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華仔說歷史

    明朝總督是有行政權,軍事權,宋朝的節度使只是一個虛職,宋之前的節度使才是最牛逼的,可以隨意弒殺帝王,自己開國立朝

  • 2 # 香茗史館

    節度使和總督都是地方大員,一地之最高長官,雖然它們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本質差別仍然較大。節度使制度形成於唐朝,宋朝雖然延續,但由於宋朝整體實行“強幹弱枝”的統治模式,節度使的職權一再被削弱,實際上最終已經淪落為了虛銜。總督制度則源於明朝,是中央集權制發展到巔峰的產物,朝廷已經擁有了一套完整的制約方式,因而並未出現唐朝節度使割據一方的局面。分別來介紹一下兩種職務吧。

    節度使:宋朝時期職權大幅度削弱,最終淪為虛銜

    節度使這個職位出自於唐朝,最早其實只是單純的武將職能。其源於魏晉以來的都督,因受職時朝廷賜以旌節,故而有了節度使這個名稱。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這個官職開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唐朝各地節度使

    唐玄宗繼位之後,開始在各道設定採訪使,其職權類似於漢朝的監察刺史,主要用來監察節制地方各級官員。後來,由於邊患日益嚴重,為了加強邊帥權力,於是開始形成節度使兼任採訪使,各節度使職權開始由單一軍事轉變為軍政財一把抓,職權得到進一步擴大,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之禍。而在安史之亂之後,節度使制度開始蔓延全國,最終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

    △唐玄宗時期節度使權力開始增大

    宋朝建立之後,最初延續五代時期舊規,節度使職權仍然極大,獨攬轄區軍政財權。不過,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宋朝一直奉行“強幹弱枝”的管理模式,因而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炅開始採取各種方式,不斷削弱節度使的職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宋太祖趙匡胤

    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要求各地賦稅除日常軍費所需之外,全部運往中央,剝奪了節度使擅自處理地方賦稅的財權,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把控。同年,又下令各州府選送精兵進入禁軍,由中央直接統轄,使得節度使軍權也被進一步削弱。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趙炅則詔令所有節度使屬下的各郡全部直屬中央,節度使除所領一州之地外,不再管轄其他地區,而且朝廷開始派遣朝臣出任各地知州、知府,使得節度使管轄範圍不斷縮小,且不再負責本州政事,政治權利進一步削弱。

    △宋太宗趙炅

    經過趙匡胤和趙炅的一再削弱,宋朝的節度使軍、政、財大權喪失殆盡,最終徹底成為了榮譽性的虛銜,禮遇優厚,但卻沒有任何實權。

    總督:中央集權制發展到巔峰的產物,仍擁有實權

    總督這個職位出自於明朝,不過明初的總督與後來的地方最高長官並不同,而是被稱為“專務總督”,例如總督糧儲、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等等,是負責單一職能的官員。

    △于謙便曾以兵部尚書之職總督京師軍務

    明初時期,朝廷經常派遣尚書、侍郎、都御史等官員,代表朝廷到各地安撫軍民、督查政務,被稱為巡撫,或被稱為鎮守,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臨時官職,朝廷需要的時候予以任命,但完畢之後便即撤銷。這些官員的職權雖然夠大,但主要是以政事為主,軍事為輔。後來,由於巡撫也要擔負剿滅各地叛亂的職責,因而出現了巡撫兼提督軍務這樣的職務,巡撫一職這才開始涉及軍務。

    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明朝開始首次出現總督軍務這個職務,正統末期至景泰初期,朝廷開始向地方派遣總督,不過此時的總督仍然是因事而設,事畢即撤。直到成化五年(1469年),在兩廣設立總督之後,這才開始成為常職,並就此沿襲了下來。

    △明英宗正統年間,總督開始成為常職

    從明朝總督職位的發展來看,明朝的總督更像是“巡撫+提督軍務”的組合,雖說對地方財、政、軍均有監督和管轄職權,但又沒有直接統屬關係,職權雖然夠大,但受朝廷制約比較嚴重,因而並未向唐朝的節度使那樣,形成割據一方的局面。而且均為朝廷派遣制,朝廷可以隨意調任。

