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慧的珍珠
-
2 # 肝膽外科張軍醫生
中心在幾何中心的球形物體自傳時各個部分受力均勻,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相比之下杆型物體自傳時距轉軸遠的部分對近軸部分的作用力比較大,所以容易“斷開”。
向心力公式:F=mrω^2
角速度與質量相同時,半徑越大向心力也就越大,一般天體(如地球)自傳向心力由天體內部的萬有引力提供。如果向心力過大超過了天體物質決定的極限,就會把多餘的部分甩出去。
這樣天體就變成球形的了。
-
3 # 阿七聊世界
行星的重力從各個方向均等地施展威力,就像自行車輻條一樣從四周向中心拉扯,這就使得行星的整體形狀趨於球形。
比如土星和木星,它們的腰更粗(中間厚)。這是因為,它們的體積非常大,在進行自轉時,它們赤道的部分被巨大的離心力給甩起來了。
其他的行星圓不圓呢?地球和火星很小,旋轉得也不非常快。它們雖然也不是完美的球體,但比土星和木星要圓多了。地球的中部偏0.3%,火星的中部偏厚0.6%,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它們非常非常圓。
-
4 # 無內鬼川哥
當天文學家試圖想出如何定義一個行星之時,其中所選定的標準之一就是其主體是否為球形,而非不規則。
實際上,冥王星在從行星降級之後被歸類為“矮行星”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球形的——因為其形狀意味著它仍然非常像行星,所以除“矮行星”之外就沒有更為貼切的叫法了。
然而,是什麼讓行星呈現出球形呢?為什麼它們的形狀是球形而不是別的呢?土豆與之有何關係呢?
前兩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行星之所以是球形,皆由於重力。
太空中的材料在其自身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結構,當天體的質量達到足夠高之時,它的引力變得強大到足以克服材料的結構,然後開始變形(如果行星在其早期經歷熔融階段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岩石(或冰、氣體或其他)被拖向天體的重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重力把材料拉成最簡單的形狀來處於最穩定的狀態(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一個球體(忽略因自轉產生的任何奇怪凸起)。
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如果沒有任何其他較大的外力作用,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重力中心將成為物理中心,而質量足夠大的行星將會成為球體。
當然,“足夠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冥王星比地球小得多,但仍然足以形成一個球體。冥王星的最大衛星卡戎、地球的月亮也是呈現球形。即使是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穀神星也是足夠大到呈現出球形。
如果成為球形是定義一顆行星的唯一要求,那我們就必須要把無數的其他天體視為行星了。
事實上,地球更適合被視為一種雙行星系統(彼此繞著共同質心運動,地月質心位於距地球表面約1650公里的地方),而不是一顆行星與一顆衛星。
冥王星和卡戎
提出了“矮行星”的這一名稱是另有其因的,它指那些足夠大到成為球形但沒有對其軌道區域實現“引力支配”的天體(同時不是衛星)。
月球處於地球的束縛之下,卡戎則處於冥王星的束縛之下,冥王星附近還有其他柯伊伯帶天體,而穀神星被小行星所環繞(還未明確)。
但矮行星的這一稱呼中還有“行星”的字眼,所以你可能想知道行星和矮行星的分界點。
這就是土豆介入的時刻:雖然有各種因素會導致例外(旋轉速度和質量是主要的兩大因素),但大多數呈現出球形的天體其半徑約為200到300公里。這就是所謂的“土豆半徑(Potato Radius)”,因為這是當天體從“土豆”形狀開始形變為球體的臨界點。
最後,關於為什麼行星呈現出球形的問題有一個非常基本的回答:根據我們所理解的宇宙物理定律,那是因為它們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引用環球網)
回覆列表
無論是我們最悉知的月球,還是遠在千萬光年之外的各個星球,它們都都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它們大多數都是球形的。有的小夥伴就好奇了:“為什麼它們非得是球體而不是其他形狀呢?”大家都知道,萬有引力,物質的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
目前為止,我們對整個宇宙空間瞭解的還不夠深入,而那些未知的事物,總是在吸引著我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