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茶聞書香
-
2 # 天娛百貨專營店
曹操斬楊修
“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句來自於【越調】《寨兒令·戒嫖蕩》(元朝 劉庭信所寫)。部分原文:“百媚千嬈,末尾三稍,眼挫裡吃單交。羊觸藩如漆如膠,雞肋情難捨難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磚兒何厚?瓦兒何薄?怎下的尋酸棗了甜桃?”
人生嘛,很難事事如意,百依百順,有時候時運比較好,有時候點子很背,也有不少時候就像這句話所說,取捨難定。你問我,如何選擇,我只能回答隨“心”吧!
最明智的選擇——“沒必要的選擇,就不要做選擇”有些事,本身就無足輕重,你做選擇還是不做選擇,它還是那麼渺小。一整隻燉雞,你可以不要先糾結是不是吃雞肋,而是讓自己吃得更好。興許你沒吃到雞肋,就已經吃飽了。既然已經吃飽了,又何必糾結那一點雞肋呢?
最哲學的選擇——“有舍有得”如果你捨棄雞肋,你可以把這點時間去吃其它東西;
如果你要吃雞肋,你能品嚐不同的味道,磨礪自己的牙齒。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做起來真的沒有太大好處的。比如實習生總是代為跑腿,來回走動,你若有心,放棄抱怨,真的會見識到現在你以前未接觸到的世界。就像某老闆讓員工跑腿申請公司,這個員工就不會只侷限自己的本職,多了一份公司申請的閱歷。無論以後自己單獨當老闆,還是以後還是做助理,這份經歷都對他有很大裨益。
曹操的選擇曹操與劉備對壘於漢中, 兩軍相持不下。曹操見連日陣雨,糧草將盡,又無法取勝,心正煩惱。這時士兵來問晚間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著碗內雞肋思想進退之計,便隨口答道:雞肋!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裡,這傢伙自作聰明,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兵問其故。楊修說:雞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丞相進不能勝,恐人恥笑,明日必令退兵。於是大家都相信了。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蠱惑軍心之名砍了楊修的頭。這便是關於雞肋的典故。
此後,流傳之語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按照《三國演義》所說,曹操斬了楊修之後,大戰失敗而回。不理性的判斷,不明時局的決定,是最失敗的選擇!
-
3 # 駝毛日智
“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這句話出自《楊修之死》這個典故!曹劉兩軍對峙,曹操前不能進,退恐恥笑,左右為難!這時小兵來要口令,曹操正吃飯,想到了眼前的處境,正好看到碗裡的雞肋,正不和現在的處境一樣嗎?隨口說了“雞肋”這個口號!
主簿楊修聽到口號是“雞肋”,就告訴軍士準備收拾行李很快主公就會放話撤兵,軍士們問“為什麼呢”?楊修答:“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這是主公準備要撤兵的意思!
曹操本就是一個心胸狹窄之人,楊修愛耍聰明,又幾次識破曹操心思,這次終於讓曹操逮住罪名“擾亂軍心之罪”把楊修給處死了。
在我們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這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事情!比如說,剛剛步入社會的年青人為了生存隨隨便便的找了一份工作,工資也不高,還沒有發展空間和前途!這樣的工作就應了這句話“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亞里士多德當我們理解了亞里士多德這句話時,也就理解了未來人生的方向,當人生方向找對的話才是真正人生的開始。
-
4 # 宇璽龍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可以說是有萬千結果。同時透過對這句話的理解,最終看結果,能從側面感受一個人的個性特點。多愁善感的人,取捨肯定是這樣的:既然還有味道可以吸吮,那扔掉肯定太可惜,放到那裡,有空再繼續享受一下味道;對於直接爽快的人,取捨肯定是這樣的:既然把肉都吃完了,再有味道,還能到哪裡,趕快扔掉。
我就是屬於後者,在做事上,從來風風火火,總是這樣認為:既然有這個東西的存在,那就要有它存在的價值,不能到我用時看著是東西,而起不到作用。像這種情況,我直接就會把這東西扔掉,不會讓它白白佔用地方。也正是這種太直接的取捨做事方式,有時浪費了財物,有時候也會冤枉別人。
大千世界,啥人都有。不能簡單理解哪種取捨型別的人就好,哪種取捨型別的人就不好。不一定啥情況下,啥樣的人會受益或是吃虧。有句話說:跑的快了趕上窮;跑的慢了窮趕上;不緊不慢跑兩步,剛好掉進窮窟窿。這大抵是說的做事結果的好與壞,與人的運氣、態度、個性、環境都有關吧。
-
5 # 三悟軒
語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在羅貫中《三國演義》中也有體現。“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意思是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扔掉又有點可惜。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捨不得。也形容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無可奈何。
至於取捨,應因時因勢而定,不可一言以蔽之。對一個個體來講,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有更好的發展目標和方向,應該當機立斷,不捨不得!無論是從功利角度,還是自身發展,都應該是有所選擇,所謂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捨去了雞肋,得到了精力和時間,或者是資金的週轉,舍的本身就是得。
回覆列表
這句話可以說已經有一兩千年的歷史,究竟如何瞭解,可以說是人云亦云。
關於楊修和曹操是否有雞肋之說,我們的確無從考證,但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已經成為大家在生活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就這一個問題談談自己粗淺的想法。
為什麼有些事情大家都爭著去做,絕對不可能是趙州和尚說的喝茶去那麼簡單的,我認為就是義利二字,為什麼?無論是誰,去掉義利就是與人無關的觀點了。
所以要回答題主的問題,就要說明,有肉的地方狼多,自己又有足夠的能力,如果到了食之有味,就是社會的底層,同時,如果真的理解這句話,就要把肉先去掉,肉儘管是目標,卻是過程。
說到這裡,我想的觀點是,如果有實力,到哪裡都是吃肉,沒有努力,到哪裡都是聞味。
那麼是不是就無法改變呢?
有,就是別人努力的時候,你更努力,別人吃肉的時候,你做提供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