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加油兒寶貝

    不管孩子幾歲,當遇到一個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我們都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1)這是孩子的需求嗎?合理嗎?

    2)這是父母的需求嗎?

    3)這是孩子成長的需求嗎?

    1)當孩子有需求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Ta的成長?如果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應該優先滿足,比如孩子想玩水、玩沙,這是利於孩子成長的,是孩子發展動作思維的重要活動,應該在保證安全的環境下允許孩子玩。孩子其實是在玩中學習和發展自己的能力。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不合理的,可以適當滿足;如果孩子的需求是不合理的,果斷拒絕。

    2)有時候發生狀況的時候,孩子因為不聽從父母的要求,父母就批評孩子,或者說孩子叛逆。其實是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減少麻煩而強行去要求孩子怎樣做。比如3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物權意識也開始發展,但孩子還不太懂得分享,有時候不願意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玩或者一起玩,父母就會說孩子不懂事,不懂分享,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怕別人說自己把孩子教育的不好,就會強行孩子分享或者狠狠批評自己孩子。這是最典型的例子,而父母還會說孩子不聽話、叛逆等等;其實是父母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懂得孩子成長的需要。

    3)孩子的“執拗”有時候只是Ta想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學習和積累經驗,慢慢的才會學會正確的做一件事情。而父母常常不懂這些,就想直接教孩子怎麼做而剝奪孩子探索的機會。比如孩子想自己吃飯,孩子1歲到1歲半是特別喜歡自己吃的,但因為能力有限,會吃得到處都是,有的父母就不讓孩子自己吃,就一直餵飯,甚至三四歲了,都不會自己吃飯。這樣的情況,就是父母為了減少收拾殘局的麻煩而剝奪了孩子鍛鍊和學習的機會。

    所以正確的引導孩子,首先我們要分清是非對錯,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然後分清楚是誰的需要,該不該滿足。我們應該優先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孩子合理的需要適當滿足,不合理的果斷拒絕;父母的需要,如果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就放下吧!

  • 2 # 小艾小花成長vlog

    俗話說的好,三歲的孩子“人見人煩,狗見狗嫌”一點沒錯。其實這說的就正是孩子的“執拗期”。

    記的大寶剛從河南來到湖北的時候,外公外婆對她十分愛護,但也有不如她意的時候,她通常的做法就是往外跑,一直跑,不過跑一會兒會回頭看看如果看到你跟著就繼續跑。這就是我家大寶三四歲時候的“執拗期”。

    ▲心智和身體的成長賦予了她更大的行動力

    隨著寶寶的不斷成長,大腦發育十分迅速,行動力也越來越大,在不斷升級的大腦支配下出現了更多的個人行為。相對之前珊珊學步、牙牙學語的她膽子也越來越大。

    02

    ▲思想簡單,“耿直”!

    雖然大腦發育很快,但面對自己想要的結果不懂得迂迴。

    比方說我們帶孩子一起去外面買東西,很多孩子看到超市裡的東西會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家長不買就生氣,撒潑哭鬧。我家大寶,小寶有經歷過這個階段,現在想要什麼東西都會和我先商量。

    03

    ▲仗著家人關愛

    在3歲之前,寶寶多在學說話、走路,這個階段往往都會受到更多的包容和愛護,算是嬌慣吧,然而到3歲的時候你突然給她講道理,她就會開始變的不適應!

    所以到了能明白事理的時候一定不能在慣著。

    ▲試探

    就像我家大寶一樣,腦子一熱跑了出去,然而跑出去之後,突然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了,然後就無意的就回頭看看,發現有人跟著就繼續跑,只要你跟著跑多遠她都不怕,生氣也會一直表現出來。倘若回頭沒看到人,她就會悄悄的回到家門口生氣。

    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01

    ▲界定好對與錯,認真且耐心的把道理講給她聽

    中國有句俗話叫“先禮後兵”,面對3歲的孩子也要如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明白很多道理了。所以首先第一步一定要讓她自己知道什麼事對什麼事錯。

    02

    ▲如何應對孩子的試探?

    我們不能壓制孩子的想法,讓她知道正確的事可以大膽的說,大膽的做,父母支援她。但是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堅決拒絕。還記的去年那個在商場撒潑的孩子嗎?他老爸硬是在那等了他三個小時,不然他以後每次都會用這種方法逼你讓步。

    03

    ▲孩子做對了,不要吝嗇你的鼓勵和讚賞

    好孩子就應該得到鼓勵,你的鼓勵也會讓她越來越好。但千萬不要亂給自己的孩子貼負面標籤。比如我家孩子每天都不好好吃飯,我家孩子學習不積極,我家孩子不懂事,我家孩子太死板,我家孩子...

