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渣嘯西風

    中日雖然捱得很近,但實際上戰爭方面在冷兵器時代並無太多交流,日本在火槍發明前,就沒有跟其他國家的陸軍交過手。所以日本其實是一個相當封閉的國家,這就導致了日本在冷兵器戰爭方面其實極其落後,關起門來自己互相打的話,大家都用相同的武器,沒人壞規矩,自然就無須發展太多的戰術。

    這就導致了日本在源義經之前打仗根本沒有戰術,一直到平安時代源義經出世才運用了戰術來進行作戰,給日本人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原來打仗還可以這樣玩,而那時已經是中國南宋中期了。我們都知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很多兵書戰策了,著名的《孫子兵法》領先日本一千年的時間。

    奈良時代日本武士

    日本在鎌倉時代也就是1185年—1333年以前,戰爭模式是依靠騎馬武士的騎射來射殺敵人,或者依靠武士之間以太刀的單打獨鬥來決定勝負,被稱為足輕的下級步兵甚至有時根本不被允許向敵人的武士發起進攻。在中國街頭流氓團體打鬥都比他們有戰術。所以導致了日本在元代東征之前甚至沒有長槍兵,只是拔刀互砍的鬥毆模式。一直到元代東征隊,雖然因為受到颱風翻船,但是依然有部分士兵活著上岸,然後給日本人展示了長槍陣的戰鬥力,雖然最終因為缺乏糧草依然失敗,但是日本人終於認識到了長槍的威力,從此長槍才在日本流行開來。

    而日本由於沒有外敵,依然很講究武士單挑模式,這也導致日本人認為持盾是膽怯的表現,導致日本一直沒有成建制的刀盾手。在不配盾的情況下,雙手刀勢大力沉更有優勢,所以日本一直流行雙手刀。但是在長槍和盾牌面前,雙手刀不堪一擊。這也是為什麼明代時期倭寇只能欺負已經早變為上官農奴的兵戶,畢竟一年都訓練不了一次。但是在遭遇有戰鬥經驗的明代將領的時候,即便就地徵兵訓練的新兵也能把倭寇打出極其炫目的戰損比,戚繼光經常打出殺敵數千,己方傷亡僅數十,甚至還有無一人死亡的完勝記錄。

    至於日本弓箭,由於日本是島國,氣候潮溼,無法制作複合材質的角弓,這點同是島國的英格蘭也是如此,英國只能使用單體木弓,而英國的單體木弓的木材甚至都是進口的。日本也面臨這個問題,日本在彌生時代以前,使用的弓箭長短都有,以160釐米為界。繩文時代早期挖掘出土的文物中,多為70釐米長的短弓,到了繩文時代晚期,弓的長度在130-170釐米之間。古墳時代後,基本以200釐米左右的長弓為主,但拉開的角度也變得非常小了。在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奈良時代的弓箭中,大部分是超過200釐米的長弓,到了近代以後,日本弓基本以227釐米長為基礎,根據人的身高,步兵、騎兵等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日本從古墳時代到平安時代初期使用的主要是丸木弓。丸木弓一般採用天然木材,未加弓弦時弓身的斷面為圓形,因此被稱為丸木,材料一般為梓木、檀木、櫨木、櫸木等。早期的丸木弓製作非常簡單,將圓形的木棒浸油後製成弓胎捆上弓弦即可。弓身塗紅漆或黑漆,為增加強度,弓身用帶子纏繞以增加強度。在弓身下半部分內側刻有淺的溝紋,既可以調整弓弦的彈力,也可防止弓身扭曲。由於島國甚至不生長好的木料,射程實在太近,於是日本後期使用竹弓為主,但竹子偏軟,彈性略差只能透過加長弓體長度來加強威力。這一點也和英格蘭長弓發展方向不謀而合。只是英國選擇進口紫衫木,而日本竹弓只能做得更長,甚至比人還高才能保證威力。雖然也有較短的半弓,但是射程和威力都遠遜長度兩米的大弓。而這些長度驚人的大弓,射程上也不如傳統的筋角木複合弓。

    而中國由於幅員遼闊,一直以來都跟世界各種強軍交手戰鬥,所以每當有了更先進的武器,都可以很快傳入中國,並且迅速推廣使用。而且各種先進的戰術中國都基本有與之交手。在軍事上中國一直到滿清閉關鎖國拒絕進步以後才落後於世界,在這之前中國的軍事,無論武器還是軍事理論一直都處於世界前列。自然發展方向與困守一隅的日本完全不同

