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共跳滴水線子

    就想看看滿遺是怎麼往漢人身上推脫歷史責任的,這個膽小如鼠不敢擔當的鼠輩種族,只會推脫和粉刷滿清這個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寄生蟲朝代!然後就是各種齷齪陰暗的手段推給其他民族,垃圾!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大清總體上是個尚武的時代,每年投入的強軍資金有2000多萬兩白銀,全國擁有40多萬綠營,25萬八旗兵。然而那種八旗式的“弓馬嫻熟”只能是舊時代的武士準則,放到甲午那個新老交替的大變革年代,縱使他們花費了鉅額的銀子,也沒有掌握到近代國家的靈魂。

    清朝末年的這些軍隊,鴉片戰爭被打的要死,碰到英法聯軍醜態畢露,剿滅太平天國也是稀鬆得不堪一用。如果不是曾剃頭拉了自己的湘勇,怕是大清早就倒了。

    後來我們看到的甲午戰場上的“淮軍”,是湘軍的繼承者,也是李鴻章最大的依仗。這些軍隊在當時的中國算是頂精氣神的強軍了,但對上已經產生了徹底變革的日本,還是不夠看。

    首先就是軍官的選配上,清軍只有一批透過“留美幼童”輸送出去學習的北洋軍官,在真正的陸軍作戰指揮上根本是毫無人才。這裡的人才說的是近代化的人才,不是古代那些透過關係、比武、某人賞識而升上去的軍官,然而淮軍恰恰是後者最多,沾親帶故的,誰不照應著?有些人行軍打仗一竅不通,力氣大,會武術,一杆長槍耍得上下翻飛,便能得到基層軍官的職務。

    所以大家看到了,打個仗,清軍是拖拖拉拉慢慢吞吞,半天都收不攏,左寶貴帶著不足萬人的軍隊上戰場,這邊支應那邊下令,結果還沒等到PK日本人,他自己就累出個偏癱,如此軍隊,怕是當年努爾哈赤都打不過,還打日本人?

    在整個軍事體制上,淮軍使用的是戚繼光的軍隊編成方法,大部分士兵被分為500人的“營”,然後冠以各種名號,作戰時呼啦啦一窩蜂的上。這種體制適合古代的指揮,在近代的槍炮面前卻落了下稱。甚至淮軍連基本的近代指揮體系都沒有,靠的是師爺、謀士、幕僚等“狗頭軍師”式的知識分子,這幫人在面對同為古代軍隊的太平天國時,可以智計百出壞水啪啪冒,但遇到不按常理出牌的日本新軍,指望他們能履行近代軍隊的指揮和參謀任務?

    更好笑的是後勤,啥是後勤?關於後勤的概念真正被華人吃透,那還得北韓戰爭裡洪學智被彭老總逼上梁山才出現。大清打仗,按古代的做法就是徵發民夫,服徭役,這種極端落後的後勤體系如何支援一場戰爭?

    甲午北韓戰爭中,清政府關鍵時刻省銀子,便是連民夫都沒有徵發,他們讓部隊“自籌給養”,也就是說國家不管啦,你們怎麼打怎麼自己解決,有本事就多吃,沒本事就少吃。結果清軍空有格林炮,響不了幾聲找不到彈藥了,空有大軍,起碼浪費一半人在亂七八糟的挪移搬運上,像前面偏癱的左寶貴大將軍,他還算是頂不錯的,8天就完成了運糧,有些部隊互相擁擠在路上,到仗打輸了都沒走到地方。這直接導致北韓戰場上,眾多清軍餓著肚子與日本人鬥,本來精氣神就不高,一次補給也沒領到,長槍短炮全成了燒火棍子,哪什麼兵器優勢?還敢與日本人拼?

    李中堂不是傻子,他也急在心裡,他倒是想像古代伐高句麗那樣,建立一些據點和運輸的固定道路,再買來幾千頭牛,用牛絡繹不絕的拉動軍需,結果還沒等落實,仗就打完了。

    後來被歷史臭罵的“逃跑將軍”葉志超,一直在申訴自己“彈盡糧絕”,但是石沉大海無人相信。因為根據清軍的撥付物資,葉志超部斷不會彈盡糧絕。可在那狗屁胡說的後勤面前,葉志超又能找誰哭去呢?

    盛軍軍械委員邱鳳池被日軍俘虜,獲釋後在述職報告中詳盡的講述了真實情況。盛軍總共只收到2次彈藥,總共有75mm克虜伯炮彈1200發、2磅炮彈1200發,格林快炮子彈5萬發,步槍子彈50萬發。

    然而大清的朝廷明白近代戰爭的概念麼?盛軍僅兩戰就消耗彈藥75萬發,50萬的補充完全是杯水車薪,如果葉志超不撤,只有白刃戰了。

    這就是大清所謂“裝備優勢”的真像。還是前面那位偏癱的左寶貴將軍,在最後時刻,他穿上了黃馬褂,帶上了花翎冠,用偏癱的身體親自操縱格林快炮掃射日軍,最後中彈力竭而亡,他不是這個腐爛國家的最後一個犧牲品。

  • 3 # 荒徑漫草

    日本人在《日清戰爭實記》寫道:“支那大將身形高大,力氣超群,貌似可指揮三軍,然一旦開戰就變成弱蟲一條,尚未聽到槍聲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女衣裝,企圖矇混過關。”從這裡不難看出為什麼清軍會失敗,軍官都跑了,再好的裝備也要有人用啊。

    雖然在世界戰爭史上不乏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戰例,而且同樣是華人創造的此類奇蹟並不少。這樣看來也能說明一個問題,戰爭還要看由誰來打。

    清朝末期的軍隊雖然說因為洋務運動、還有各地自行採購,在裝備上看起來比當時的日軍還有些優勢,但是裝備是由人來操作的。日軍士兵也是按照當時最先進的軍事訓練來操練的,而清朝軍隊計程車兵操練呢?”演走各樣陣法,步伐既甚整齊,釋放連環槍炮,聲響赤均連貫“,這就是清軍對士兵訓練的要求。

    日軍當時參戰的旅團級以上指揮員多數都去過西方國家學習、考察,他們對於熱兵器作戰的理念、戰法那是相當的熟悉。清軍的將領當時的要求還像以前那樣,能打、武藝好是基本要求,對於熱兵器戰爭還停留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戰術水平。

    在打法上,日軍深知火炮如何使用才能最大殺傷對方。清軍竟把比日軍先進的火炮,當從前的土炮來用,把火炮安置在步兵陣地上,或者步兵陣地間隙上,白白給日軍炮兵當了活靶,火炮根本沒發揮到打擊敵人有生力量和火炮的作用。

    清軍步兵作戰方式,據日軍戰後回憶說:“清軍開槍沒有統一號令,基本上是站著開槍,子彈大多數從頭上飛過。”

    這麼說來這場戰爭基本上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打一群只會開槍射擊,不會瞄準的普通人。無論我們怎麼從感情上難以接受清軍被日軍打敗,也不得不說,這場失敗是理所當然之事。

    在戰鬥意志方面,清軍大將被日軍描述為弱蟲,士兵呢?他們同樣也少有拼死一戰的意志,反觀日軍,梁啟超曾說日本人對待將要出征計程車兵,跟清朝中舉人計程車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上列舉了那麼多,為什麼戰敗不言而喻。裝備固然重要,更重要的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艾倫迴應劉錚上腿動作:你著急了也不能踹人啊,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