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徐庶、崔鈞(《三國演義》作崔州平)、石韜、孟建等。
1、徐庶
徐庶(xú shù)(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
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
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讚。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2、崔鈞
崔鈞,字元平,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東漢大臣,太尉崔烈之子,議郎崔均之弟。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鈞等人相信他。
歷任虎賁中郎將,遷西河太守。漢獻帝即位,父親崔烈為董卓所害,遂從袁紹一同起兵山東,討伐董卓。卒於任,後代是博陵崔氏安平房。
3、石韜
石韜,字廣元,即石廣元,潁川人,仕魏,官拜典農校尉、郡守。初平年間,石韜與徐庶一同來到荊州,在荊州時與諸葛亮和龐統等人相善。與崔州平(名鈞)、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為“諸葛四友”
4、孟建
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和諸葛亮是好友,曾和諸葛亮、徐庶、石韜四位道友一起遊歷。
諸葛亮後出祁山,在答司馬懿書中,曾託使杜襲宣意於孟建。
5、馬謖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有徐庶、崔鈞(《三國演義》作崔州平)、石韜、孟建等。
1、徐庶
徐庶(xú shù)(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
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
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讚。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2、崔鈞
崔鈞,字元平,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東漢大臣,太尉崔烈之子,議郎崔均之弟。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鈞等人相信他。
歷任虎賁中郎將,遷西河太守。漢獻帝即位,父親崔烈為董卓所害,遂從袁紹一同起兵山東,討伐董卓。卒於任,後代是博陵崔氏安平房。
3、石韜
石韜,字廣元,即石廣元,潁川人,仕魏,官拜典農校尉、郡守。初平年間,石韜與徐庶一同來到荊州,在荊州時與諸葛亮和龐統等人相善。與崔州平(名鈞)、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為“諸葛四友”
4、孟建
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和諸葛亮是好友,曾和諸葛亮、徐庶、石韜四位道友一起遊歷。
諸葛亮後出祁山,在答司馬懿書中,曾託使杜襲宣意於孟建。
5、馬謖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