  • 2 # 不想人云亦云

    決定性因素是地理環境:1、地理環境決定了戰術戰法,戰法決定了兵器發展傾向。

    a,中國地域廣大,人口規模大,又長時間面對北方草原軍事集團的壓力,決定了大兵團作戰、運動戰、機動戰、重視與騎兵對抗的發展主線。防禦從來不是中國軍事理論的主流,中國軍事理論長期重視戰爭動員,持久戰、和廣闊地域的戰略機動。所以長距離投射兵器和大軍團作戰的長兵器、負責迂迴和奔襲、突破的騎兵兵器長足發展。中國強調調國家整體動員,兵器有制式統一,易生產兼實用性的要求。b,歐洲國家眾多,地貌上更割裂,所以防禦作戰最重要。受制人口規模,相對軍隊規模有限,軍隊構成強調騎士軍事貴族的常備專業力量。以上歐洲城堡防禦體系更發達,軍事裝備是也注重了防具。相對的,歐洲人也重視對城堡攻擊的兵器。歐洲在運動戰上長期不重視,到拿破崙時代才出現重大變革。所以歐洲在輕騎兵發展上不發達,重視重騎兵,主要強調突破防禦陣列。兵器是也有相應傾向。因為軍事貴族有世襲傳統,所以兵器傾向精耕細造。

    2、物產資源的影響:a,中國雖然重視騎兵機動,但是受制與馬匹產地,所以大規模的騎兵不能在所有時期都能裝備。大規模的步兵、特別是輕步兵是作為軍事力量的主體。矛兵和弩兵是容易訓練和動員的,所以長矛和弩成為最重要的選項。b,歐洲馬匹易於獲得,所以騎士團重騎兵可以發展。

    3,氣候上歐洲製作角弓比較費力,而木材豐富,所以發展起英國長弓。華人冶金進步,物產多樣,相對複合弓和弩就普及。

    4、技術因素,中國古代技術領先,所以兵器製作材料選項多。還是拿投射兵器說,中國在這方面比歐洲進步。

    5、軍事傳統,歐洲受希臘、羅馬影響,長矛方陣是看家本領,矛是軍團主體。而騎士制度影響他們發展那些勢大力沉的雙手劍和圓盾、斧刺用於破甲。

    其他地區,因為地緣更狹迫,所以沒有規模戰爭,所以軍事理論就是群毆水平,相應單手毆鬥兵器就更多樣,投射兵器也沒有面殺傷的要求。

    中亞西亞地區受東西兩個方向影響,又是多戰之地,也是產馬地,所以有東西兩個文明特徵,也受草原軍事集團刺激。總體上他們強調騎兵機動,強調輕騎兵,所以有經典的鎖甲和彎刀。

  • 3 # 奇葩中的戰鬥葩21192043

    其實冷兵器的樣式主要是社會經濟原因,比如冶煉,鍛造水平,以及自然原因比如戰馬,人體素質,糧食生產,飲食結構和地形等因素制約,還由戰術和戰爭形態決定的。

    比如,中國春秋長兵器都是勾啄兵器戈為主,到了漢代之後大量被直刺的矛替代,這主要是因為戰爭形態由西周以前的貴族戰爭(主要兵源是受過教育和訓練的貴族子弟),轉為東周以後到唐代以前的民兵戰爭,矛更實用上容易上手,造價更低。同理的還有劍從漢代退出戰場,弩代替弓成為主要拋射兵器,都是這個道理。

    其次,自然原因。西方人身體高大,馬匹也更大更壯,因此在中世紀晚期形成了全身披掛鋼板甲的重騎兵。東方的中國鐵浮屠一類的重騎兵則使用稍輕便的重型札甲,主要原因也是戰馬不能承受更重的人員和裝具。馬其頓普遍裝備了六米的大型長矛,而中國使用的長矛普遍在一丈左右,也是人體力原因。至於英國普遍使用的單體長弓和東方世界普遍使用的複合弓則是東方國家戰術和自然資源造成的,因為東方人體力和臂展無法支援長弓(日本長工也是另一種思路)也沒有適合的材料製作簡便的單體弓,只能製造工藝更復雜的複合弓和蹶張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P20pro更激進的LG V40,你覺得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