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法有云

    王獻之書法的發展軌跡基本如下:

    一、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二、鴨頭丸帖

    三、中秋帖

    四、授衣帖

    五、十二月帖

    六、廿九帖

    七、其他諸帖:

    王獻之留下來的墨跡非常少,在《淳化閣帖》中錄有其字帖73件,《宣和書譜》中有80餘件。遺憾的是絕大部分都沒有儲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

  • 2 # 金牌書法精講

    王獻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子。東晉書法家,他繼承家法,並有所創新,與其父並稱“二王”。

    王獻之小時候聰慧過人,言行舉止都像大人,他性格高傲豪邁,狂放不羈。有一次他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訪謝安。兩位兄長見了謝安大多談一些庸俗家常的事,王獻之除了見面寒暄,並不插話。他們走後,在座的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哪個最好?謝安說,年紀小的好。客人問原因,謝安說:“賢人寡言少語,因為他說話少,所以知道他好。”

    王獻之曾經和王徽之同住一間屋子。一日晚,屋內忽然起火,王徽之連鞋子也顧不得穿,就慌忙逃出。王獻之卻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喚來僕人,扶他出去。

    謝安非常賞識王獻之,聘請他為長史,進而又封為“衛將軍”。謝安曾經問王獻之:“您的書法與令尊相比怎麼樣?”王獻之回答:“本來就不相同。”謝安說:“外面的議論不是這樣。”王獻之回答:“別人哪裡知道。”表現了他豪邁不羈的個性。

    王獻之七八歲時就跟著父親學習書法。有一次,王羲之偷偷地從背後奪他的毛筆,沒有奪下來,感慨地說:“這孩子日後會有很大名聲的。”王羲之從他執筆牢固,知道他練字確實是專心致志,一意於書,這對一個兒童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王獻之雖然跟著父親學習,師承家法,但他卻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追流溯源,直接學習鍾繇、張芝的書法,因為王羲之本人也是從鍾繇、張芝的書法中吸取營養的。

    正因為王獻之能夠突破家法的規矩,追流溯源,所以才能對王羲之的書法既有繼承,又有變化發展。這是王羲之的幾個兒子都善書法,而王獻之的書法成就最高、最有影響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他還學習秦篆筆法,這是他的高妙之處。

    王獻之的楷書字畫秀媚,用筆勁利瘦硬,筆勢外拓,神態蕭疏,毫無俗氣。可以說,楷書發展到王獻之時代,已經變得比較純正。

    王獻之的行書和草書,初學家父,後法張芝。他不僅相容了二家之長,而且憑著自己的才能見識,於行書、草書之外別創一體。這種書體既像草書那樣流便簡易,又像行書那樣轉折頓挫,即今天所謂的行草書。東晉之時,行書和草書一般都是章草體,王獻之新書體的創制,在當時確實是大膽之舉,許多人對此都難以接受。比如非常欣賞王獻之的謝安,對他的行草書就十分厭惡。但是王獻之的變革經受了時代的檢驗,逐漸為人們所看重。它符合審美情趣,又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故影響越來越大。

    王獻之的書法深受父親王羲之的影響,到後來,王獻之的藝術創作逐漸成熟,並最終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由晉末到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中,王獻之的影響一度超過了父親。

    王羲之的楷書融入他的平生所博覽的秦漢篆隸的不同筆法,因此顯得古質瘦勁。相比之下,王獻之的書法用筆妍潤圓腴,頗多世俗之風。

    在草書上,王羲之雖稱今草,但大多字字獨立,沒有完全擺脫章草的筆法體勢;而王獻之將今草連綿不斷的氣勢與流美便易的行書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比較流便的行草體,從而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最終完成了從章草到今草的變化。王獻之的這種行雲流水般的“一筆書”,直接開啟了唐代狂草藝術的先河。

    王獻之在楷書、今草和行草書的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後世的公認,因此與其父並稱“二王”。

  • 3 # 吳自強書畫藝術

    王獻之是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巨大而又深遠的書法大家,字子敬,祖籍琅玡臨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書法家、詩人、畫家、官員,“書聖”王羲之第七子。

    他和其父王羲之並稱“二王”,或分稱“大王”、“小王”。又同鍾繇、張芝、王羲之合稱書中“四傑。”他在王羲之之後,在書法史上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書法時代,曾經獨領風騷,風靡一時。是王羲之之後重要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王獻之自幼跟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王獻之天資聰明,胸有大志,學書刻苦,善悟,並具創造精神。

    王獻之的書法特點是“外拓”。什麼叫外拓?拓就是“推”的意思。外拓,就是向外開張。再就是王獻之的“一筆書”。什麼是“一筆書”?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連綿相連,如蛟龍穿雲一氣呵成。為了加快書寫速度,把字有韻味有節奏巧妙連起來書寫,逐漸突出了高效瀟灑別具一格的草書風範。

    獻之父王羲之,也對草書非常痴迷,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龍飛鳳舞地寫字,但是,王羲之也只能做到“小草”字字獨立不連綿的程度。而王獻之的″一筆書"對草書的重要貢獻與發展意義在於,書寫中能夠最大限度的保持與思維速度一致。書寫高效且更具有舞蹈般的藝術觀賞性。

    欣賞傳世名帖《鴨頭丸》、《中秋帖》此起彼伏已美不勝收。王獻之草書之大美特點已與王羲之有很大的不同。其全面的書寫實力彰顯的大家風範和創造性己令其卓然鶴立於千古書壇!

  • 4 # 愚夫求藝

    王獻之自幼聰穎過人,在父親王羲之口傳手授之下,書法進步很快。他不滿足於父親一家之書風,轉學張芝草書。由於他的審美跟父親不一樣,認為父親字型呆板,曾勸其父改體未果。於是他在父親內擫的筆法上反其道而行之,創外拓筆法。並將行書、草書揉合在一起,且連綿不斷。後世稱為"破體書"。破體一詞在徐浩《書論》中出現,意思是介於行、草之間為多體相容式的書體。

    由於唐大宗的偏好,推王羲之至書聖地位,至使王獻之書作從《宣和書譜》收錄的80餘件,逐漸消失,至今僅存7件。學王獻之的人數也遠不及學王羲之的人數,學獻之破體書而有成就者,僅張旭、懷素、米芾、王鐸等寥寥數人。破體書的稱謂也被代之以行草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怎樣把T恤穿出不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