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香港中銀大廈座落於香港維多利亞港附近,中環花園道1號,是中國銀行香港總部所在地。由享譽盛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著名結構師Leslie E. Robertson擔任結構設計。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1985年4月破土動工,到1990年5月大廈正式開幕。 Robertson向貝聿銘建議採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做為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幹。整座大樓採用由八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此鋼砼結構立體支撐體系,從而有效地改進了結構的效能。 大樓地上70層,地下4層,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為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以平面為例,大樓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節節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對於銀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其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Sunny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香港中銀大廈座落於香港維多利亞港附近,中環花園道1號,是中國銀行香港總部所在地。由享譽盛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著名結構師Leslie E. Robertson擔任結構設計。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1985年4月破土動工,到1990年5月大廈正式開幕。 Robertson向貝聿銘建議採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做為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幹。整座大樓採用由八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此鋼砼結構立體支撐體系,從而有效地改進了結構的效能。 大樓地上70層,地下4層,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為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以平面為例,大樓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節節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對於銀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其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Sunny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