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ILLSON39
-
2 # 做你的知心朋友
我認為孔子的思想就是維護和平的思想,而不是圖強爭霸的思想,所以在亂世中不被採納很正常。
在國家統一、和平建設的治世年代,孔子克己復禮、仁義忠孝、信智中庸、和而不同等等思想,無疑是教化和統治民眾最好的手段。但在群雄並起,諸侯國危機四伏的亂世年代,在大家都在求存、圖強、爭霸的時代,只要還心存一點進取心的諸侯,是不屑於去走中庸之道,去教化民眾繁瑣的禮儀,去跟強國談仁義智信的。
因為在誰的拳頭硬誰是老大,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下,孔子的那一套治國理念無異於是與老虎將仁義、與狼群講道德,那是“東郭先生”一廂情願的迂腐行為。禮樂損壞正是因為群雄並起所致,諸侯國被吞併正是因為弱小無濟的原因,而孔子還想去恢復周禮,以禮以德去面對強權,實在就是迂腐。孔子無法說服諸侯,後世西晉無法去說服五胡,明無法去說服元,明無法去說服清,清無法去說服西洋人,民國無法去說服日本,都說明強權是無法用道德仁義去解決的。
所以,正如晏子對齊景公所說的,要讓老民眾按孔子所說的一套去搞周朝的禮樂、去養老守孝,不說難得見到效果,而且還影響生產和打仗,這是君王需要的嗎?自然不是,因此本來還想聘用孔子的齊景公,也不再理會孔子了。
那是孔子年輕時最接近於去實現自己抱負的一次,那年他35歲,已經搞了幾年的禮儀教育,於是只有周遊一番後又回到魯國。到50歲後孔子時來運轉,先被任命為魯國的一箇中都宰(市長),隨後幾年裡更是一路高升,從小司空(工部官員)升大司寇(刑部尚書)兼相國,但沒幹兩年,就被齊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送了80個搞禮樂的美女來就把魯國的國君打倒了。
55歲的孔子失望至極,又帶著他的弟子開始了14年的周遊列國、推銷政治主張之路,但還是沒有一個諸侯聘用他,於是他又回到魯國,最後鬱鬱寡歡而逝。
-
3 # 六花九門
因為孔子思想在當時比較前沿,世人根本無法理解,通俗點說就是拿大學的教材讓小學生學,根本行不通。凡事都得有個過渡過程。再說諸候們每天攻城略地哪有閒功夫跟你孔子天方夜譚,所以在孔子的那個時代,兵法才重要。
-
4 # 誰是我知心
孔子在戰國時期確實是在到處推銷自己的思想,不被接納的原因不是他的思想不好,是因為戰國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那時的各國國君更加看重的是能使自己國家富國強兵的思想,一切都是為了準備戰爭,而孔子的思想一般不涉及這方面的,而且孔子還是一個愛講實話的人,這種人不論在哪個朝代都是不受待見的,孔子的思想到現在兩千多年了還一直被爭論足見還是非常有生命力的,而戰國時期的思想還有道家微弱的存在,其他思想早已經銷聲匿跡了,儒家兩千年來總是在被質疑被砸爛然後被大樹特樹的過程中,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秦始皇早完了,只有思想永恆,孔子的思想給了華人頑強的生命力,有人說孔子的思想讓華人懦弱,別忘了強者易碎的道理。
-
5 # a詩
孔子的學說跟主張都是建立在高大上的基礎上,需要付出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好幾代人的努力,成果才會出來!而諸侯各國領導人要的是立竿見影,一飛沖天的感覺。再加上孔子弟子眾多,在奴隸社會可是不少的人數,跟何況這些人都能文能武,但凡孔子有想招兵買馬,掙個地皮什麼的,那也是容易的很,因此個國領導人都只是以禮相待,卻閉而不見!
-
6 # 不當王爺好多年
這要從另一個角度看。誠然,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奴隸制瓦解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形成的時代,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建立地主階級政權,發展封建經濟。而孔子思想一味維護禮樂制度,不符合當時社會要求。
而且,春秋諸侯爭霸,諸侯都希望壯大自身實力,重在發展經濟和軍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諸侯不可能感冒。以上這些,都是客觀原因。我們也要看到,從漢朝獨尊儒術,孔子地位越來越高,不斷拔高,被神聖化了。換個角度看,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其實各種思想何止百家!孔子的思想只是其中一點,當時可能根本沒我們想象的醒目,不過泯然眾人呀。
-
7 # 落日餘暉88
因為孔子不懂得策略。當時,各國國君都想著爭霸天下,至少維持生存。但孔子一味推銷“仁政”,不合各國國君的口味。
回覆列表
說到底,我認為孔子的思想就是維護和平的思想,而不是圖強爭霸的思想,所以在亂世中不被採納很正常,誰都不會傻到去跟強國講仁、講義、講禮,而不是踏實建設的地步。
在國家統一、和平建設的治世年代,孔子克己復禮、仁義忠孝、信智中庸、和而不同等等思想,無疑是教化和統治民眾最好的手段。但在群雄並起,諸侯國危機四伏的亂世年代,在大家都在求存、圖強、爭霸的時代,只要還心存一點進取心的諸侯,是不屑於去走中庸之道,去教化民眾繁瑣的禮儀,去跟強國談仁義智信的。
因為在誰的拳頭硬誰是老大,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下,孔子的那一套治國理念無異於是與老虎將仁義、與狼群講道德,那是“東郭先生”一廂情願的迂腐行為。禮樂損壞正是因為群雄並起所致,諸侯國被吞併正是因為弱小無濟的原因,而孔子還想去恢復周禮,以禮以德去面對強權,實在就是迂腐。孔子無法說服諸侯,後世西晉無法去說服五胡,明無法去說服元,明無法去說服清,清無法去說服西洋人,民國無法去說服日本,都說明強權是無法用道德仁義去解決的。
所以,正如晏子對齊景公所說的,要讓老民眾按孔子所說的一套去搞周朝的禮樂、去養老守孝,不說難得見到效果,而且還影響生產和打仗,這是君王需要的嗎?自然不是,因此本來還想聘用孔子的齊景公,也不再理會孔子了。
那是孔子年輕時最接近於去實現自己抱負的一次,那年他35歲,已經搞了幾年的禮儀教育,於是只有周遊一番後又回到魯國。到50歲後孔子時來運轉,先被任命為魯國的一箇中都宰(市長),隨後幾年裡更是一路高升,從小司空(工部官員)升大司寇(刑部尚書)兼相國,但沒幹兩年,就被齊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送了80個搞禮樂的美女來就把魯國的國君打倒了。
55歲的孔子失望至極,又帶著他的弟子開始了14年的周遊列國、推銷政治主張之路,但還是沒有一個諸侯聘用他,於是他又回到魯國,最後鬱鬱寡歡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