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眸者

    武昭宣盛世其實是文景之治延續與發展,若沒有文景之治的基礎後世想出現武昭宣盛世預計還要再推遲數十年之久。

    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其實再加上竇太后也理所應當。漢初,社會經濟薄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政策,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民眾的壓力,社會矛盾的衝突。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採用《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導致七國之亂。

    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從未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也一直控制在一定規模之內。對匈奴依然採取和親政策。漢文帝之皇后竇太后崇尚道教,對漢景帝的影響非常之大,在漢景帝在位期間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任性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案發生。隨著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武昭宣盛世,是西漢長達90多年的盛世。 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48年,“漢”政權的三個國家元首劉徹,劉弗陵,劉病已在任時,大漢經濟最繁榮,政治最穩固,文化最昌盛,科技最發達,疆域最遼闊,綜合國力世界第一,史稱“武昭宣盛世。”盛世繼承了“文景之治”,後者比前者展示了強大得多的綜合國力。

  • 2 # 囧歷史囧說

    武昭宣盛世,是指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48年,"漢"政權的三個國家元首劉徹,劉弗陵,劉病已在任時,大漢經濟最繁榮,政治最穩固,文化最昌盛,科技最發達,疆域最遼闊,綜合國力世界第一,西漢長達90多年的盛世,史稱"武昭宣盛世”。

    該盛世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漢武帝時期,另外一個昭宣兩帝中興時期。出現如此盛況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都是由內因和外因構成。

    “功莫大於秦皇漢武”,漢武帝時期興盛的原因:

    對內: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已蒸蒸日上。漢武帝登基之初,繼續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當然,漢武帝時期,漢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

    對外:漢武帝繼位後,先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後開始著手以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在對匈奴的戰爭同時,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喪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區後,匈奴王庭遠遷漠北,從此一蹶不振,這就基本解決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後來把西域併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始。

    昭宣中興

    漢武帝后期由於長時期的攻打匈奴以及嚴刑峻法,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導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不斷,民怨沸騰。昭宣二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繼續實行漢武帝以來的政策,著力整頓吏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並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 為維護法律正常行使,漢宣帝設定治御史以稽核廷尉量刑輕重;設廷尉平至地方鞠獄,規定郡國呈報獄囚被笞瘐死名數,重視民命之餘又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此外漢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宮講論五經異同。昭宣二帝還多次下詔賑貸農民,廢除一些苛法,屢次減免田租、口賦等稅收,減輕農民的力役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推行一系列經濟的措施如招撫流亡、安定民生等,使社會生產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繼續霍光的政策。

    在對外關係上,劉詢於本始二年(前七二年)曾聯合烏孫大擊匈奴,後襲破車師,平定西域。趁匈奴內部分裂之機,與呼韓邪單于建立友好關係,呼韓邪單于更是親至五原塞上請求入朝,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傾全國之力用兵而未竟的功業,使邊境逐步寧息。神爵元年(前61年)擊敗西羌,後任將軍趙充國實行屯田,加強邊防,使羌人歸順。神爵二年(前60年),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設立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郭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歸屬於西漢中央政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漢宣大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前72),大漢大發兵鐵騎16萬餘,分五路攻打匈奴,這不僅是武帝更是兩漢400年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足見當時大漢軍威何其鼎盛。同時,派遣校尉常惠前往烏孫,節制烏孫騎兵5萬餘,與漢軍東西並進,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夾擊匈奴。匈奴畏懼漢軍,驚惶西逃恰遇烏孫兵,一場激戰大敗而歸,常惠因此封為長羅侯。第二年冬(前71),匈奴羞憤,再襲烏孫,遇大雪,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烏孫、烏桓與丁令的乘勢攻擊,華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國力大為削弱也。不久,漢軍3千騎擊匈,都能捕得幾千匈人而還,匈奴亦不敢報復,而且更向往與漢和不是戰了。這次勝利實武帝以來,堅決執行聯烏擊匈政策結出的碩果。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統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關係不睦,帶著數萬人投降大漢,宣帝特派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兵5萬,前往迎降,一直護送至京師長安,路上有逃亡者,即斬殺。日逐王后被封為歸德侯。這掀開了漢匈史新的一頁。漢宣帝甘露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1年, 縱橫萬里的遊牧風暴――匈奴帝國,全盛時控弦之士三十餘萬,與漢纏鬥140餘年,終於低下高昂之頭,呼韓邪單于親往帝都長安,俯首稱臣做北藩 。

    武昭宣盛世,都是君臣共同努力的結果,體恤民生,任人唯賢,勵精圖治,盛世何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一臺大眾蔚攬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