    綜上所述,宋朝的節度使和明朝的總督,一個逐漸走向了沒落,一個逐漸走向了成熟,兩種職位的職權在這兩個朝代均是在不斷變化的。

  • 3 # 善發歷史說

    節度使的歷史淵源

    節度使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的都督,都督是掌握一方軍政大權的的地方長官,因為都督經常帶使持節,經常要全權處理一方軍事事務,稱為節度使。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授予涼州都督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成為節度使成為固定制度的開始。

    不過最開始節度使只是統軍而不治民,隨著節度使兼領採訪使出巡地方之後,成為了道一級政區的長官。到唐玄宗的時候,有的節度使兼領數州,比如安祿山,就兼平盧、范陽和河東三地節度使,還兼任著河北道採訪使,掌握著約是現在河北、山西、遼寧三個省的軍政財大權,有地有財有兵有權。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由盛轉衰,節度使割據一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直至滅亡。

    唐朝滅亡之後,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原來那些藩鎮相互攻伐,建立割據政權,原來的節度使建立政權稱帝建國建元之後,手下那幫有實力有野心的節度使們也沒閒著,你方唱罷我上場,槍槓子裡出政權,亂糟糟的打了幾十年混戰,終於被趙匡胤建立北宋統一了全國。

    宋朝的節度使

    北宋建立之後,鑑於節度使尾大不掉的局面,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把原來的節度使變成了榮譽虛銜,留駐京城,給予優渥的待遇,剝奪了實際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節度使成為有名無實的榮譽官職。

    明朝的總督和歷史淵源

    其實總督,在最開始的時候是臨時差遣性質的職務。明朝在地方上設定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合稱三司。三司互不統屬,後來由於一省的事務越來越繁忙,三司無法應付,而且無法有效統一領導一省工作,到了永樂皇帝的時候,在三司之上設立總督和巡撫,統一節制地方大政,不過這是總督和巡撫都是臨時差遣性質,有事即差遣,完事就回朝,沒有固定轄區,明朝一代總督巡撫都未成定製,直到清朝才定制下來。

  • 4 # 亮哥講歷史

    一句話解釋:宋朝節度使只是虛職,明朝的總督可以掌握實權的封彊大吏,相當於今天兩三個省的省委書記。

    節度使官職節源於唐朝,最初只是地方軍政長官,相當於地方的軍區司令員,但是隨著後期的發展,權力越來越大,慢慢演變成了地方的土皇帝了,不僅掌握的地方的兵權,官員任免權,地方稅收等等,甚至敢和中央公然對抗,唐朝就是亡在這幫節度使手裡。

    這幫節度使在晚唐時期各個都心懷鬼胎,唐朝皇帝根本就無法控制他們,和周朝時期的各個諸候一樣,都是擁兵自立,唐朝皇帝只是名義上的皇帝而已,後面進入五代十國五十年的軍閥混戰,就是這幫節度使為了爭奪地盤在打來打去,最後趙匡胤統一天下,深感節度使對國家的危害,所以把節度使的權力全部收回,只留下一個虛銜。

    明朝的總督是怎麼來的呢?最開始明朝是布政使,按察司,都指揮司三司分管行政,刑法和軍隊,這三個職位分別對應今天的省長,省公安廳長和軍區司令,但是因為這三個人是平級,互相都管不到彼此,也都看對方不順眼,所以一旦遇到事情比如農民起義之類的叛亂需要三位長官合作就比較困難了,於是朝廷就會派一名特派員下來節制這三位大佬,這名特派員就是巡撫,剛開始巡撫只是臨時職位,但是後來因為事情比較多,處理週期比較長就設為長期職位,後來因為需要各省的巡撫來合作辦事一件事,朝廷就再派一位兵部尚書級的官員下來管理這幫巡撫,這位官員就是總督,所以總督就可以管理兩三個省的巡撫,就相當於兩三個省的省委書記,權力是相當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宴席有四桌怎麼安排座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