯講,就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至於是誰做到的?又是怎麼做到的?一切都無所謂,成功不必在我,不必特意強調出“我”的重要與偉大,只要該做的事有人做,該出現的景象出現了,就一切OK!

    這才是我們傳承幾千年的文化中所隱藏的最大秘密!

    3

    綜合上面所有的內容,我們可以把格局分為三類:

    第一類,就是子路、冉求、公西華那一類,他們都是在刻意強調“我”將要怎麼樣,“我”能幹什麼,在“我”的努力下,會達到一個什麼狀況。

    這一類,說到底,屬於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要知道一個圓,只要有了圓心,必然就會有圓周,所以無論再大,它都是有邊界的,“我”就是他們格局上的圓心,有了這個制約,他們的格局想大也大不起來。

    第二類,就是顏回這一類,顏回講“願無伐善,無施勞。”一個“願”字,就暴露出來其中的問題,誰在“願”?當然是“我”,能生“願”的是“我”,然後才有了所生的“無伐善,無施勞。”這個“願”,所以講這裡面還是有“我”的影子。

    但顏回的境界,還是與第一類子路他們有區別的,“無伐善”就已經透露出來,他一直在與這個“我”做鬥爭,這裡面已經出現了較量,而不是子路他們的那種放縱。

    第三類,就是孔子老夫子和曾點,我們已經分析過了,這裡不再重複。

    4

    總之,所謂的大格局,其實就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就象《中庸》裡面所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是一種平等無差別的圓滿狀態,但其中一旦有了“我”這個參照標準,平等無差別的局面馬上就會被打破,各種不平等就會隨之應運而生。

    我們的文化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孔老夫子才會那樣講,老子也說“少私寡慾,見素抱樸,絕學無憂。”一定要把“我”這個“私”給磨掉,莊子則更是直言,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古聖先賢的諄諄告誡,確實值得我們奉行終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間小溪養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