    最後寫到

    如果把3歲的孩子比做是河流,孩子的想法會隨心所欲,一馬平川。父母就是大地,用連綿的山脈引導她一路向東,最後匯入大江、大洋。

    我們湖北帶孩子叫“引”孩子,這個“引”字用的十分恰當。你覺的呢?

    我是一個剖腹產生下小艾、小花的全職媽媽;

  • 3 # 嘻嘻啊啊

    轉自網路:

    什麼是“執拗敏感期”

    “執拗敏感期”一般發生在三歲左右,這一時期的孩子由於自我意識已經慢慢得到發展,並開始區分自我和他人的區別,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會對父母的各種要求指令進行反抗,處處跟父母作對,而且特別倔強固執,你說往東他往西,什麼事都得聽他的,稍有點不合他心意就會大發脾氣又哭又鬧,若想早點結束這場持久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得按照他的意願把事情重新來一次,這對家長來說簡直是一個挑戰。

    這一時期的孩子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1、頑固不化

    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當他們面對一些選擇和問題時有自己獨立的主見,並且表現的非常執拗甚至有些頑固不化,不管外人怎麼說,怎麼勸,依舊是我行我素執行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2、跟家長“唱反調”

    這一時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渴望父母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個大人來看待,一旦家長要求命令自己做什麼,他們就會感覺自己的主權遭到侵犯,必須予以反抗,因此就會出現總跟父母“唱反調”的逆反行為。

    3、重過程輕結果

    這一時期的孩子對於最終的結果並不在乎,他們看中的是體驗的這個過程,就比如我家孩子陽陽,其實結果都是開門,但她需要的是自己去體驗開門的這個過程,心裡才會舒服。家長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還不清晰,所以一些危險性的過程體驗是意識不到的,家長要及時發現並引導,以免不必要的危險發生。

    當發現孩子出現這些特徵時,就極有可能是孩子已經進入了“執拗敏感期”,對於處於這一時期的孩子,家長切勿情緒失控,對孩子暴力相向,最主要的是應首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執拗敏感期”,孩子“執拗”是出於什麼原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從而從根本解決問題。

    當孩子情緒出現波動無法掌控時,這時候家長的情緒也很容易受孩子負面情緒的影響,尤其是在公眾場合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家長的情緒就會全面爆發從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不管是對孩子暴力相向,還是不理不睬,這都不是最好的處理辦法,只會讓問題變得更更糟。

    家長首先要平復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才不至於變本加厲的吵鬧,其次就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要知道孩子出現反抗行為並非一件壞事,而是自我意識的覺醒,有自己的主見,若這時候直接拒絕,就會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會給雙方帶來不利的影響。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引導孩子正確表達

    有些時候孩子想表達一些事情時,由於自身語言能力的限制並不會妥當的說出自己的需求,過於直接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產生誤解無法被人接受,除此之外家長總是會忽視孩子最簡單的需求,而過度注重孩子的表現,因而才會使雙方的誤解和距離越來越大。

    3、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當孩子在某件事情上總是特別固執,怎麼說都說不通,這時候家長可以試著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比如你可以跟孩子這樣說:“如果你讓媽媽做什麼事情,媽媽直接拒絕你,你心裡會好受嗎?你會高興嗎?”當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時,家長還要順勢引導孩子“既然這樣你也會不高興,那麼下次我們就不能直接的說不了,可以嗎?”當明白這樣的感受後,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欣然接受。

    4、時刻鼓勵強化孩子的進步行為

    家長要時時刻刻觀察孩子執拗期的一點進步和改變,並且及時鼓勵強化,如當孩子用“媽媽我不冷,所以現在不想穿這件衣服”代替了“我不,我不穿”這樣的表達方式,那麼家長就要及時表揚孩子的這種表現“媽媽發現你現在已經進步很大,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真的為你感到高興!”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4 # 達果育兒

    古人說,三歲看大。 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如何引導孩子順利度過這一個年齡段,是每一位家長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我們如何才能正確地引導一個3歲的孩子呢?以下方法,或許能對題主有幫助。

    孩子的成長要經歷很多個敏感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所處的敏感期不同,而不同的敏感期就意味著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我們需要充分了解這一點,才能有效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和引導。

