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醉寶閣
-
2 # 雲灣
父母離異了,孩子會想些什麼?這個要因家庭而異,也要因孩子而異。
先來說說家庭的影響。
如果是一些長期酗酒、家暴、賭博甚至吸毒之類問題嚴重的家庭,可能分開反而是好事,當然前提是孩子能跟著那個相對正常的爸爸或媽媽,這樣傷害會更小,孩子一般也會更支援,因為可以更少擔驚受怕,更多一些安全感,對監護人心懷更多感恩,可以鬆下一口氣,以後過上正常生活的概率也會更大。如果不是,則可能更糟,孩子不是被虐待而害怕甚至恐懼,就是走向叛逆,對人充滿敵意和憤恨。真正能正常生活的怕是不多。
如果是普通家庭離異,因為婚外情導致的一般會讓孩子心中對背叛家庭的一方心生怨恨,和孩子性別相同的話,孩子常常會想:“我以後一定不要成為你這樣的人!”雖然長大後仍會有相當一部分走不出原生家庭的桎梏,理智上抗拒,潛意識卻不由自主地靠近,不知不覺中複製了那個爸爸或媽媽的行為。
和孩子性別相異的話,孩子則常常會說:“我以後一定不要找象你這樣的人結婚。”雖然成年後無論戀愛還是結婚都還是很容易複製父母的關係,當然能夠改變的孩子也有不少,這就需要孩子自己有意識地去進行相關思考、自省、學習和調整,才能最終改變父母的歷史印跡,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除此之外,父母因性格不合、三觀不合、媽寶、利益等等原因離異的,孩子對於完整家庭的渴望破滅,可能變得悲觀,對提出離婚的一方心生怨恨,尤其是父母喜歡在孩子面前中傷對方的,這容易造成孩子對其中一方偏激的看法。若能和平離婚,共同撫養,讓孩子感受到和以前一樣的父母之愛,那麼孩子仍然能健康成長。
最後說說孩子本身。從年齡上說,孩子越小可能影響越小,因為少不更事,不會有什麼想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該想到的問題也都會去想,只是生活習慣可能影響更小些。
但孩子到上小學或進入青春期,父母離異孩子心理產生的落差會更大些,影響也會更大。孩子可能會想不通,會生氣,會害怕,會自卑,甚至會自責,往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學習、身體、性格等都會發生很大變化。這個時候父母若能真誠以待,直面事實,積極努力地生活,並和孩子頻繁互動,仔細照顧關愛,親子關係會得以修復,慢慢也會恢復正常。
另外孩子先天的氣質自身的性格也會對此產生不同的心理,有的會想得悲觀:爸媽現離婚了,我就沒有家了,他們也不會要我了,我……有的無所謂:“那是他們大人的事,離不離的他們自己解決,我管好自己就行了。”
還有的會想:“離了挺好,我更自由了,還可以有兩個家,過年能收兩份紅包……”
其實離不離婚這件事終究是父母當初結婚的歷史遺留問題,當然孩子也是婚姻的產物,是最重最鮮活還會不斷變化的生命,是首先要考慮的,如果雙方努力無果,及時止損不失為一種明智選擇,畢竟未來的路還是要走的,如何走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不能僅僅因為孩子就一定要委屈後面的人生,畢竟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有愛的家,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完整的房子。
事實上,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有很多成名成才的,中國的孔孑孟子都生活在單親家庭,是由母親一人養大的,他們不但成才了,而且是名垂千古的聖人!西方現代有美國奧巴馬,他也是自幼跟著母親生活,雖然是黑人,但也能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總統。所以重要的不是離不離,而是如何處理好親子關係以及夫妻雙方的關係,這才是對孩子至關重要的影響。
-
3 # 喝可樂就打嗝1
能怎麼想?我最有發言權,我父母算是離婚比較早滴一批人了,不過我父母離婚對我毫無影響,因我是獨生子女父母從小對我都是寵愛有加,都是盡他們能力把最好滴給我,所以我也麼缺過愛,所以說不要把離婚當成孩子不健康滴油頭,不離婚不健康滴家庭多了去了,家暴滴家庭少了麼?離婚難道就不能給孩子愛了麼?家庭要不完整跟孩子幸福不幸福關係不大,因為現在離婚家庭太多了佔比遠遠超過了麼離婚家庭,自己不願意把心思,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去就不要把離婚當擋箭牌,我童年幸福還有個根本滴原因,我娘三十多歲跟我爹離婚至今為了把我帶好,讓我能茁壯成長,健康成長都麼有再找過了,所以說人滴付出在哪裡收穫就會在哪裡,我也麼讓我父母失望,我是個很孝順,三觀正,一身正氣,剛正不阿,反正就是正滴好男人,希望各位老鐵能給我點贊,謝謝
