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河之北G
-
2 # 追夢樂享人生
古代判斷敵方有多少的方法
第一種:透過兩樣,旌旗和爐灶。一旗一隊1000人;一灶10人。
第二種:斥候這個職業在中國歷史裡實際上挺顯眼的,最早的文獻在墨子、秦簡中都有體現,不過那個時候這種職業叫候。斥候這個詞正式使用應該是在漢朝了。先秦以前,斥堠專門負責巡查各處險阻和防護設施,候捕盜賊。秦漢以後,軍中不再設此職,而稱遠出哨探的偵察兵為斥堠。唐宋後偵察兵也不再稱斥堠,根據馬步偵察的不同裝具使用改稱探馬或探子了。
斥候的使用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偵察兵或者特種部隊。因為斥候在軍隊編制上指主要負責偵察敵情與反敵方偵察的機動靈活的偵察兵。但因古代的分工沒有那麼細至,所以斥候做的也不只是偵察敵情那麼簡單。如在陸軍方面,他同時也要到戰地附近打探訊息,關於地形地貌和地理環境,可飲用水源,在哪裡有可行的道路畫成軍事地圖,是否要找先鋒隊有山開路遇水搭橋。且他們對格鬥和武器的掌握強於其他人,還十分善於隱藏。在隊伍裡,斥候的作用就是安靜的解決崗哨,偷偷地潛入敵後,盜取重要的檔案或刺殺敵人首領,這都是他的工作範圍。所以斥候也有現在特種部隊的作用。 一直到後來分工明細了,也就有了如探子,刺客等名詞。包括戲劇中提到的探馬藍旗。
第三種:利用滲透進去的內線,俗話說得好敵中有我,我中有敵。或買通掌握情報的有關人員。傳遞資訊用鴿子、風箏……
-
3 # 野駱駝9777
讀國史;
增知識;
古代軍隊行軍打仗
如何判定敵方軍隊數量?
對這個問題
有一個典型的實戰案例,第一個就是被寫成中華國粹京劇劇本的【空城計】,當時諸葛亮旗鼓相當的對手司馬懿已拿下//街亭//,//列柳城//,兩座城池軍威大振,親自率領15萬大軍直逼諸葛亮鎮守的西城城下;當時情況危急,諸葛亮大開四面城門,每門用20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諸葛亮自己鶴氅倫巾,憑欄而坐,引二小童攜琴一張焚香操琴;司馬懿揮軍到城下見此狀大生疑惑,令後隊改作前隊緊急撤退確切地說,司馬懿真沒調查清楚諸葛亮城內屯多少軍隊,怎樣設防,超彼百倍的大軍勝利在望,因失誤導致損失,計高一籌,
迷惑敵人,是兵家貫用計謀;
當時有詩讚曰;
瑤琴三尺勝雄獅
諸葛西城退敵時
15萬人回馬處
土人指點到今疑
i第二個就是漢朝著名軍事家張良利用【添兵減灶】之法大勝敵軍的典型案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盲目的戰爭,就等於失敗;我就不一一細說,❤️
-
4 # 讀史煮酒
1.古代多國並立敵對期間,多派有間諜,刺探情報。除夷狄蠻戎善於長途偷襲外,其餘中原國家多不善於類似希特勒“閃電戰”,且中原國家攻打別國必講師出有名,開拔前必誓師宣讀檄文,有時會透露相關軍情。
2.敵對國家之間相互熟悉對方的政情,民情,軍情,透過分析敵對國家來犯意圖,判斷戰爭規模大小,估摸可呼叫大將兵士,維持戰爭的錢糧,來預估相關軍情。
3.一國可調之兵不會駐紮一地,也會不全部調來攻打一地,各地駐紮軍隊數量基本固定,透過彙總派往敵國各地間諜送報的軍隊調動異動資訊,預估相關軍情。
4.軍隊按建制管理,各建制有自己的旗幟便於管理指揮,不同建制,兵士兵服盔甲等也有差異,透過觀察行軍或對陣時兵士旌旗裝甲等判斷軍隊規模、歸屬和將領等軍情。
5.透過敵軍營地帳篷,土灶等來判斷軍情。
回覆列表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名士兵急匆匆的跑到將帥的面前彙報說,敵方有多少人來犯,並詢問下一步的作戰計劃。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在軍事技術落後的冷兵器時代,古人是如何估算出敵方的兵力的呢?原來,古代軍隊中有一種特殊的兵種,名為斥候,專門負責刺探敵方的情報,其功能與現在的偵察兵類似。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就已經有專門的諜報人員了,直到漢代時才正式設立了偵查兵斥候,以及斥候的頂頭上司候吏。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斥候是如何工作的?他們又是如何刺探情報的?
古代既沒有衛星也沒有雷達,斥候為了獲得敵方的軍情,只能採用最原始的方法判斷敵方的兵力。然而,只靠肉眼去數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如若敵方派出了幾十萬大軍,斥候就是累死也數不清敵軍的人數。更何況,敵方也不傻,不會任由斥候刺探自己的情報。《孫子兵法》有言,兵者,詭道也。大將帶兵出征時不但不會洩露己方的軍事實力,甚至還會故意誇大或是縮小自己的真實兵力來誤導敵方。三國時期就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董卓率兵進洛陽的時候只有3000兵力,為了能夠順利奪權,他製造了很多矇騙眾人的假象。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只依靠登高望遠的方式,並不能得到真實可靠的情報。那麼古代將領又是如何判斷敵方兵力的呢?首先,能夠帶兵出征的將軍大多都是征戰無數,經驗十分豐富的老手,他們本身就對敵方的兵力有一個大概估算。以蜀國舉例,三國時期,蜀漢僅有益州一州之地,其兵力不會太多。如果劉備對外宣稱說自己有六十萬大軍,恐怕沒有人會相信。有了一個大體的估算,剩下的就好辦多了,古代打仗時,將領怎麼知道敵方來了多少兵馬?此3種方法最常用。1.根據駐紮估算人數。古人打仗時有一套特定的排兵佈陣規則,根據駐紮的規模,將領的旗幟都可以估算出敵軍的兵力。
夷陵之戰時,陸遜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得知了劉備的兵力部署,並最終打敗了劉備。2.根據後勤判斷敵軍兵力。早在戰國時期,魏國大將龐涓就透過數敵方的灶臺數量判斷出了孫臏的兵力。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孫臏預料到了龐涓會用這種方式,於是他讓士兵減少灶臺的數量矇蔽龐涓。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了解敵方的糧草運輸,飲水供應等方法判斷敵軍的數量,亦或是抓捕幾個俘虜進行詢問。3.瞭解敵方的將領級別和軍隊編制。古代的軍隊大多有固定的編制,例如三國時期每百人設一百夫長,明朝的一個衛有五千多人,透過這種方式也可以大體判斷出敵軍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