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貪吃的粑粑巖

    首先,魏國是家大業大地盤大,錢多城多人也多;再看看蜀國,位置優越易守難攻,但是行軍也困難,山多路險糧草運輸比較慢,士兵多大為步兵,騎馬不利於作戰;吳國水路多,也有長江這個天險,但也僅此而已,雖然水戰強於魏軍,但戰馬、兵器卻遜與魏國許多,南方戰馬比北方戰馬矮小不少,鐵礦石資源也沒有魏國多,士兵不適應多面作戰,總體上就輸於魏國。再回看魏國,西面要防禦蜀國的進攻、南面要抵抗吳國的騷擾、北面要征討遊牧民族、東面還要去征服高句驪、邪馬臺這樣的小部落、在魏國中心處,還有朝臣之間的內鬥,但魏國還是最強大的。

  • 2 # 一起聊聊吧9509

    曹魏兩線作戰,看似兵家大忌,實則固若金湯。

    說到曹魏國戰線,與其說是兩條,不如說是三條。

    第一條,最東邊曹魏與東吳的合肥戰線,孫權多次率兵攻打合肥,無功而返,均損失慘重。

    第二條,最西面的漢中戰線。以祁山,陽平關為主的山地戰線。曹魏與西蜀爆發多次戰役,互有勝負。

    第三條,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荊州戰線。三方勢力多次軍事行動,其實都是圍繞著荊州展開的。

    說完了戰線,我們再來說曹魏為何能立足不敗。

    首先,曹魏佔據中原地帶,地大物博,兵力,物資原多餘其他兩國,而冷兵器時代,打仗和兵力多少,物資儲備是有很大關係的。

    其次,西線的山地戰線,蜀道艱難,往返困難,部隊行軍,糧草運輸極為不便。西蜀雖然不時反難,但都不能全線進攻,完全無法動搖曹魏的根基。東部的合肥,雙方均有長江天塹,如果東吳不動用大量部隊是不可能隨意渡江攻破合肥的。至於天下之腹荊州,一直都是江東和西蜀的死脈,也是孫劉聯盟的桔梗。曹魏多次危機的解決方案都是透過荊州解決的。

    再者,三國之間的政治風向都是隨機應變的,魏強則吳蜀聯合,蜀強則吳魏聯合。彼此關係瞬息萬變,誰都不願意看到一家獨大的局面。因此曹魏雖然兩線作戰,但固若金湯。

  • 3 # 超然視野

    雖然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但在三國鼎立已經成型之後,這種冒著兵法大忌的兩線作戰就必須實施,當然魏蜀吳三國因為實力的差別和立場的不同採用的戰爭方式是不一樣的!

    魏國地大物博,名將眾多而人才濟濟,但魏國道義上是篡漢自立的,也沒有諸葛亮這樣的善於籌劃之人,因此魏國在戰略上時而處於攻勢,時而處於守勢,又時而防守反擊!蜀國劉備以皇叔立國,自以漢帝國自居,因此即便國力不濟,也磨刀霍霍伐魏!吳國是三國實力和道義上最弱的國家,因國力和天險的限制,主要戰略是偷,趁劉備不注意偷荊州,趁曹魏攻蜀國而渡江北伐!

    而縱觀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爭都會呈現如下特點,魏國若進攻蜀國,一般的會在魏國與吳國邊境囤積一定量的精銳軍隊,以防止吳國趁機偷襲,當然也會派文臣說客前往吳國說服,讓其不要趁虛而入或者許以利益!當然蜀國基本上也是如此!

    當然當兩國交戰時,若勢均力敵時,第三國會作壁上觀,樂見雙方大打出手相互消耗,當有一方處於絕對強勢而碾壓一方是,第三國就會出兵幫助弱國,這可以理解為唇亡齒寒,亦或稱之為三方平衡!

