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28759833173

    德國在一戰中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盟友太弱非但沒幫上忙反而成了德國的拖累

    德國最親密的盟友奧匈帝國,到了20世紀奧匈帝國的實力已遠遠不如以前,帝國的二元化造成了中央集權的衰退,帝國大雜燴式的軍隊的戰鬥力也就不言而喻。在開戰的第一年便 先後折戟巴爾幹喀爾巴阡山脈,元氣大傷,徹底淪為了德國的附庸,奧匈帝國在西線戰局中毫無建樹,在義大利和東歐戰區也只能依靠德國才能發動進攻,這也就更談不上為德國在東線分壓。

    德國的另一個盟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幾乎可以說是整個戰爭中實力最弱的一個主要參戰國。需要德國的援助——土軍大部分部隊都配有德國指揮官這點便可以證明;土耳其在戰爭中不多的成績便是成功地守住了加利波利半島以及在沙皇俄國崩潰後成功在東線進行了擴張。

    至於類似於保加利亞這樣的巴爾幹小國,同樣也幫不上德國任何忙,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戰果便是和德國一同攻佔了羅馬尼亞,僅此而已。

    義大利雖然一開始是同盟國國家,但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時,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

    以至於使德國必須在全歐洲範圍內協助這些盟友去完成那些對於德國戰略價值不大的戰役,而不能集中兵力於西線解決主要的敵人英國和法國。

    二是未能執行施裡芬計劃,將動態進攻變成了靜態戰壕對壘。

    德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制定了應對歐洲戰事的戰爭計劃“施裡芬計劃”,由德國名將施裡芬以及小毛奇花費數十年時間修訂完成。

    計劃內容是以十個師與地方守備部隊用以監視俄國。

    將七個軍團的兵力(共有三十五個半軍,七個騎兵師、十六個國民兵旅和六個補充師)集中在克里菲爾德-摩爾豪森一線,並以蒂永維爾-梅斯為中心。準備迂迴進攻法國。

    在梅斯以北部署五個(共有五個軍、三個騎兵師)。而剩餘的兩個軍團則部署在梅斯以南。來牽制法軍主力。

    為了使這一計劃得到更好的實施,他又決定在進攻途中從左翼再抽調兩個軍用以支援右翼主攻部隊。 也就是說,該計劃的目標是在戰爭爆發後最短的時間內擊敗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宿敵法國,德國必須從右翼的比利時插入法國北部領土而達到戰略目標。

    做為施裡芬的繼任者小毛奇在德國開戰後並未執行這一計劃,他抽調了右翼用於迂迴進攻的27.5萬人用於其它戰略方向。

    結果德國迅速打敗法國的夢想破滅,戰爭也由原計劃的動態進攻打成了靜態戰壕對壘,打成了血肉磨坊消耗戰。馬恩河會戰以德軍的失敗收場,而施裡芬計劃也宣告破產。這樣一來德華人便喪失了其先擊敗法國再轉過身來對付俄國的唯一機會。也就是說德國不僅要在西線對抗英法,還要在東線與沙俄鏖戰。

    雖然在東線的坦能堡會戰是由德國的勝利告終的。雙方算是各有輸贏,但協約國只是輸掉了一場區域性的會戰,而德意志則輸掉了它能夠稱霸歐洲最後的機會。

    三是始終沒有取得制海權。

    而面對西線的英法其決 定性戰果逐漸的要靠工業來尋求了,除了本國工業外第二重要的便是海權,它可以保護和切斷工業上的資源補給。雖然在日德蘭德軍獲得了場面上的勝利,一比二的戰損比,重創貝蒂艦隊。然而德國大洋艦隊依然困在港內,海洋依然是英華人的天下。大英帝國艦隊對海域的封鎖使得協約國一方能獲得源源不斷的來自殖民地的補給。

    四是美國參戰至使德國戰力對比上徹底居於劣勢。

    為了切斷海上英法補給線,德軍開始用潛艇無限制的攻擊又給了美國參戰的藉口。 而此時的俄國已因為爆發十月革命而退出大戰,德國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專攻西線,但四年戰爭已經流盡了德意志帝國的鮮血,德國已經無力在西線擊敗擁有美軍支援的協約國軍隊了,隨著米夏埃爾攻勢的失敗,協約國軍隊就開始全面反攻。儘管戰爭結束時,戰線仍在法國境內,但從敵我雙方態勢來說,推進至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也只是 時間問題。至此,德國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5歲以後,面對公婆的一催再催,你會為了生個男孩去拼一次嗎?