-
4 # 烈火259940527
老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實在過得不好為了孩子委屈自己那不等天誅地滅的麼,自己都滅了還管孩子什麼想法這不是腦子有病嗎,問這種問題的人不是腦子不是天生有瑕疵就是後天被門擠了
-
5 # 傲嬌娘們
我還很小時候,爸爸就對我教育,爸爸媽媽離婚了,怎麼辦?結果爸爸的答案是,爸爸還是爸爸,媽媽還是媽媽.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只要他們一吵架厲害,我就喊他們離婚[我想靜靜],喊了30幾年了還沒離[淚奔][淚奔]。慢慢的也就練就了強大的內心[大笑][大笑]
-
6 # 把腦子進的水流乾
在孩子心裡,如果孩子還小,他還不懂對錯的時候,父母離婚對他來說都是很受傷的。如果孩子大點,他倒能理解一點,他也會恨做錯的一方。
-
7 # 晨曦小11
如果父母整天打架 那還不如離婚了 省得讓孩子整天擔驚受怕 離婚了挺好的 我小時候 我父母整天打架 我和我妹嚇得不得了 尖叫 到處躲 我們特別怕害怕他倆打傷對方 因為雙方都是我們愛的人 所以特別害怕 我爸打我媽特別狠 每次打完 我和我妹都給我媽說讓她倆離婚 特別希望他倆離婚 那樣我們就不用承受這種煎熬了 我同學家長雖然離婚了 但比我倆幸福多了 心裡發育也很好 我倆在小時候承受太多這種折磨 導致我成年後患有焦慮症 所以我深深明白家暴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離婚了好著呢
-
8 # 舊燕新雨
謝邀!我覺得父母恩愛能帶給孩子巨大的安全感,一旦因一方過錯而離婚,孩子會沒有了安全感、大受打擊。可以參考《小歡喜》的喬英子。如果父母感情差的,爭吵不斷甚至家暴或冷暴力的,孩子所受的傷害遠比離異的大,說不定也是能接受父母離異的。
-
9 # 柒月九染
我不知道,我也很害怕!我知道我離婚了,孩子跟我,不敢也不能告訴孩子,我無法想象孩子知道我們離婚會怎樣?活著只為她,無法控制她幼小的心靈不受傷害……
-
10 # 小張的一天的堅持
希望父母能在一起,誰也不希望父母分開,都希望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的!
講難聽點,如果有一天我走到了那一步,我會好好跟孩子說,和她站在一個平等的身份和她相處,我們是父子,也是朋友。我也會敬一個父親的責任,好好教育他的!
回覆列表
心理上:不管選擇哪一方,都會對另一方心懷愧疚。
不管父母因為什麼原因而分開,在孩子的內心中,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好,父母才分開。因為不管哪一方的離開,都意味著自己被爸爸或者媽媽拋棄了。
在孩子的認知裡,爸爸媽媽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父母的分量都很重要。
當父母離婚,孩子被迫做出“跟爸爸”還是“跟媽媽”的選擇時,會對另一方懷有愧疚感。
而且對離開那方父母的想念,又會覺得對不起撫養方的父母。
儘管有一些父母在離婚時會告訴孩子,離婚不是不要他。但孩子還是會認定自己是被拋棄的,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很難擺脫。
家庭本是個平衡的系統,但因為父母其中一方的離開,失衡了。
隨著成長,孩子開始明白父母的苦衷,他們會本能地去替補缺失的那個角色。
這樣的成長環境下,他們會拼命去懂事,表現得非常乖,去做一些事討好撫養方,因為他們怕撫養方不開心,怕再次被拋棄。
有一些父母離婚了,孩子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且不說隔輩教育的弊端,孩子首先就有“寄人籬下”的感覺,“被拋棄感”更加強烈。於是他們也會做一些事情,博取長輩歡心。
他們懂事的外表下,藏著的是深深的恐懼。他們自卑,沒有安全感,他們其實很渴望關心,渴望愛,渴望做個無憂無慮的真正的小孩。
小時候,爸媽吵架,他們有時候會問我:
如果爸爸和媽媽離婚,你跟誰?
至今我都對這句話很反感。當時的我,先是不知所措,再是害怕,最後是陷入無限的自我懷疑:我做錯了什麼?我哪裡做得不夠好?為什麼爸媽不要我了?
單單一個“假設離婚”的問題,就能引發我內心的諸多波動了,何況是真正的離婚呢?