  • 4 # 釣魚倌

    先來看看曹魏、孫吳以及蜀漢的實力。

    曹魏:12個州、87個郡,擁有人口400多萬。

    孫吳:3個州、32個郡,人口240多萬。

    蜀漢:一個州、22個郡,總人口90多萬。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控制了漢室,為篡漢建魏打下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地域以及人脈等資源基礎。

    孫吳和蜀漢分別佔據著部分東南和部分西南,古代農耕時代的南方不比今日工業經濟體系下的南方,古代農耕時代,南方多山多水,從軍事角度出發,屬易守難攻之地,但並非是理想的糧食產地。而中原是傳統的糧食主產區,所以古代王朝爭奪和軍閥混戰基本都是圍繞著中原而逐鹿,因為控制了中原就等於控制了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命脈。

    曹魏佔據著整個中原,控制著重要的戰略咽喉,地域範圍廣泛,地廣人眾,兵多糧足,底子厚,經得起頻繁戰爭的消耗。

    而實力不濟、偏安一隅的孫吳和蜀漢卻是經不起長途奔襲和頻繁作戰的消耗,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要素就是兵和糧,曹魏兵多將廣又不缺糧,戰略上,進,可蠶食蜀吳;退,則守天下糧倉,戰爭消耗的恢復能力極強,具備一統天下的能力和實力。

  • 5 # 歷史系旅法師

    何止兩線,那是四線。

    北方的遊牧民和東北的公孫度也得算上。

    奈何沒有卵用。

    打個比方說,蘇聯和德國在二戰的大戰,德國也曾要求日本從東北出擊西伯利亞。

    但是有卵用嘛?

    蘇聯遠東部隊無論人數還是裝備都超越日本關東軍,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都是這樣,而且關東軍還有駐守東北和北韓的任務,拿什麼去和蘇聯人打?

    想贏蘇德戰爭不如給德國加50個師,都比關東軍在遠東板載衝鋒強。

    魏國也是如此。

    你們現在想著江南富庶,四川人口密集,廣東人過億。

    當時可是三國啊,唐宋才開始經濟重心南移,在那之前,孫權的江南地區,劉備的川蜀地區,都是沒什麼人的,還得面對從四川-雲南-貴州-兩廣-福建這一串的少數民族。

    連諸葛孔明都說“益州疲弊”啊。

    雖然三華人口記載一直有爭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曹魏比之孫吳和蜀漢的人口至少是兩倍的優勢。

    而且由於中原以外的地區開發不完全,所以耕種面積曹魏的優勢更大。

    所以無論是糧食還是兵源亦或是人口的增長,曹魏比之其他兩國都是絕對優勢,所以你看曹丕和曹睿基本沒有發動過對蜀吳的大規模攻勢,因為他們知道只要穩固政權養精蓄銳,天下遲早要一統的。

    除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原”的朱元璋在特殊條件下的特例外,中國古代向來是由北而南統一。

    所以在曹魏總是表現防禦姿態的同時,明明國力弱的蜀吳還要一次次進攻,就是為了在曹魏初立,尚未形成碾壓優勢的時候尋求渺茫的勝機。

  • 6 # 米粒空間

    自古以來,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戰爭就要講究集中兵力,如果面對兩線敵人進攻就要把握時機,先滅其一方。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這其中是有時間差的,魏國曹操統一北方大力發展經濟之時,而劉備還未建國。所以三國國力,曹魏最大,吳國次之,蜀國最弱。所以諸葛亮明確提出了連吳抗魏的戰略方針,東吳一方在周瑜,魯肅在世時也是理解這一戰略方針的。

    曹魏從赤壁之戰後再未主動進攻過孫權和劉備兩方,說明曹操也是很有戰略眼光的。他深知劉備和孫權結盟的脆弱,尤其荊州是雙方繞不過去的一個利益衝突點。他只是在靜觀其變,合肥交由張遼駐守,

    劉備入川建立蜀國後唯一的一次戰略協作就是劉兵進漢中,吳攻取合肥。但在曹操的指揮的當下以失利告終。

    隨後由於關羽的兵進襄陽,水淹七軍,對魏確實造成了威脅,但吳不地道,呂蒙白衣渡江,襲戰了荊州,至此,蜀吳聯盟破裂。

    後劉備復仇招致火燒連營,國力大傷,諸葛亮的北伐也只是以攻為守罷了。

    曹操無疑是明智的,國力的強大才是取得勝利的唯一之本,他等待的只是時機。兩個弱小的對手何況戰略協作的並不好,是難以感動曹魏根基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前三個月體重減少的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