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史暮想
-
2 # 雲飛之流
內部:統治集團日益腐敗,政治黑暗,壓迫民眾。人口劇增土地又大量被兼併,高額地租加苛捐雜稅,宗室子弟數目龐大鯨吞大量資源,民眾貧困,遊民數目巨大,政府沒錢無法維穩,也無能維穩。軍隊軍餉短缺,紀律渙散,戰鬥力低無力維穩。
外部:蒙古稍微平息,戰鬥力更為強大的女金崛起頻繁南侵,破壞北地經濟對北方局勢的穩定收入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客觀:小冰期來臨一方面逼迫女金不斷南侵,另一方面中原天災不斷,糧食產量下降流民劇增社會嚴重不穩定。
主觀:自萬曆起明朝皇帝都十分荒誕哪怕崇禎性格缺陷也十分明顯,又由於某大臣提議解散驛站系統,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
3 # 黃河大俠
明代自中葉以後,北蒙南倭,交相煎迫,宦官權臣,盜竊政權。明末黨禍糾結,流寇峰起,朱家天下就此斷送。
明太祖定下宦官不得干政的訊條,自成祖破壞太祖遺法,引用宦官,種下宦官亂政的禍根。英宗寵任宦官王振,釀成土木之變。憲宗荒於女色,政事都交給宦官,最先寵任汪直,成立西廠,汪直因罪被殺後。又寵任宦官梁芳等。孝宗即位後殺掉梁芳等,但宦官專政的局面已積重難返。武宗既位又寵任宦官劉瑾,劉瑾擾亂朝綱,引發寧王之亂。
武宗死後,世宗即位,世宗頗能抑制宦官,但他中年後迷信神仙,懶於理政把朝政交於嚴嵩,嚴嵩當國,貪腐更甚。
世宗傳位神宗,神宗是明最昏庸的皇帝,荒於酒色,二十年沒上過朝堂。引起朝廷朋黨之爭,政治上形成東林黨和非東林黨兩派。雙方互相攻擊形成勢不兩立的形勢。
神宗死後,光宗即位,光宗在位不到一年駕崩。其子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熹宗寵信乳母客氏,客氏與宦官魏忠賢私通,因此魏忠賢的熹宗寵信,提督東廠。非東林黨勾結魏忠賢把東林黨人榜示全國,廢毀國內所有書院,禁止東林黨人活動。
魏忠賢勢力大增後,各省爭先為其建立生祠,每建一祠,動費萬金。勞民傷財。皇帝的昏庸,士流的無恥,竟到了這種地步,政治哪裡還有希望。
熹宗死後,明朝末代皇帝思宗即位。雖然思宗逮治魏忠賢。但朝堂黨爭的風氣已經形成,邊疆重臣熊延弼、袁崇煥等,也受到了黨爭的影響,才華無所施展,以致關外滿洲勢力日益強大,奪取了明朝的統治權。
-
4 # 黑眼歷史觀
朝堂上制度僵化,沒能出現雄才大略的皇帝做出改革。從上而下影響到民間,死板的制度沒辦法應對人口增加的問題。
而朝廷作為最高掌權者,是國家的權力中心,低層不管出現什麼狀況,都必定有責任。
明朝的皇權雖然高度集中,但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很少,能力強的都集中在前期。而且前期的開國太祖、成祖太過於強勢,但是一個人的眼光過於狹隘。以至於明朝中後期,雖然有很多人看到明朝制度的缺陷,但是卻沒有魄力進行改革。最後一次改革是萬曆前期的張居正改革,但在萬曆當權後,作為皇帝的立威物件給給廢除了,並被皇帝殘酷清算。
所以明朝的基本制度在朱棣以後將近兩百多年裡,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任何完美的制度,都經受不住時間的洗禮。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制度的的缺陷就誕生和壯大了。
最主要的還是人口增加。
一旦進入和平時期,人口很快就會增長,但是土地有限,而土地出產足夠、生產力水平有所發展的時候,一般會出現人口流向手工業等產業。但是明朝戶籍制制度,將大量的人口限制在農業上,使得人均土地越來越少,人地矛盾越來越尖銳。明末的時候,就是土地產出剛剛好一家人的支出,一點點風吹草動帶來的就是大量的農民破產。
一旦國家出現大量的閒散人員,如果不能很快解決那就是大問題,肯定會被有心人利用。而明朝政府的應對手段,可以說很很拙劣,不但不成,還致使情況惡化。
本質就是明朝前期制定的制度、生產力的發展沒辦法適應後期的人口增長。而作為權力中心的朝廷、朝廷中心的皇帝,在中後期沒有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能改變這個狀況,甚至還加快了情況惡化。
回覆列表
晚明社會的動盪是多方面因素造成。
圖:明代疆域圖
其一,人口的激增明代人口峰值出現在17世紀前葉,大概在1.3億到1.6億之間。在較為傳統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下,這個龐大的人口基數,對於農業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是搖搖欲墜的。
其二,高度的土地集中這個是封建社會不可避免的通病。明代從中葉開始,土地的兼併情況開始加速,皇室和宗藩的加入,使得大批貧苦百姓被迫破產。大量破產農民,除了一部分被商業經濟吸收,成為手工業作坊者,其他的往往就會變成社會不安定因素。
其三,持續性地災害發生後世常說的,進入了小冰河期,各種災害頻生。黃河氾濫,旱災,內澇,雹災,蝗災,從嘉靖時期開始到崇禎最後亡國,幾乎沒有消停過。幾乎年年都有,各種災害發生頻率越來越短,持續時間越來越久。
其四,商品經濟的破壞很多人都說晚明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從萬曆中期開始,隨著萬曆派遣大量的礦監稅使到全國各地橫徵暴斂,商品經濟受到了嚴重破壞,大批商戶富戶因此破產,頻頻激起民變。
圖:明代市井圖
其五,農民運動和大規模的用兵晚明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後金在遼東的崛起,不論哪一樣,都足以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萬明時期,朝廷一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遼東,抵禦後金;一方面又要平定農民起義。但農民軍採用的是流寇的作戰方式,如蝗蟲過境般,亦可以想象其對國家民生的損害程度
圖:崇禎 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