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婷婷媽咪
-
2 # 溼地公園ABC
每到過年時節,各地的勞動人民就開始忙著張羅過年事宜,吃團圓飯,走親戚等忙的是不亦樂乎。
但是這些過年的習俗,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關於過年習俗的各種由來。
1. 給壓歲錢
過年最開心的,莫過於孩子們,因為他們可以收到壓歲錢。而壓歲錢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至漢代。
漢代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些錢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的錢幣形狀的避邪品,寓意為壓"祟"。
祟是傳說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熟睡的孩子,傳說有人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邊,以此助孩子把祟嚇退,因此得名為"壓祟錢"。由於"祟"和"歲"諧音,就變成了"壓歲錢"。
到了宋朝,壓歲錢才變成真正意義上的錢。
北宋神宗年間,某年春節夜晚,有個副宰相王韶的小兒子南陔,跟隨大人在街頭觀燈遊玩時,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筆錢財。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車子經過,南陔大聲呼救,歹人放下南陔倉皇逃跑。
後來,宋神宗得知此事後,就賜予南陔一些金錢,給他壓驚,從此"壓歲錢"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2.穿新衣服
隨著經濟的發展,穿新衣服已經是很平常的事了。但是在古代,能穿新衣服可是一件大事。一般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有新衣服穿。
而過年穿新衣服的習俗,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朝,也就是電視劇《琅琊榜》中虛構的梅長蘇所生活的那個朝代。
穿上新衣服寓意著去舊迎新,而色彩鮮豔的新衣服,還能給新年新增幾分喜慶。
3.守歲
守歲這一習俗最早的記錄出現在西晉時期的四川等地,據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叫做"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
人們為了躲避年獸,大年三十晚上,都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
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而"守歲"也有著辭舊迎新,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寓意,被流傳至今。
4.貼春聯
現在過年,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要貼上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最早的春聯出現於五代十國的後蜀,後蜀國君孟昶最先研製出了春聯,只不過那時的春聯並不寫在紅紙上。
因為人們覺得桃木有辟邪的功效,所以他就在桃木上寫下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這第一幅春聯,貼在了自己的臥室門口。
因為其是用桃木製作的,所以當時稱之為"桃符"。到了宋代,春節貼對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
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而到了明代,人們開始用紅紙書寫春聯。
5. 放爆竹
最早的爆竹並不是火藥和紙製成的煙花,而是直接用火燒竹子發出的爆裂聲,所以叫爆竹。
話說年獸既不怕人,也不怕火,人們為了驅趕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燒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放爆竹也就有了驅逐瘟邪,吉利平安的寓意。
到了宋代,火藥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再後用紙製筒,也稱爆仗或炮仗,而除夕、春節燃放炮仗也就流行起來了,一直流傳至今。
6. 吃餃子
北方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都會吃餃子。 餃子雖然歷史悠久,但是過年吃餃子這一習俗直到明朝時才出現。
當時的人們,一般提前將餃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才開始吃,子時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新的一年由此開始。吃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其實,無論是什麼習俗,都是人們對新的一年抒發美好願望,希望可以越來越好。
回覆列表
地方風俗是某地區沿襲下來的風氣、習慣、禮節等物,比如不同地區慶祝節日的方式不同,對於婚喪嫁娶的舉行方式和規矩也有不同。地方風俗連線著人們之間的交際、感情,也能讓統治者、管理者更好的考察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