    根據腦神經發展及心理學研究,3歲的孩子正處在以下幾個敏感期。

    第一,空間敏感期。空間敏感期是從0歲到6歲持續發展的過程,孩子通過對於物體位置及物體運動的探索來獲得空間感,小到把一個東西從盒子裡拿出來、再塞進去,大到鑽到桌子底下、爬到衣櫃裡面,都是孩子探索空間的過程,通過這些探索,孩子逐步形成對於空間的認知。

    第二,語言敏感期。語言敏感期從孩子一出生,能夠聽到聲音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6歲。孩子通過觀察大人講話時的嘴型變化開始模仿發音,從最初無意義的咿咿呀呀到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逐步完成語言的學習。語言敏感期在3歲時最為突出,這一時期孩子變身“十萬個為什麼”寶寶,理解力越來越強。這一階段會一直持續到6歲左右。

    第三,秩序敏感期。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發展起來,他們開始建立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對於孩子來講,秩序感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安全感。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事物及空間位置令他們感到放鬆,一旦遭到破壞,會令他們惶恐不安、無所適從。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於物品的擺放位置、一件事情的完成順序、生活習慣等有極強的要求,不允許被破壞。

    第四,感官敏感期。感官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我們來建立對外界的認知。在3歲以前,孩子是根據本能無意識地對視界進行探索,3歲以後,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他們開始有意識地對事物進行分析和判斷,並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和了解。因此,這一階段的孩子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什麼都想聽一聽、看一看、嘗一嘗、聞一聞、摸一摸。

    第六,社交敏感期。孩子的社交是從遊戲開始的,最初孩子以玩具為物件,到了三歲左右,他們開始渴望與人交往,但這一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還非常強烈,沒有學會協作,因此,在遊戲時,常常會產生矛盾,這時就需要父母及時給予引導和鼓勵,幫助他們學會和平相處。

    第七,社會秩序敏感期。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及活動範圍、社交範圍的擴大,他們通過觀察身邊人的行為、舉動來進行學習,並且嘗試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套行為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與衝突同在,需要父母溫和而有原則地協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以後,看了很多育兒方面的書,學習了很多育兒理論,但在具體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就像敏感期一樣,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有敏感期,但當問題發生時,我們往往忙於讓孩子“安靜下來”而忽視了問題的根源,導致越哄越鬧、越管越亂,孩子越來越叛逆,我們也越來越頭大。學了那麼多理論,到頭來一個也沒用上。

    因此,我們首先要克服的就是“關心則亂”的心態。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先分析問題出在哪裡,然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問題根源,才能有效地進行溝通,否則只會越管越亂。因為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當父母狀態不平和時,孩子很容易處於對抗狀態,難以安撫。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樣,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是各不相同的,不是所有的育兒理論都適用自己的孩子,我們需要仔細甄別分判,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那一套。不要把育兒理論奉為遵旨,也不要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要知道,最瞭解孩子的是你自己。當我們保持理智,積極地去尋找,一定會找到適合的方式。

    三,以包容的心態面對孩子

    處在敏感期的孩子,常常令父母感動困擾,希望他們快快度過這一時期,變得懂事乖巧。但成長是需要時間的,我們需要給孩子一點時間,等待他們慢慢成長。

    我相信,當我們瞭解了敏感期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之後,對於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會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去面對。

    孩子喜歡把東西扔來扔去,那就給幾個球讓他扔;孩子喜歡爬上爬下,那就給他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滿足他爬的慾望;孩子總是有很多問題,那就儘可能地回答或者引導他自己尋找答案;孩子總是想要幹這個、幹那個,那就讓他試著做一做;孩子總是笨手笨腳,沒關係,多嘗試幾次就會了......放下我們的擔憂,剋制我們想要替他們做事的心情,讓孩子自由地去探索和成長。要知道,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就是在扼殺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主性,是在阻礙他們的成長,而非愛護。

    什麼都想自己來,凡事都要對著幹。面對一個“執拗”的孩子,我們可以嘗試用以下方式來溝通。

    第一,換位思考,瞭解孩子的真實需求

    當一個孩子執拗時,一定有自己的堅持和想法,我們需要先了解他真實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是合理的需求,那就滿足他,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我們再接著引導。

    第二,給出建議,讓孩子有選擇的空間

    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我們直接拒絕,就會陷入與孩子對立的局面,更激發了孩子的反抗心理。不如給出其他的可選擇項,讓孩子自主選擇。要知道,無論多麼小的選擇,都會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和自我掌控感,他們也會明白,大人是尊重、重視他的需求的。

