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津城沐雨
-
2 # 雅士36
第一,是有他父親、祖父創下的比較好的國家基礎。第二,是他憤發圖強,大力改革,使秦國的經濟、軍事都有了很大發展,居各國前列。第三,他廣泛招攬、運用人才,使泰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4、他建立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國家管理制度和軍事管理制度,使國家得到很好的管理。
-
3 # 子衿讀歷史
秦國能夠最終統一天下,是秦國曆代先祖奮鬥的結果。秦國祖先非子,在周孝王時期是一個養馬人。因為養馬有功,才有了一塊封地,那個時候只能算是個卿大夫。
西周末年,秦襄公勤王,且護送周平王遷都有功。平王便把關中之地封給了秦襄公。這個時候的秦國算是成了諸侯國。
秦穆公時期,秦國立志東進拓展土地,只是因為晉國強大,無法實現東進的夢想。此後百年裡,戰國其他諸侯國迅速崛起。秦孝公便立志改革強秦,重用天下才子。商鞅變法後,秦國迅速崛起。此後在秦惠王、秦昭王、莊襄王時期,秦國不斷重用六國才人,才使得秦國一躍而起。
直到秦始皇時期,東方六國在和秦國的鬥爭中已被大大削弱。秦王嬴政站在祖先創下的基礎之上,只花了九年時間,便統一天下。
因此,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條件是:一,先祖奠定的基礎;二,重用六華人才,如呂不韋,李斯;三,秦始皇個人雄才大略;四,東方六國已不堪一擊、五,秦國兵力強盛。
漢代政論家賈誼曰:“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
-
4 # 史海爛柯人
武王伐紂後,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理念下,論功行賞,大興分封,以捍衛周政權。周公輔政時,平定管蔡之亂後,再次實行分封,最終使周王朝疆域呈現出了諸侯林立的局面。
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制曾為捍衛王幾、維護統一和開發邊疆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諸侯間的紛爭不斷,並開始相互攻伐、兼併。東周以降,相繼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霸主,周王室愈發衰微,無力掌控局面,只得依附於強大的諸侯,甚至連禮樂征伐之權也旁落在了諸侯手中。
經過春秋時激烈的兼併戰爭,至戰國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個萬乘之國,並稱為戰國七雄,另有宋、衛、中山等幾個勢力較弱的千乘之國及東、西周君。自周初,經春秋,至戰國,統一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而最終取得勝利的,則是原本地處西陲的秦國。
秦國的崛起,歷經了前後數代君臣的不懈努力,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下,逐漸東進,併成為足以同東方六國抗衡的強大勢力,最終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建立了龐大的秦帝國。
回顧這場殘酷而漫長的統一戰爭,我們可以發現,秦國的勝利是具有多方面原因的:從地理位置上講,原處西陲的秦國,雖地處偏遠,卻得以向西、南、北三面拓張勢力,並可依託山河與山東諸國相拒。換言之,秦國站穩腳跟後,可以與戎蠻爭奪土地,雖暫時無力東進,卻可以憑藉山川河流與東方六國對抗。
從文化傳統上講,秦國自受封之初,便與戎蠻共處,不僅具有較為豐富的軍事鬥爭經驗,而且也培養起了尚武精神。也正因如此,秦武王才會以一國之君的身份去舉鼎炫耀。這從側面反映出了秦人是具有尚武傳統的。
從軍事裝備上講,秦軍雖然在盔甲等防禦裝備上比較落後,但在刀劍戈矛等攻擊性武器上則具有顯著優勢。就考古資料顯示,秦軍的冶鐵技術比較先進,並較為廣泛地應用到了刀劍等武器上,且鐵刃兵器的比例要高於東方六國。
從人才政策上講,原本較為落後的秦國更為注重人才,諸如原本不被中原諸侯重用商鞅等人,入秦後均量才受用,可謂人盡其力,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從經濟建設上講,秦國注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鑿河渠,以利於農業灌溉。在關中、成都至今留有相關遺蹟,足以想見當時秦國的農業發展並不遜色於其他諸侯國。
從統治階層上講,秦國國君的壽命相對較長,且多具有憂患意識,使得秦國的政策得以延續,並且相對穩定,這對於國家的強大具有重要影響。
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經過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國的弊政得以逐漸扭轉,尤其是獎勵軍功、禁止私鬥的政策,使得秦人在戰場上奮力廝殺,極大地增強了戰鬥力。加之秦國一直奉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最終走出關中,不斷東進,從殘酷的統一戰爭中獲得勝利。
回覆列表
可以說,秦始皇掌握實權後,他的先輩們已經基本上為他的統一鋪平了道路,萬事俱備,只欠下一個英明君主的最後一擊了。
其一,秦國步步蠶食,六國被削弱。秦始皇掌握實權的時候,東方六國情況如下:燕國地處東北,寒冷偏僻,國力薄弱;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元氣大傷,西部土地被秦國佔領,國土面積大規模縮減;魏國江河日下,其西部土地早被秦國佔領,僅剩東部地區;南韓更是連續喪失國土,實力不堪一擊;楚國經過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後,大片國土被秦國佔領,實力嚴重削弱;齊國在五國伐齊中幾近滅國,實力大不如前,更是遠離了合縱隊伍,不再支援其他國家的反秦戰爭。
其二,秦國政治體制更適用,君明臣賢。秦國的“戰時法制”政策,在戰國時期非常實用,避免了因為君主的更換而對國家的影響,軍隊勇於為國而戰,民樂於為國貢獻,進一步促進和監督了君主的勵精圖治。更適用的政治體制促進了秦國步步壯大,完成了統一六國的條件。
其三,六國適逢君昏臣暗,沒有英主。秦始皇著手統一六國時,東方六國的君主都沒有英明之君,加速了國家的滅亡。燕國國王膽小怕事,太子又把一國之命運寄希望於一個刺客;趙國君主更是中了反間計自挖牆腳,導致最後的力量被消滅;齊國被秦國的遠交近攻政策麻痺,君主碌碌無為,自封自閉,坐等滅亡;楚國也是庸臣當道,屈原等開明大夫最終被遠離,楚國沒有強有力的開明政治領導;南韓更是無能為力了,即使英主在世,也無力迴天了。
可以說,秦國在秦始皇當政時期,滅亡六國一統天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