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我努學社
-
2 # 明離子
定海三總兵分別指的是:定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和處州總兵鄭國鴻。
道光二十年,英國軍隊侵佔定海,葛雲飛在王錫朋、鄭國鴻的幫助下,成功收復定海,並分兵把守。
道光皇帝調裕謙為兩江總督,進行佈防,裕謙上任後,積極調集軍備物資,增援定海一千八百兵力,調五十門大炮,萬斤火藥鐵彈,增修炮臺,築起土城。
按理說,上至總督,下至官民,都已經做好了英軍再次入侵的充分準備。
但道光皇帝卻是反覆無常,政令前後矛盾,一會兒增援,一會兒又節省開支裁員,一會兒讓裕謙積極備戰,一會兒又讓他回江蘇處理政務;裕謙的部下也出處被地方官員掣肘,無法充分的進行備戰工作。
璞鼎查率領英軍從廈門北上,葛雲飛向裕謙去信求援,卻被其文書攔下,因未收到賄賂,便假借裕謙之口拒絕了援助。
守住英軍第一次進攻得知求援遭拒,定海守軍中有人勸葛雲飛撤退,葛雲飛慷慨對答:“大丈夫以身許國,只能竭力殺敵,哪能臨陣逃走?”
於是他親自佈防城南半塘,命王錫朋守西山險道,命鄭國鴻守西南沿海。
公元1841年9月26日,英軍正式侵略定海,先是葛雲飛部遇敵,英軍炮艦向岸上頻頻射擊,葛雲飛指揮各營士兵開炮迴應,打中敵人數艘軍艦,激戰持續到次日中午,英軍無法近岸,只能退到清軍射程以外的海面。
英軍調集艦隊繞道城西,炮轟曉峰領炮臺,王錫朋指揮士兵做好埋伏,英軍幾百發炮彈未傷清軍一人,英軍不敢近前。
於此同時,英軍部分艦隊在西南竹山門登陸,鄭國鴻親率士兵抵抗登陸之敵,英軍不敵,退回軍艦逃竄。
首次交戰,三位總兵都成功守住了自己的陣地。
彈盡糧絕,以身殉國9月29日,英軍再次進攻定海,並在軍艦掩護下,在五奎山成功登陸,建起安放重炮的炮臺,葛雲飛親自率軍攻擊,重創英軍;但英軍為解除葛雲飛的威脅,用軍艦炮轟土城;兩線作戰的葛雲飛,雖擊退軍艦上的敵人,但五奎山的守軍卻未能徹底清除。
另一支英軍進攻竹山門,在五奎山的炮彈掩護下,向鄭國鴻所部發起進攻,鄭國鴻沉著應對,再次將英國佬趕回海里。
就這樣,三位總兵在後勤補給緊張的情況下,連續防守了五個晝夜,阻止了英軍一次又一次進攻。他們向後方請求支援,但當時的浙江提督餘步雲貪生怕死,藉口鎮海也需兵力,拒不增援,還稱葛雲飛等人“小題大做”,並說定海若失,拿他們問罪。
10月1日,英軍趁定海守軍孤立無援,再次進攻,在五奎山炮臺的掩護下,分兩縱隊,第一隊攻曉峰嶺,第二隊攻定海險道。
王錫朋犧牲
王錫朋首先遇敵,彈藥兵力不足,官兵上下抱著必死決心,奮力抵抗,前隊陣亡,後隊馬上跟進,槍管炮管打得通紅,就與敵人展開肉搏。戰鬥持續到下午,登陸的英軍越來越多,守軍卻越來越少,王錫朋身負重傷,用最後力氣掄起大刀砍殺數個敵人,最後力竭陣亡。
殘忍的英軍為發洩獸慾,將王錫朋的皮剝了下來,屍體也被刺刀戳爛。
鄭國鴻犧牲
英軍攻下曉峰嶺,未停下腳步,而是繼續進攻竹山門鄭國鴻守軍,鄭國鴻率軍抵抗,身體多處受傷,仍不撤退,繼續指揮官兵戰鬥,不幸,一枚炮彈擊中陣地,鄭國鴻為國殉難,竹山門失守。
葛雲飛犧牲
英軍第二縱隊進攻關山炮臺,葛雲飛指揮守軍奮力抵抗。
竹山門的失守,英軍沿土城東進,使葛雲飛收到了海中軍艦、五奎山英軍炮陣和東進部隊的三面夾擊。葛雲飛沉著應對,認為東進之英軍威脅最大,就命士兵將大炮向東運,可是大炮掉在泥濘的地上無法轉動。英軍趁機殺來,葛雲飛帶頭衝向敵軍,與敵人以死相拼,其身中一刀,然後雨點般的子彈打入他的身體,葛雲飛仍不畏懼,繼續抵抗,不料一顆子彈打入他的胸膛,他用盡全力支撐身體站立不動,靠在岩石上,壯烈犧牲。其部下二百餘人,皆在與英軍的白刃戰中英勇殉國。
英軍再次攻陷定海。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三位總兵的名字: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以及所有守衛定海犧牲計程車兵們,他們在強大的侵略者面前,在孤軍無援的形勢下,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用生命保衛著祖國的疆土,表現了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大無畏精神,值得後人永遠敬仰!
回覆列表
要回答這一個問題,說明清楚定海三總兵會被後人紀念,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定海戰爭發生於鴉片戰爭期間。鴉片戰爭是近代史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第一次侵略,這場戰爭徹底暴露出清政府此時與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差距。所以中國近代史以鴉片戰爭為開端,是有一定道理的。
鴉片戰爭暴露出清政府當時若干角度的問題,比如說軍事武器方面遠遠不及西方列強,比如說對敵情的探查能力也是遠遜於對手。這個在最近有學者刊文中提出,在我們對英國軍隊構成渾然不知時,英國已經完成了對中國沿海地區水情的勘探工作。而與之相比較的是,我們的八旗軍隊和綠營的戰士戰鬥素質和素養的低下,同時也發現有不少將領也是畏戰、懼戰,甚至以各種迷信方式作戰。
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如定海三總兵、關天培等在鴉片戰爭之中奮勇殺敵,決不退縮這樣的優秀將領,就顯得非常難能可貴,這是很不容易的。其實定海三總兵並不都是定海總兵,其中葛雲飛是定海總兵,而王錫朋是壽春總兵,鄭國鴻是浙江處州總兵。他們在對英國侵略者的鬥爭中顯示出自己的堅決與果敢,自然是值得我們這些後人紀念的。
還是說回到定海三總兵,其實定海戰爭在鴉片戰爭之中,有一定的位置,作為清政府方面,本可以不輸,只要相關軍隊即使調防,大家同心同德就可以了。只是,當時還出現了一些官場陋習和餘步雲貪生怕死,直接導致了定海三總兵沒有能夠得到應有的支援,直接導致了定海的失陷。與此相比,一方面突出清政府此時的腐敗是全方面的,另一方面其實也說明了定海三總兵的堅守,值得我們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