父母離婚時孩子會出現以下幾種心理變化:
首先是害怕,這種害怕會留在潛意識裡,以至於孩子成年後可能依然不會處理自己的親密關係。
父母離婚時,各自陷入複雜的感情和法律糾紛中,往往把主要精力用於考慮自己的事情,對孩子的注意、關心減少,這時的孩子會覺得被父母遺忘或不受重視。
孩子常常會問自己,“誰會要我”,“當我需要幫助時,我該去找誰”。這種不安全感,會使孩子處於感情脆弱、經不起打擊的狀態,做事畏首畏尾。
接著是內疚感,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過錯,看成是父母離婚的原因。這種曲解,會使孩子陷入煩惱並常常自責。他們變得退縮、消極,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常常沉浸在內疚之中,這種自責心理,將導致孩子出現逃避現實的心理狀態。
再就是自卑、猜疑心理,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別人。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們常常表現為情緒憂傷,孤僻,畏縮,做事缺乏自信心。
年齡大一點的孩子,還會產生猜疑心理,懷疑別人看不起他,欺負他,對別人的言行易產生誤會,導致人際關係障礙。
最後是補償心理,父母離婚,孩子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補償,個別兒童進入青春期以後,往往會在“感情補償心理”的驅使下,盲目地向異性求愛,犯性錯誤。
擇偶上:連父母都拋棄自己了,很難相信別人不會拋棄自己
父母和美幸福,我們就會認為婚姻是美好的;
父母衝突不斷,我們就會認為婚姻是糟糕的;
父母經常吵架最後能和好,我們會認為婚姻雖然波折但努力經營還是可以的;
父母爭吵最後離婚了,我們認為婚姻是可以放棄的,不可靠的。
很大一部分人的婚姻模式,都複製了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相處模式。
而父母離婚的孩子,他們對感情的態度容易極端。
他們要麼想要找一個完美伴侶,找一個不會拋棄自己的強大的伴侶,從而忽略了伴侶真實的樣子。這樣對另一半的期待會非常高,導致伴侶壓力過大,關係變糟糕。
要麼就完全不相信愛情和婚姻的美好,他們無法相信對自己好的人,很難真正建立親密關係。因為從小被拋棄帶來的不安,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如此一來,會啟動內心的防禦機制,這對親密關係的建立非常麻煩。
親生父母都可以拋棄自己,還有誰不會拋棄自己呢?
父母離異的孩子,在感情中會不斷懷疑、不斷試探,渴望對方的呵護,又害怕對方變心。
他們從小就學會了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甚至分不清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又因為難以信任別人,面對伴侶時,他們會過度自我保護,遇到衝突時,心口不一,在嘴巴上逞強。
行為上:看似與人的距離很近,其實心的距離很遠
說到離異家庭的孩子,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刻。
大概10年前,我在一家婚戀網站工作。有一天,有一個離婚了的男人來面詢,他有一個6歲的女兒,因為沒有人照顧,只能帶著女兒一起來,委託我們給他物色合適的物件。
面詢中途,他要上洗手間,於是我就和他女兒聊天。我問他女兒,幾歲啦,喜不喜歡吃棉花糖呀之類的話,他女兒一開始沉默不語,後面就點頭搖頭來跟我交流。
然後我繼續問:你為什麼不和阿姨說話呀,你是不是不喜歡我呀!
那小女孩突然就哭了,眼淚吧嗒吧嗒地掉,說:
我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因為每次他們都會問我,你媽媽呢,你媽媽怎麼不在,你媽媽是不是不要你了,我沒有媽媽!嗚嗚……
真的,那一瞬間,我眼睛就酸了。這個離婚的男人,只是在某一次爭吵中打了妻子一巴掌,他妻子要離婚,男人就真的去離婚,一句挽留都沒有。看似瀟灑的離婚,只是苦了孩子。
內心的創傷,是很需要保護的。離異家庭的孩子,不會輕易和別人提起自己的家,出於本能的自我防禦,有些人會迴避人際交往,封閉自己;有些人則會特別重感情,會有討好的行為,在小事上習慣以別人的感受為主,但在大事上會考慮自己的得失。
出於對童年的補償,他們希望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哪怕心裡早已經翻了幾百個白眼,但也很難在他們的外表下看出他們的真實情緒。
離異家庭的孩子在行為處事上,通常比同齡人成熟,他們更會察言觀色,好像很容易和人相處,其實心和別人的距離很遠。
由於敏感的內心,他們會更有同理心,更擅長傾聽。他們也有很強的邊界感,強調個人的獨立空間。
生活中,他們更願意獨來獨往,害怕給別人增加麻煩,很多事能自己解決就絕不會麻煩別人,固執,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