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棲哈丶

    提問者真有點刁鑽古怪,也很幼稚可笑。柳宗元的這首《江雪》,小學生也會背會講。他們也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來。

    閱讀詩文,不能斷章取義。一句話的理解離不開上下文;一段話的欣賞,離不開全篇的語言環境;同樣一首詩,你去死摳幾個字眼,有什麼意義?

    《江雪》這首詩,柳宗元作於永州。永州的冬天,就是大雪紛飛,千山萬徑天寒地凍,就是人鳥絕跡。而詩人的內心因為受到打擊,就是如同這寂寂無聲的風雪之冬,雪天的景映襯的就是詩人的心情,他當然就要穿蓑戴笠去風寒中放逐他的鬱悶。誰曾獨釣寒江?只有這位謫居的詩人了!

    蓑笠翁的出現不是一個很矛盾的點,恰恰是千山萬徑人鳥絕跡中的神來之筆!

  • 2 # 雪落大河

    這個問題提得好,思考很深入,觀察也細緻。其實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疑問。我也是在一次剪輯節目中,偶然發現《江雪》這首曠世名作在視覺感受方面的過人之處。

    視覺的藝術

    唐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詩如畫,畫如詩。也就是說,很多名作在創作時,作者是按照場景的推進來遣詞造句。這個就類似於,我們今天拍攝剪輯影片,會按照“全景——中景——特寫”進行剪輯。

    實際上,《江雪》這首詩,就是完全按照這樣的場景來敘事推進,來醞釀情緒,達到作者想要的那種意境。

    鏡頭編輯的角度觀察

    現在我們換一種方式,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分析這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作。

    首先,我們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用千山和萬水這兩個概數,向讀者展示出一副遼闊的場景,蒼茫的天宇之下,有千山有有萬水,在這樣遠距離的視角下,確實是看不見人的(能看見那是瞎扯)。

    然後,讓鏡頭逐漸由遠及近,由大到小,慢慢對焦在附近的江面上,孤舟蓑笠翁。一個蕭索孤寂的人影逐漸清晰起來,獨釣了1000年的寒江雪。

    穿越前年的孤寂

    所以說,這個樣的描述,不但不矛盾,恰恰反映出作者的實景描述能力,一種跨越千年的時空,仍然能用現代技術解釋的畫面展示能力。

    與之相似的,還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樣的佳句。

    中國傳統詩詞能夠深深的感染人,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強烈的畫面感,這也是《江雪》這首詩的特點之一。跨越千年,我們仍然能感受到畫面的推拉搖移之間,那種冷到心扉的孤寂。

  • 3 # 尋韻詩詞

    詩歌一般要看整體,而且一般都是虛實結合,既要寫景,也有寫意。

    我們看一下柳宗元的這首《江雪》,很顯然,這首詩寫的就是冬天的景色。

    天上的飛鳥已經絕跡,路上也沒有行人的蹤影,唯有寒冷的江面上有一隻孤舟,孤舟上有一位老人,冒著嚴寒,獨自垂釣。

    結合全詩,並不是說“萬徑人蹤滅”再出現“孤舟蓑笠翁”就前後矛盾,這只是詩人的一種寫作手法而已。

    一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更能襯托出後兩句的“孤”和“獨”。有了對比,才能更給人一種“寒”的感覺。

    這首詩有很多實景描寫,至於詩背後的“意”,就要結合創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品鑑。

    柳宗元曾經參加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但是改革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這首詩就是在期間創作出來的。

    被貶難免會有孤單寂寥的感覺,所以,這首詩才會多次出現這樣的字眼。但詩人本身並不是一個傷春悲秋之人,所以,這首詩又給了我們另外一種味道。

    試想一下,一個老翁,在茫茫江雪中釣魚,你會想到什麼?

    有人想到孤獨,有人想到他可能生活窘迫,別人都躲在家裡躲避風月,他卻要出來為生活奔走。

    但也有人會認為這個人是個隱士,他不畏嚴寒,悠然自得地穿梭在山林江渚中,是否說明了他早已超脫於凡塵俗世之外,“一蓑煙雨任平生”呢?

  • 4 # 劉黎亭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 衰笠翁就是作者,局裡局外皆為一人,即前兩句所寫景觀,既是漁翁託身所見,亦是詩人寓意所現,上下文之間遙相呼應。那麼從這個角度看,解釋內容就會很合理,不會像提問者那樣只從字面看,站在第三者立場上: 先看見空無一人,後看見一人釣魚,卻視而不見上下文之間邏輯關係,腦子裡沒有出現一個完整畫面,故而不知他人乃至自己所云。

    原文: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四野空絕鴻影,八方泯滅人跡。

    唯獨我一漁翁,垂釣冰雪之中。

    我們知道,柳宗元(773-819)曾是永貞革新人物,失敗後被貶永州和柳州,形單影隻,客死他鄉。此詩創作背景正是這一時期,無疑作者借景抒懷,表達即使政治環境空前孤立和壓抑,但他也要堅守抱負和理想。這就叫詩言志。

  • 5 # 讀史觀察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柳宗元當時寫這首詩時的背景

    在唐順宗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但是失敗了,玩政治就要做好失敗或者殞命的準備,這首詩就是在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時做的一首詩。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任司馬,是一個有名無權的官位,由於是被貶的所以,在永州沒有住所,一切顯得很悽慘。

    淺析這首詩

    詩裡前十個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副非常荒涼的意境,連鳥都不願意在這個地方多待,路上更是連一個行人都沒有,也說明了被貶到的這個永州是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柳宗元用這種對比的說法暗示了自己待的地方荒涼,也在暗示自己的處境很悽慘。後面十個字對自己心情的一種映照,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用一個獨自垂釣的老頭來比喻當時的柳宗元,來這個永州唯他柳宗元一人,就像這個垂釣的老頭,獨自一人顯得很淒涼但同時也說明唯有他一人能懂自己所追求的東西。

    綜合上面分析,就可以得知,柳宗元運用比興的手法,用此地的荒涼反襯托出柳宗元當時那種悽慘的處境和無人能懂的心情。這樣寫是一種寫詩的手法。反而更能襯托詩人,並沒有很孤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車使用溼式雙離合變速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