    第三,正面溝通,給孩子做好榜樣

    在與孩子溝通時,避免使用“不許、不能、不可以”等負面詞彙,運用正面的、肯定的表達方式,這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時,孩子從父母這裡學到了正面的溝通方式,也會將之運用到自己的人際溝通中。

    第四,轉換心態,用肯定的眼光看孩子

    同樣是執拗的行為,如果我們用負面的眼光來看,就是孩子不懂事、胡鬧,但如果我們用正面的眼光來看,這何嘗不是孩子自主性強、有主見的表現呢,孩子很明確地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不會輕易妥協,這是一種多麼可貴的品質。你看,只是轉換了一下心態和角度,問題立馬變得不一樣了。如果我們能夠常常用肯定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就會多很多欣喜,少很多煩惱。

    成長不易,養育孩子更是一輩子的課題,願每一位父母,都能把握孩子成長的敏感期和關鍵期,合理管教,積極引導,做孩子成長路上的領路人!

  • 5 # 林小茗

    每個小朋友的不同階段,性格會不一樣的,我們可以適當引導,換種方法或者方式跟小朋友表達這樣做是不對的,而不是直接就指出來,因為小朋友現在也有自尊心了。如果我們過分引導或者強制給他畫標點符號,這樣他會慢慢沒有獨立性和自我主觀意識,以後就是一個“乖乖聽話的好孩子”。我相信這也不是你想要的。在不犯大錯誤的前提下,我基本讓我的孩子自我處理,有什麼不對的會過後給他引匯出來,讓他知道剛才那張做是不對的。

  • 6 # 展展ya

    您需要看孩子執拗的表現。

    3歲左右的孩子追求完美,比如餅乾不能吃有缺陷的,比如你給他好多盒餅乾,他要爸每盒都打卡,品嚐所有的味道。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是他正廠生理髮展規律,不用太刻意改變,過了這段時間就好.

  • 7 # 葫蘆籽幼兒心理諮詢

    1. 在合理的範圍內給孩子更大的選擇空間

    2. 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3. 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家長選擇尺度)

    4. 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和時間,孩子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反應大人給的訊號。

  • 8 # 大王叫我來參賽

    這是秩序敏感期,每個人成長必經的階段,尊重孩子,並提供有選擇的事情。比如寶寶不想睡覺:你可以說你是拉著媽媽的手還是媽媽牽著你的手進去睡覺呢?[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全心的陪伴和關愛孩子。

  • 9 # 九月

    轉自網路:孩子執拗的時候怎麼處理?寶寶的執拗敏感期其實就是幼兒叛逆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他們大腦中有一個特定的辦事程式般,認為事情只能按照他的設想發生。那寶寶到執拗期要怎麼引導呢,一起來看看吧。

    寶寶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分散的,極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後,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2拒絕加安慰

    寶寶提出的要求,如果沒有危險,如果無關緊要,如果在我們的接受範圍之內,那麼能滿足的就儘量滿足。當寶寶提出所謂的大人認為是無理要求時,可以用眼神、手勢、簡單否定等方式讓他懂得,這個要求老師不同意。不過,在拒絕他這個要求的同時,要給他適當的東西滿足他。

    3盡情宣洩

    經驗告訴我們:當遇到不平事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有宣洩的渴望。人們將令人煩惱、怨恨、悲傷或憤怒的事情發洩出來,就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這種發洩和傾訴,是人們謀取心理平衡的一種需要。孩子也是這樣,當我們無法幫助寶寶平復情緒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他盡情宣洩。

    4曉之以理

    寶寶處於執拗期時,老師、家長往往很頭痛,通常也會脾氣暴躁,面對寶寶沒有耐心。其實在面對寶寶的執拗行為時,大人要首先靜下心來分析寶寶的行為,平時要鼓勵孩子把想法說出來。積極與寶寶溝通,瞭解寶寶為什麼想這麼做,嘗試跟寶寶講道理,讓寶寶明白大人的用心和大人的理由。不要認為寶寶小,什麼都不懂,沒有自己的想法。

    5妙用表揚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喜歡得到讚揚。對於剛剛入園不久的3歲左右的寶寶們,老師的讚揚對她們及其重要。所以,老師要不吝嗇自己的讚揚,在發現寶寶們的一點點進步後,大大的表揚寶寶。比如,寶寶不願吃蔬菜,如果她願意喝蔬菜湯了,老師就可以說:“今天她都喝了蔬菜湯了,相信下次,她就會吃這種有營養的蔬菜了。”到了第二次吃同樣的蔬菜,如果老師再次表揚她上次的表現,相信這次她一定會開始嘗試吃蔬菜了。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離異了,孩子心裡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